親愛的你,請問山的那邊是什麼?
小時候的我酷愛爬山,在一個群山環繞的小村莊裡,山脊像海水裡的波浪,蜿蜒起伏,一座連著一座。小時候爬山,最喜歡的是下坡,那種在仿佛伸手就能觸碰到的天空和腳下結實的土地上飛速俯衝的失控感一度令我無限著迷。
與大多數同齡人一樣,不久之後我便上了小學,當時有一篇課文叫做《在山的那邊》。書中的小孩問媽媽:“媽媽,山的那邊是什麼?”媽媽回答說:“是海,是一望無際的大海。”
“海?”在我的印象裡,海是和天空一樣,無邊無際,迷人的蔚藍色永遠望不到邊,是大自然裡最自由,最廣大的存在。但是——我從未見過真正的海。
放學回家之後,我想看看山的那邊到底是什麼?在此之前,我從未翻過,翻過常常爬的那座山:書中說的沒錯,山的那邊還是山,山的周圍也是山...
在我們村子裡,唯一能夠見識外麵世界的方法就是讀書。讀書很費力——千奇百怪的數學公式,難以理解的古詩詞,總是讓習慣在田野裡奔跑的野孩子傷透了腦筋。每當成績不理想時,父親總說:“如果不想上學,就買幾隻羊去放,賺自己取媳婦的錢。”每次聽到他的嘮叨,心裡總免不了一陣厭煩:“放羊有什麼不好,自由自在多快樂。”可是我也知道如果真的去放羊,那麼未來,我就隻能一直呆在這個村子裡。
心情煩悶的我去爬從前的山坡,爬到山坡中間,已經開始喘著粗氣,可能是忙於學習的原因,身體機能大大下降。一步一趨,費力的爬上山頂,我累癱在僅有的幾寸土地上,原本被我以前磨得光禿禿的土地,現在也已經覆蓋上了一層厚厚的黃土,一陣風吹過卷起表層麵粉般的黃土從身旁掠過,一陣清涼襲透身體,被汗水打濕的發絲隨風飄揚。也正是這個時候,我才發現離我不遠的地方,居然有一座更高的山峰,原來隻是喜歡躺在堅實的禿頂山上看天空的我,現在居然發現如此之境的地方。
小升初之後,我以語文98數學97的優異成績,來到了鎮上的中學。初中和小學完全不一樣,那些從前放學後騎3分鐘自行車就能到一起玩耍的日子,現在最起碼需要開著汽車30分鐘才能到達。同樣,我引以為傲的成績也是一樣,第一次期中考試過後,總分150分的語文我隻拿到了110分,而相同的數學也隻是拿到了106分,英語更是慘不忍睹,我心情低落,隻想找個方式宣泄。
在初中學校的背後有座山,形狀酷似獅子,因此當地的人們取名“獅子山”。考試結束的第一個周末從家回到學校之後,我和朋友說想去爬一爬獅子山,朋友答應了。
我和朋友來到山腳,不知為何,這裡的山和我小時候爬過的截然不同,山上的土壤通體呈暗紅色,另外在上山的途中時不時會有幾處塌陷,令人膽戰心驚,山勢坡度也異常陡峭,仿佛與家鄉那座更高的山峰一摸一樣。我心生愜意,身旁的朋友仿佛看出了我的窘迫,安慰我:“小心一點就能爬上去。”我肯定的點了點頭,小心翼翼的弓著身子,雙手扶著如沙礫塊一般的土壤,一前一後向上爬去,氣喘籲籲。
來到了山頂,隻有一條窄窄的單行道,我想直起身子,緩緩的抬腰,雙腿控製不住的微微顫抖,山上的風很大,這時一陣風吹來,不由的被吹了個趔趄。我索性繃著身子,開始慢慢環顧四周,山下是我們的學校,校內的一切活動都儘收眼底,學校的兩旁是一片整齊的磚瓦房。向遠處望去,傍晚的餘暉對麵的山際染了一片金黃,點綴著墨灰的天際。嫋嫋炊煙從磚瓦砌的煙囪裡緩緩升起,飄進泛白的空中,空氣裡傳來燃燒的柴火氣味,溫度也漸漸冷了下來。
後來,我如願以償的考上了高中,來到遠隔千裡之外的大學,這裡被人們稱為山城。我不止一次地調侃自己:終於是從一座小山窩跳到了另一座大山窩。也不止一次的想起從前爬過的那兩座截然不同的山。一個偏遠,一個繁華。一個熟悉,一個陌生,一個孕育過去,一個承載著未來。
所以山的那邊究竟是什麼呢?我時常想起那篇小時候學過的課文——孩子的母親說:“山的的那邊是海,可是孩子卻看到了山?”
在之後的某個下午我來到了小時候常常爬的的那座山,站在那近在咫尺從未爬過的更高的山腳下。抬頭看著天空,小時候的我無數次這樣看著它。看著腳下十幾年來滄海桑田,回過頭,開始一步一步的登山,每登一步,呼吸就變得局促就幾分,每向上一點,風景就變化一點,我不敢往下看,耳畔的風的呼嘯聲越發清晰,腳下的黃土揚起的迷霧更加寬廣,我開始釋懷,放鬆身心,慢慢享受除下山之外,登山的樂趣。
至於後來,我終於看到了海。海的波浪確實與小時候的山脊一般,柔軟優美的弧線,坐在海邊的沙灘前,想起《在山的那邊》。終於理解,可能也正是因為每個人離山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事物也大有不同,而山的那邊是什麼?可能也隻有你自己真正的去探索過後才能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