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在網絡上被用作一種俚語,用來形容一種特定類型的女孩。這種女孩通常外表清純,行為體貼,說話嬌柔,但實際上可能心機較重,對彆人的感情生活感興趣,並可能會在背後說彆人的壞話。這種用法起源於網絡用語,尤其是在中國。 ——前記(來自百度)
第一次接觸這個詞是在小說裡看到的,我不知道綠茶是什麼意思,從文裡麵推測應該是個貶義的形容詞。但就那段來看,那個被稱為綠茶的人說的話我覺得沒什麼問題,甚至覺得她說很有道理還很貼心體諒他人,要我的話應該也會這麽說。
那我其實是個綠茶?反正我不想承認。
我不明白,為什麼女配在為女主洗白說實話的時候,會認為是在給女主潑臟水,難道不是聽到的人理解錯了嗎? 後來才知道,應該是女配的言行不一,雖然嘴上這樣說著,但表情可能就是“女主就是乾了這件事,但我不敢說”的委屈神色。當然這是後言,那個時候我看的那本小說可沒這樣寫。
上高中的時候,我有一個同桌學習很好,人也非常好,我經常問他題,問到這個溫和好脾氣的人不耐煩。沒辦法,我也不是故意的,我是真不會。後來他成績有所下降,我總疑心是我問的題太多了打擾到他學習了。
我把我的想法告訴給我朋友,說認為是自己打擾到我同桌了。我朋友開始開導我說這不是我的問題,他也就是我同桌肯不會受這個影響的,是他自己的問題,更何況我問他題,他掌握知識說不定更熟練了。
那個時候我突然覺得自己就是那個綠茶女配。
我姐比我還更綠茶,除了前麵提到我姐莫名奇妙哭,惹得我被外公外婆說,還有一次。
在爺爺家那邊,我跟我姐有意見不合,那會我還沒找到和我姐的相處之道,我一拳往我姐臉上打去。但其實我計算好的,以我手的長度對比我們兩之間的距離是夠不到她的臉的,畢竟我也不怎麼想打人的,這隻是起一個威懾作用。
雙方各執一詞,不肯退讓半步,爭的麵紅耳赤知識。
隻見以半大點的小女孩猛的衝出一拳往另一稍微高點的女孩臉上砸,但似乎是小女孩手不夠長,隻冬季棉襖的袖子擦過那稍高女孩的鼻子。
那稍高女孩臉上木木的像是沒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兩行鼻血就流了下來,於是開始嚎啕大哭。
那哭聲嘹亮,引來了隔壁大嬸,大嬸急匆匆趕來,見這副場景,不由分說先責罵了小女孩一頓,開始安慰稍高女孩。小女孩也沒反應過來,隻無措的囁嚅:“不是我打的,她自己流鼻血的,我都沒打到她。”
大嬸一聽還敢狡辯,更是一氣,還沒來的及說什麼,就聽稍高女孩哭著說:“她沒打我,剛剛不知道為啥就流了。”
“不管打沒打,你這個做妹妹的怎麼能欺負姐姐呢,小麻瓜還恰波大麻瓜去了。你們姐妹應該相互照顧,相互扶持,天天打架像什麼樣。”大嬸不知道信沒信,這麽對小女孩說道。
說實話,當時我還在懷疑我到底打沒打到。這麼一看,我姐更綠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