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章 董說搖搖頭,轉身走了。 ……(1 / 1)

憐兒 多年前的餘音 1181 字 2024-05-01

董說搖搖頭,轉身走了。

嘉定三屠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順治二年)清軍攻破嘉定後,清軍三次對城中平民進行大屠殺的事件。

清軍頒布剃發令,嘉定百姓拒不從命。鄉紳侯峒曾帶領嘉定紳民起義反清,清吳淞總兵李成棟立即領兵五千來攻。

嘉定城城破,李成棟下令屠城,市民之中,懸梁者,投井者,投河者,血麵者,斷肢者,被砍未死手足猶動者,骨肉狼籍。婦女們慘遭□□。如遇抵抗,軍隊就用長釘把抵抗婦女的雙手釘在門板上,然後再肆行□□。大屠殺持續了一天,直到屍體堵塞了河流,大約有三萬多人遇害。李成棟率軍離開嘉定城。

但嘉定城的劫難仍然沒有結束。李成棟大屠殺後的三四天,僥幸逃脫的嘉定的幸存者開始溜回城裡。他們回城後在一個叫做朱瑛的義士領導下,重新集結起來,共兩千多人。朱瑛領導著幸存者們在這座殘破的城市展開了一場反屠殺運動,處死了歸降清軍的漢奸和清軍委派的官吏。

李成棟又領著軍士直殺入城裡,把許多還在睡夢中的居民殺個精光,積屍成丘,然後放火焚屍。清軍殺得興起,嘉定又慘遭“二屠”。

二十多天後,原來南明的一個名叫吳之番的將軍率餘部猛攻嘉定城,周邊民眾也紛紛響應,殺得城內清兵大潰出逃。不久,李成棟整軍反撲,把吳之番數百士兵砍殺殆儘,順帶又屠殺了近二萬剛剛到嘉定避亂的民眾,血流成渠,是為著名的“嘉定三屠”。

信夏在征得父親同意後,毅然改名為"複",表示自己效仿先烈,誓死複興祖國的決心。

國家不幸詩家幸。在現實鬥爭和風雲變幻中,他的詩歌,也有了質的飛躍。他的軍事政治才能在這時候也有了長足進步。可見他不僅為一詩人,更有良吏之材。

史可法、祁彪佳、王思任以及千千萬萬為雪國恥身先去的將士、百姓,他們的形象就象冬天風雪中的鬆柏,永遠屹立在後來人的心頭。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在這極端嚴峻的考驗麵前,是殺身成仁,還是保全性命?每個人都處在分化的十字路口。信夏一家,還有他們的親戚朋友們,就象汪洋中同舟共濟的共患難者,以無數先去者為榜樣,在失去了君王,失去了領導核心的時候,在象潮水一樣湧來的敵人的大刀麵前,共同扶持,互相勉勵,要在這最艱苦,最寒冷的時候,象鬆柏一樣挺立。

逝者已矣!他們已經儘了自己的義務,後來的人也要在今後的歲月裡,用青春和生命來完成自己的這份承諾。

在山中,他開始撰寫《大哀賦》,哀蒼生,哀死節的父兄,也在思索,史可法大人為什麼會失敗?有多少朝廷的原因,有多少個人的失誤?當年他從揚州倉促逃回鬆江,一路曾與程長妙作伴,他邀程長妙一起去鬆江再謀起義,程長妙卻說要先去找憐兒。

亦夏,亦夏!他把筆一擲歎道,你這姿色本領,若是能為我們再助一番力,該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