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雅卷暢襟胸 白玉這次回家,……(1 / 1)

不信時光不解情 古今禪 4599 字 12個月前

白玉這次回家,帶了一整排的書,主要是關於文史的。在他看來,史是文的脈絡,文是史的心靈。沒有史,我們就不知道作者的經曆生平,以及他為何寫這篇作品;而沒有文,我們就不知道作者在經曆這些事的時候,他真實的感受是什麼。如果缺少了真實的感受,僅僅是外在事件和現象的羅列,那曆史也沒什麼好看的。而在家裡,呼吸著自然的空氣,品味古今,與這些仁人誌士相會談心,真是人生樂事。

最真摯的文字,必然是發自內心的。一個人,可以有些應付麵上的應用文,但要成為文學大家,必然要對心靈說話,也就是對古往今來共通的人性說話,說大一點,就是與萬物的本源說話。每次讀到心儀的文字,白玉都有這種感覺。

而這種說話,又絕非生硬的說理。而是調動你的各種體驗,讓你身臨其境,有時候,隻是一些關鍵的鏡頭,但已經到位了,剩下的,你自己會懂,這就是好的作品,給得恰到好處,而描寫的點又精準到位,有血有肉。有些曆史書上也有這種動人的描寫,像《三國誌》裡寫道:“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寥寥數筆,傳神到位,但總的來說太單薄了。所以還是要通過讀文學作品來充實,特彆是曆史人物本人寫的文學作品。

這樣就不知時光又過去幾何了。母親過來,又問白玉要不要吃點心了。白玉家境並不富裕,但也算小康,何況是家裡的獨子,自然倍受寵愛。母親這次看到孩子大學回來,臉也紅潤了,還懂得理發了,衣著似乎也有打理過,心中略感欣慰。一想到在外地肯定水土不服,在家還是得給孩子好好補補,就閒不下來,過一陣子就過來問要不要吃點心之類的,也時常拿些鄉間自產自銷的水果,如龍眼、荔枝等,端給白玉吃,弄得白玉有些無奈,隻得中斷遐思。

學習是愉快的,但前提是,是你自己主動選擇的感興趣的學習內容。這樣即便在外人看來枯燥的文字,也能讓你如同置身桃源勝境。此中樂趣“不足為外人道也”。母親雖然是高中學曆,但所學大都已“還給老師”了。現在剩下的就是一顆對孩子的關愛之心,以及對柴米油鹽醬醋茶的關心,偶爾在鄉間勞作的樂趣等等。說她不懂白玉,那是再自然不過的。小學時代基本不管,但看著孩子拿著一張張獎狀回來,心裡也高興;中學希望孩子考好點,上好一點的大學,管束較多,耳提麵命,所幸孩子不辱使命;到了大學,就覺得這孩子讀書有點過了,人有點“呆”了,開始勸孩子多讀讀自己專業的書,少看閒書,費腦傷神。話雖嘮叨,但畢竟也不怎麼管了,所以白玉對其是“聽之任之”,也不當麵反駁,聽完繼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大學時代,特彆大一大二的寒假,最是輕鬆愜意,畢業還早,又沒有高中那種經常補課、麵臨“獨木橋”的壓力,一下子自由許多。正是自由閱讀的大好時光,“青春作伴好讀書”,白玉感到大學圖書館真是個寶,大學之大,首先就應該有個藏古納今的圖書館。

畢竟,那麼多“過來人”,留下了那麼多著述,總有一些對你口味的,不談多深,至少自己要讀得下去,而且能夠讓自己有所升華的文字,不然,還不如直接去玩得了。回歸自然的懷抱固然欣喜,可是由於長大,兒時的玩伴多已不在村裡,就是還在,也不見得能一起像過去一樣在自然裡遨遊探秘了。所以,這次回來,隻是提醒自己有個博大的自然母親,何況鄉間確實空氣好,每天早晨還未起床,就能聽到小鳥的鳴叫,不僅如此,有幾隻膽大的,還會去敲白玉房間的窗戶,這情形特彆讓人舒暢。到了夜裡,又沒有車輛的喧囂,靜得連草叢裡昆蟲的演奏都能聽得一二,實在是助夢,而一覺醒來,又確實感到神完氣足,難怪古人哪怕清苦,也多有喜歡住在深山老林之中的。

剩下的時間裡,還是要通過書籍和“人”,或者說“人性”交流。隻是這人很難是身邊的人了,隻能是古往今來有緣的人。見字如麵,如是而已。

在閱讀書本的字裡行間,有時也難免會浮現出那個俏麗的身影,弄得他心猿意馬。“深知身在情長在”,何況正值“草樣年華”,怕是不能免的了。這種感覺,特彆在夜深的時候,風吹來的時候,特彆濃烈。雖說“躲進小樓”,但這種相思卻無處能“躲”。

雖說都有彼此的聯係方式,可是,說些什麼呢?翻開通訊錄,輾轉千回,卻怕說了又太淺薄。青梅住江南的鄰近省,子櫻住在北方,最近的就是若雲了,可是剛剛說過那些約定的話,突然主動去“打擾”人家,也不太好吧。那時候雖然短信已經出來了,但在大一的學生裡還不流行,白玉更是從沒用過這個功能。寫信又太正式了,於是乎,還是自己好好看書吧。

白玉從小就喜歡古典的東西。小時候看電視裡演古裝劇,就特彆愛看,而現代劇顯得特彆繁瑣,特彆是家庭劇。而且那個時候,古裝劇基本都有個曆史原型,如果知道曆史的話,很多情節可以“未卜先知”,也強化了他的興趣。後來在堂哥家裡,小學的他讀到了初中的曆史教科書,一下子入迷了,才知道人類原來是這麼走過來的,一夜間就看完了初中的幾冊曆史書。這個事情一直在他的腦海裡難以忘懷。後來中學學習文言文,開始能看四大名著了,這讓他感到古典世界的豐富,特彆是《三國演義》,隨著影視劇和當時“紅白機”上遊戲的流行,成為他終生難忘的著作。記得那時候,他經常在午睡前讀一段《三國演義》,然後入睡,還特彆舍不得讀完。讀到後麵還特彆慨歎和遺憾。最喜歡的是趙雲,除了遊戲裡少年將軍的形象外,更感慨他在小說裡智勇雙全,未嘗一敗,堪稱完美。而諸葛亮前期智謀無雙,後期天命不眷,特彆是看到星象跟大將陣亡相聯係的文字,那時候他還信以為真,夜裡起來看星星,想看出個門道來,卻隻仿佛有隻手把深奧的密碼寫在了天空。鬥轉星移,功業也如大江東去,但難忘古人的氣概啊。

再後來看電視劇《金裝四大才子》、《河東獅吼》等,雖然有些誇張,但羨慕才子佳人的故事,喜歡書生意氣、以天下為己任的誌氣,也欣賞古人生活與自然風光的融合,通過電視劇的形式能直接感覺其形象美。那首“走馬看天下,一片江山千幅畫……”讓他印象深刻。他感到自己喜歡的不僅僅是古代的文字,更包括他們的器物、服飾等,一句話,他們的生活。而文化的本質,不就是人的一種生活狀態嗎?

於是古典文化的“蠱”就這樣種下了。其實那個時代也有命如草芥的平民,他們的生活也很淒苦,這是白玉在後來慢慢意識到的。但是相對於現代,對自然的破壞較少,生活節奏較慢,生活中更講究美。器物就是很顯著的體現。從原始社會起,那些藝術品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在一個臉盆裡畫上什麼圖案,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長信宮燈,不僅僅是一個藝術品,更有它實際的生活功用。真正的美總是融入生活的點滴。

由於對古典文化的這份興趣,在平時就會不自覺尋找這些資料,從而不斷地充實自己。記得中學時班級有小“圖書角”,那裡有一套叢書,就是對古典著作的濃縮普及,變成一個個具體的故事,白玉看得津津有味,甚至都忘記了吃午飯。為此還早早得了胃炎。

高中的時候,學業較忙,一切圍繞“中心”,雖然也讀古典,但畢竟抽不開身。如今,進入大學,如魚入大海,鳥上青霄,更不受羈勒了。回顧曆史這塊,最關注的就是春秋戰國和三國了。春秋戰國更多是因為其“百家爭鳴”,很多思想的源頭都在這裡,而且文字古樸,視野宏大,細細品非常有味道,比後來華而不實的文字不知勝過多少。特彆是中國的成語,大部分就來自這個時期,不可不讀不知。

其次還是在三國,那個時代的人從某種程度來說是幸運的,因為能被那麼多人記著。或許由於這是真正長期的大一統王朝(秦朝短命)以後的第一個大亂世,亂世時間較長,而且劉備、諸葛亮等人的悲劇性命運以及他們所打的“興複漢室”的口號,本身便足以感人,後世又得到統治者和文人的認可,在這種氛圍下,相關的說書、小說等又豐富了其故事情節,讓人玩味不儘。可以說,這是一段“神奇”的曆史,儘管說“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但從來沒有一段曆史像這段曆史這樣,背後有這麼多不同朝代大眾的參與,除了已是家喻戶曉之外,甚至於某些人物的民間形象、文學形象的影響力遠勝於其真實形象。好像港台人拜關公,這拜的是真實的關公嗎?他已經不僅僅是他自身了,而是成為一種精神的象征,一種文化的圖騰。

這次讀三國,細節脈絡越來越清楚,特彆是很多與文學形象中的不同之處慢慢被發現了。中學的時候接觸三國遊戲,第一個就是紅白機上的“吞食天地”,那個遊戲情節緊湊,陣法、謀略頗多,雖然是個簡單的遊戲,卻在某種程度上做到極致。特彆是由於大量引用演義中的句子,曆史代入感很足。然而由於過於強調“劉皇叔”的正義性,也對曹操的形象有所妖魔化,特彆是把曹操畫成一個長發魔的反派形象,長期在白玉心中形成了刻板印象。

所以讀新的、曆史學家眼中的三國史資料,特彆是呂思勉的《三國史話》,無疑最大的革新在於對曹操的改觀。特彆是官渡之戰後曹操一把火燒掉手下的通敵信件時,真是他人生的“閃耀時刻”。在袁紹墓前的一段回憶,頗為動人:“昔日吾與本初共起兵時,本初問吾曰:‘若事不輯,方麵何所可據?’吾問之曰:‘足下意欲若何?’本初曰:‘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吾答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此言如昨,而今本初已喪,吾不能不為流涕也!”同時,對劉備的印象也完全翻新,認識到劉備真是個英雄,特彆是他“折而不撓”的精神,真的值得學習。還有臨終前說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雖然是看起來很簡單的一句話,卻足夠深刻,說明他洞察人心以及修身的功夫。而諸葛亮,曆史形象本身就足夠感人,“鞠躬儘瘁,死而後已”“知其不可而為之”,始終不忘身上的責任,自是儒士風範。雖非真正的“隱者”,早已有誌於天下,然而,“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卻頗得大道之智慧。能以疲敝的益州,對抗富庶的中原,且對手是後來取代了曹魏的司馬氏第一智者,其才能不可謂不卓著。何必再弄些“怪力亂神”,裝點得像個“巫師神漢”?

但這次讀,還有一個最新的收獲,就是認識到曆史人物的壽命與曆史走向的關係。曹操雖然在官渡打敗了袁紹,可是那時河北元氣尚在,否則曹操不會又花了數年才統一北方,因此曹操最終消滅袁氏,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還是袁紹死得太早。曹操在赤壁之戰後為什麼發動的幾次戰爭都無功而返,也還是因為歲數大了,顧忌後方,萬一在戰場上出來什麼閃失,後方又不穩,沒法把遺產傳給下一代。而諸葛亮與司馬懿,都是當世英傑,結果諸葛亮先去世,成就了司馬懿。可見壽命,或者說身體健康,確實是很重要的。

人生是一次長跑,而非僅僅是一次短跑決定勝負。儘管你可以贏在起跑線上,但是看看人生,畢竟還有那麼多年,為什麼有的人後來出來了,有的人還在原地踏步呢。固然,青少年的時候,人格正在形成,記憶也比較好,因此是發展的黃金期,但後來難道沒有希望嗎?何況,在早期所受的教育,以及早期的比賽模式,都受限於較為單一的衡量指標,這樣就把一個人的一生定性了,不是太可惜嗎?白玉相信,在人生的長跑中,最終帶領我們走向那個方向的,一定是我們自身的天賦和興趣。

這樣“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複何如?”“觀水觀山皆得妙,更將何物汙靈台。”不覺時光倏忽易過,身心俱忘,漫遊古今。有時吃過飯開始讀書,到後來突然一片寂靜,起視窗外,已是明星瑩瑩,斷雲微度。一下子感覺物換星移。風冷,但小室足暖。真是“開卷與心會,得性非外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