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過後,林家人休息了幾天,就去鎮上打探鋪子的情況。
老林頭和林海三兄弟找了一個名聲較好的中人,托他在鎮上找一家適合賣點心的店鋪。
幾天過後,中人那傳來了消息。
介紹的一共是三家鋪子,一家是酒樓附近的鋪子,周邊以酒肆和飯館為主,人流量挺多,但是環境有些嘈雜,鋪子後麵帶著小院子,有廚房,用水也方便,可以在後院休息和做飯,價錢為二兩一個月;一家是小吃街附近,早上和晚上比較熱鬨,店鋪後的小院子隻帶了兩間小屋,可以做飯和住人,有一口水井,但是房屋小,有些局促,價錢為一兩半一個月;另外一家則是在書院附近,位置臨近五芳齋等點心鋪,價錢為一兩一個月。
林家人去三間鋪子裡看過後,確實如中人所說,決定商議過後再回複。
晚飯時間,趁著家裡眾人都在,林海將三間鋪子的情況說給家人聽。
首先排除的就是第三間,雖說租金便宜,但是林家最早的產品棗泥糕就是從五芳齋學來的,雖說隻是自己研究,但是畢竟是在人家的基礎上提出的,再說當初就決定不在五芳齋附近做生意,所以第三間被林家人集體排除出去。
其餘兩件關於租哪間,家裡人倒是有不同的看法。
林海和林山林河兄弟傾向於租第一間,這間鋪子地方最大,前麵的門市格局比較規整,後院有水井和廚房,可以直接在後院做點心,晚上還能住人,雖說租金最貴,但是節省了早晚奔波的時間。
老林頭和趙氏以及王氏她們卻不看好第一間鋪子,不是因為租金貴,而是因為酒肆飯館旁邊,生意雖好,但是容易生事,晚上還得有人住在店鋪裡守店,怕生事端。
老林頭他們看好的是第二間鋪子,周圍都是吃食鋪子,也比較熱鬨,後院雖小,但是也能住人,主要還是不在酒肆周圍,不用擔心有酒鬼鬨事。
待老林頭將兩間鋪子的利弊說給三兄弟聽後,林海三人也能明白爹娘的擔憂,但是他們兄弟三人也並不怕事,三個都是年輕人,自然還是以掙錢為主。
見雙方都不願意讓步,這時林恒說道,“爺爺,雖然酒肆周邊環境嘈雜,但並不是無人管轄,每天都有捕快在周圍巡邏,遇到鬨事之人,也會嚴加管束。大慶律法規定,凡縱酒鬨事者,杖十五,禁半月。等閒百姓沒有觸犯律法的膽子。再則在小吃鋪周圍做生意,難免會有彼此攀比嫉妒的時候,鄰裡關係也難相處,倒是不如在酒肆附近,沒有相仿的店鋪,做起生意來倒更自在。至於爺爺擔心的住宿問題,也可以讓家裡的長輩輪流守店,等簽訂契約的時候再跟衙門的巡邏隊打聲招呼,使點銀錢。”
自從林恒上次拿出做點心的方子後,現在家裡的大人都比較重視他的意見。
老林頭聽到孫子還講到《大慶律法》,更是心下敬畏。自家孫兒這書可真沒白讀。才多大的年紀,就能將律法隨口道出。
心下細細一琢磨,深覺孫兒將自己的擔憂都化解得所剩無幾,自是答應下來。
林海見自己兄弟三人久久不能說服爹娘,而自家兒子一出馬,三言兩語就讓老爹答應下來,心中一時驕傲,一時又覺得驚訝,更難得的是,小寶並不是不知世故,盲目讀書的人,他也明白要施小利小惠給衙役,仿佛天生就是上位者。
虎頭他們對弟弟的知識量再次震撼到了,見家裡人如此信服弟弟,更加覺得書店看書是件很正確的事。
以往林恒也曾帶著兄長們去書店看書,可是堅持了沒幾天,兄長就告饒了。早上和下午都要讀書,中午難得能休息一會兒,還要鑽進書店去看書,他們確實難以理解。
可是眼下看到弟弟與他們越來越拉開差距,幾人心中著急,更不想讓父母失望,從此之後也更加刻苦。
林恒自是不知道兄長們的心理變化,隻覺得最近兄長們把更多心思放在了學習上。
學堂裡最近學完了《三字經》,武夫子在給他們講《百家姓》。《百家姓》全文五百六十八個字,采用四言體例,對姓氏進行了排列,收錄單姓四百零八個,複姓三十個,並且句句押韻,對蒙學學子認識漢字、傳承姓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然,對於現在的林恒來說,學習百家姓主要是為了識字,畢竟科舉考試也不會考學生背誦全文。
林恒在一邊識字一邊也在開拓眼界,因為課上武夫子會給他們講解自己姓氏的來源。“林”姓在《百家姓》中排名一百四十七位,出自子姓,血緣始於比乾。
比乾三代孤忠,以忠正敢言而聞名,後被暴君紂王挖心,他的夫人媯(讀音gui一聲)氏逃難到河南衛輝、淇縣一帶的長林,生下一個兒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後,賜他兒子林姓,並封在博陵(河北安平縣一帶),此人就是林堅。林姓由他最早發源,後人尊他為受姓始祖。林堅的子孫後來形成了著名的西河郡、濟南堂、下邳、晉安林氏、九牧林等郡望,還有問禮、九龍、忠孝等堂號,成為林姓最大派係。
當然,林家一脈是哪個派係的,已經不可考量,因為林家沒有相傳下來的族譜,現在村裡的祠堂是老林頭祖父輩修建的,之前的傳承都在戰火中被銷毀了。
武夫子還給他們講了,當今顯赫的幾個氏族以及一些沒落的老牌家族,當然這也僅僅是武夫子所知道的一些姓氏。
當林恒學完《百家姓》的時候,發現家裡的鋪子已經置辦好了,與中人簽好了契約,就是那間酒肆旁邊的鋪子,老林頭還給林恒幾人布置了一個任務,讓兄弟幾人為自家鋪子起個好名字。
虎頭、狗子和石頭都很重視取名的事,經常翻著書,看到哪個字好就記下來,有說吉祥鋪的,有說興隆齋的,還有永昌店的,林恒也湊了個熱鬨,隨口說道,“要不叫一口香吧”。
最後,三位兄長竟然同意了他的意見,“一口香”的店名就這麼離譜地定下來了。
好吧,大俗即大雅,林恒隻能這樣安慰自己了。
在開業前,林恒還去店鋪參觀了一趟,並且提出了幾個更便於食客的小建議,比如標上價簽,設置專門的試吃台,斜坡式擺放糕點,靠近門口的地方擺放物美價廉的點心,在裝修上也讓家人更偏向新奇的風格,店鋪麵積較大,不要完全堆砌擺滿,適當留白,顯得店鋪更寬敞。此外,還讓趙氏給家裡人都做了統一樣式的衣服,男子頭發全束好,女子頭發全盤起。
這樣一來,“一口香”在整條街上都顯得很特殊,林恒的品味再一次被家人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