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轉眼間來到了秋收,林恒他們上學兩個月後,終於迎來了第一個大假期,田假,也叫秋收假,是讓學子們回家幫家裡務農,為期半個月。
每年到了這段時間,家裡人都忙的打轉,就連鎮上的生意也會歇一段時間,全家都把精力放在了搶收上。
林恒站在麥田邊上,遠處是一望無際的麥田,心下有些震撼。
農曆五月,正是最熱的時候,林家人便起得更早了,早上涼爽,可以多乾點活。今年家裡照舊租了十畝地出去,還剩二十畝地需要自家收割。
今年照舊是全家男女老少齊上陣,老林頭和林山三兄弟是主力,虎頭和狗子也到了能乾活的年紀了,林山開始教兩兄弟如何割麥,需要注意什麼,王氏和小趙氏主要是負責運送收割好的麥子,趙氏和懷了身孕的李氏則是在家做飯和送飯送水,林恒和林持則是帶著姐妹們撿麥子。
家裡的小孩子漸漸長大,雖說家中情況逐漸變好,但是老林頭還是堅持讓全家人一起下地,免得這些孫輩們忘了農家人的根本。
農家人,到底是以土地為生的。
老林頭帶著林山三兄弟在麥田的最前麵開辟道路,一鐮刀一鐮刀下去,收獲的是一大把一大把的麥穗,將一小塊區域的麥穗摞在一起,王氏和小趙氏跟在後麵將麥子捆成一大卷,然後抱著麥卷走向田壟邊。最後麵是林恒幾兄妹在撿地上掉落的麥穗,一分一毫都是糧食,農家人是舍不得浪費絲毫的。
麥穗上長著紮人的倒刺,穗毛還會漫天飛舞,鑽進人的鼻子裡,時不時會逼出幾個噴嚏。家裡的婦幼都在臉上和脖子上裹了粗布,儘管有些熱,但是能緩解麥穗紮人和穗毛進鼻的難受。
即便如此,一天下來,林恒兄弟姐妹們身上還是被曬得紅紅的,紮出好些個痕跡來。更彆提老林頭和林山兄弟們,倒刺無孔不入,甚至紮進厚厚的手繭上,李氏一晚上已經給林海挑出好多小刺了。
小刺對於林山他們來說,不是很疼,但是時不時地刺你一下,感覺很惱火。
這時,林恒突然想起了前世的手套,有了手套做阻隔,家裡人好歹能少受些罪。
林恒告訴趙氏和李氏手套的做法,以及他的靈感來源,不一會兒的功夫,就給全家人都趕出一副手套來。
秋收的第二天,有了“手套”和“口罩”的加持,雖然感覺乾活有些不大方便,但是也能適應,慢慢地,全家人都沉浸在收麥的氣氛中。
這樣的日子過了十多天,眼見林恒他們的假期即將結束,家裡的搶收也接近尾聲了。
這幾天的勞作,真正讓林恒感受到農民的不易和秋收的辛苦。
唯有親身經曆一番,才會對白居易的《觀刈麥》有更深的感觸。確實就如這首詩中寫的“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儘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怪道人們會說,人生無事不成詩。經曆了兵荒馬亂的秋收,在虎頭大聲嚷嚷著“秋收真累啊”的時候,林恒心中卻莫名吟出一句,“夏風吹動穀連天,麥浪金波萬裡綿。荷鐮聲聲催收獲,顆粒歸倉糧囤圓”。
靈感一來,林恒回到屋中快速記下,這可是他人生中的第一首詩,隨著在大慶朝的時間越來越久,林恒感覺自己越來越接近古人的生活方式,每天早睡早起,偶爾還能寫出一首酸詩來,林恒心裡美滋滋的。
地裡的收割結束後,家家戶戶的糧倉都堆滿了新糧,一時間,農家院子裡時不時傳來打麥、打豆夾的聲音,如此忙活了幾天,秋收才算是真正結束了。
“農家之富秋始見,十色田利皆豐登。擔贏色載上場圃,環舍隱積如高陵。園蔬林果不足數,山雉野兔霜未增。連村簫鼓謝神貺,穀黍換酒無鬥升。田家之樂豈不好,胡為不歸邀我朋。榜舟梁澤家汶北,咄哉反此如韝鷹。”
這首《秋收》將秋收後農家倉廩富足的景象描繪地淋漓儘致。
林家這幾天吃得都是新糧,糧食剛收割,吸收了滿滿的太陽光,口感嘗起來很“新鮮”“飽滿”。
等全村的糧食都收好了,村長帶著每戶的勞壯力去鎮上交稅糧,仍舊還是十五稅一,今年林家的牛車也被村裡人借用了,老林頭帶著三個兒子運著糧車熟門熟路地來到鎮上衙門,順利地完成了交糧。
時間一晃眼就到了林恒他們要去上學的日子了。
這段時間農忙,回到書院後,大部分人都曬黑了幾個度,林恒和前世一樣,不容易曬黑,虎頭這麼大的男孩子都覺得皮膚黑一點才是男子氣概。
學禮班裡的男孩子見林恒還是白嫩嫩的一團,都覺得他還是個小奶娃。隻是這小奶娃讀書真厲害啊。
武夫子課上教的文章都能一字不差地背下來,講解的意思也能大致不差地記下來,有時候還會說出自己的理解。
大家都很不明白,為啥這小孩子在讀書這件事上這麼有天分。林恒家裡就是地地道道的農戶,也沒見祖上出過什麼讀書人,家裡完全沒什麼讀書底蘊。看看他的堂兄弟就知道了,雖然讀書也比較用功,但是平常表現就和他們差不多。可能真的是天賦異稟吧。
林恒是“成年人”的芯子,開始決定的事情自然就會做到。家裡辛辛苦苦地供他們兄弟上學,那麼他就要付出最大的努力。同窗們覺得驚訝,其實不過是因為他多了成年人的自製力罷了。林恒並不覺得驕傲。
所以,即使是在秋收的這段時間,林恒也會保持每天手不離卷的習慣,哪怕沒有太多精力用在預習新內容身上,但是溫故而知新,即使再累,林恒都也會每天複習學過的知識。
平時,在其他人玩耍、休息的時候,林恒都在抓緊時間讀書,他讀書不僅是為了考取名次,更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所以林恒更注重舉一反三,關注道理背後的原因和學識後麵的邏輯層次,如此下來,總能有出乎意料的表現。
或許也正是養成了這樣的好習慣,林恒的功課一直都很紮實,理解比較深刻。這對他以後得科舉確實有很大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