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午飯桌上,林恒雖然吃完了,但是難以下咽的表情還是引起了母親李氏的注意。
李氏在心裡歎一口氣,家裡窮,連累地孩子也跟著受罪。
同樣有這樣想法的還有林家其他人,大家雖然不惜力氣,有心改變這種窘境,卻也沒什麼好辦法。
午飯後,奶奶趙氏抱起林恒回了正屋,又喊了林月、林香和林蘭,打算給年紀小的孩子們補一補身體。
其他人看了倒是沒有彆的想法,知道是老人心疼家裡的小孩,隻有林恒的大伯娘王氏頗有幾分微詞。
在王氏心裡,自己是長房長媳,又生了兩個男孩,自然應該與二房三房的與眾不同。
這老人家平日裡隻記得家裡最小的幾個,小寶也就罷了,但是其他喊進屋裡的幾個都是女孩,而自己生的虎頭和狗子都是男孩,卻混不上一口吃的。
當然,王氏也是心中想想,嘴上卻是不敢說出來的。
一是因為婆婆趙氏管家,平常為人公正,身為兒媳婦不敢與婆婆起正麵衝突;二是自家男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要是讓他知道了自己因為吃食小事與婆婆齊了矛盾,肯定不會站在自己這邊。
幾個小孩進門後,奶奶趙氏從櫃子裡拿出女兒回娘家時送的點心,正是棗泥糕。
小孩子們看見好吃的點心自然是兩眼放光,就連林恒聞著空氣中的香甜味,也是口水直流。
“真香啊”,林月牽著林香和林蘭,深深地吸一口氣。
兩個小女孩也學著姐姐的樣子,深嗅空氣中的味道。
趙氏看著孫子孫女們可愛的小摸樣,不禁笑了出來。
“來,奶奶給你們分糕糕,吃了糕糕要長得高高的、健健康康的”,趙氏摸著林恒毛絨絨的腦袋說著。
趙氏先給林恒分了一塊,又給林月、林香和林蘭各自一塊。
“奶奶,我們能不能帶回屋裡去吃呢,我想讓哥哥們也嘗嘗”,林香不好意思地問到。
“我也是”,林月跟著附和道,林蘭也說,“爹爹娘親都吃”。
“還有爺爺奶奶,我的給爺爺奶奶吃”,林恒舉著手裡的點心往奶奶趙氏口中送去。
趙氏看到這和諧的一幕,心中也很是滿足。雖然家裡窮了點,但是自家的幾個小孩都是好的。
等幾個小孩準備帶著棗泥糕回各自房中分享時,趙氏又給了林月兩塊,給了林香一塊。
一開始趙氏就沒打算隻給幾個小的分,但是幾個小孩能主動想到兄長和爺爺奶奶父親母親,趙氏還是很欣慰的。
家和萬事興,隻要一家人和睦相處,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家裡何愁不興旺。
幾個小孩帶著糕點各自回房後,你讓我、我讓你地,一口一口把糕點吃掉了。
因為棗泥糕吃得格外珍貴,林恒的目光不由得再次移向了院子裡的兩顆大棗樹。
當初種樹時,林恒他們這一輩的小孩們還沒出生,村子裡來了個賣果樹的商隊,聽說是隔壁郡府的,原定的客戶是個大地主,因家裡有人犯事被抄了家產,所以定下的給莊子裡栽的果樹自然就沒人接手了,賣果樹的商家自然隻能一路走一路賣,否則原路拉回去虧損的更多。
林家也是在這個時間買了兩顆棗樹苗,種在院子裡。
等後麵棗樹慢慢結果了,倒也是一筆收入。
同期,村子裡的其他人家多數也買了,有柿子樹,蘋果樹,等等。
日子慢慢地過去了,小孩子們終於盼到了棗子成熟的時候。
林恒也吃到了來到古代後的第一顆棗。
“真甜啊”,林恒用自己的小米牙磨著棗子,現在的棗子可是完全純天然無添加的,雖然沒有前世的各種品種雜交的棗子口感豐富,但是天然的清甜味道還是狠狠吸引了林恒的味覺。
現在的棗子才剛成熟,又脆又硬,小孩子們脾胃弱,大人們往往不讓多吃,畢竟棗子吃多了會拉肚子。
而大一些的虎頭和狗子就能多吃一點了,隻見虎頭左右手各抓兩顆大棗,四顆棗子每個都要吃一遍,總要先比較一番哪個最甜,然後再吃。
狗子也是吃得不亦樂乎,嘴巴裡嚼得滿滿當當的,看得林恒羨慕不已。
小孩子們也就隻有這個時間能吃得暢快一點了,再等兩天,家裡的棗子大麵積熟了,大伯二伯和父親就會背著簸箕去鎮上賣。
過了十來天,家裡的棗子幾乎全熟了,林家的大人們就出動了。
男人們背上籮筐,女人們拿著簸箕,向鎮上走去,林恒等小孩子們自然是要留在家裡,奶奶趙氏看管著他們。
像以往一樣,以每個小家庭為單位,三對夫妻各自去往鎮上比較熱鬨的三個地方。
一進鎮子,不同於農村的茅草屋和雞狗聲,鎮子上明顯要乾淨一些,叫賣聲不斷,有些喧囂,卻顯得熱鬨。
林山和兩個弟弟約好,申時在出鎮口的樹下集合,要是棗子好賣,就多賣一會兒,等著其他人去找。
林海他們的籮筐裡裝了午飯吃的餅子和水,並不打算在鎮上吃飯。
林海和李氏來到之前經常來的吃食攤旁邊,周圍多是賣各種吃食,麵店、包子鋪、點心鋪、早點攤……蒸籠的熱氣伴隨著空氣中飄著的食物味道,再加上攤販們的吆喝聲,顯得格外誘人。
這片小攤附近多有周邊村莊的農戶來賣蔬菜,如蘿卜、白菜什麼的,還有就是像林家這樣來賣水果的,林海和李氏就在一家賣梨的攤販旁邊,而右手邊是賣籮筐、掃把、簸箕等手工活的。
李氏鋪下草墊,林海將籮筐擺在草墊上,另外在簸箕中擺出一部分紅棗,一個個紅彤彤的,樣子格外喜人。
李氏為了吸引顧客,將擺在簸箕裡的紅字一個個細細擦過,再堆成金字塔的形狀。
林海做事細致,李氏又愛乾淨,兩人的攤子看起來就比彆人的整潔,這也是幾年來的經驗了。
在這條街道上,同樣是賣東西,用心和不用心還是一眼可見的。
不多一會兒,就有婦人挎著籃子過來問價,“妹子,這紅棗怎麼賣呀?”。
李氏立馬迎上去,“這位姐姐,紅棗一斤兩文,您要是要三斤,我們剛開張,給您便宜一文”。
婦人明顯對市場的價格是比較熟悉的,聽到這個價格,也是沒有多猶豫,“那就來三斤的吧”。
林海利索地稱好紅棗,李氏接過來裝進婦人的籃子裡,“好的,大姐,收您五文,您要是嘗得好,下次再來,我們明天還在這塊兒擺攤”。
婦人拿出五文錢,遞給李氏。
這第一單生意也就開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