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時,林家乾活的男人們都回來了。
老林頭兩手背著走在前麵,三個兒子跟在後麵,背著農具。
“爺爺,大伯,二伯,爹爹,你們回來啦。”林恒迎上前去。
“小寶啊,今天乖不乖”,老林頭一把摟起想要爬門檻的林恒。
“小寶今天可乖了”,林恒摟著爺爺的脖子說道。
說來也是,自從來到這世界,在現代生性成熟穩重的林恒仿佛真的變小了。
剛生下來時,雖然每次吃奶還是有幾分不好意思,但是身體的本能還是占據了上風,平時跟娘親李氏撒嬌也是自然而然,不滿周歲時,也隻是哭鬨比正常小孩少了一些,彆的幾乎沒啥區彆,所以家裡人也一直沒覺得奇怪。
林恒將這歸結為身體的本能和家人的關懷,在現代,他可沒有這樣事事關心自己的親人,自然做事獨立。
自從來到這世界,家人的關愛就一直充盈著林恒,讓他鮮少回憶起現代的生活。當然,在餓肚子的時候,林恒偶爾也會想起現代。
但總的來說,林恒對他現在的生活是滿意的。畢竟,錢財外物是可以奮鬥得來的,而家人的關愛卻是命中注定不可更改的。
若是有人讓他回到現代,林恒還是不願意的。
林恒現在生活的林家,一共有十五口人。
爺爺老林頭和奶奶趙氏,是世世代代的農家人。祖上都是農人,在林恒太太爺爺那個戰亂紛飛的年代,能活下來已經是萬幸了。
老林頭和趙氏都是西塘鎮的人,經媒人介紹認識後,感情一直很和睦。
在林恒的印象中,老林頭性格穩重,雖談不上見多識廣,但也算是心有成算、考慮長遠的人。
奶奶趙氏善良寬容,管家很有經驗,但是生活中抓大放小,不過多乾預兒女們的生活,對兒媳婦們很和善,與周圍磋磨兒媳婦們的婆婆們相比,是難得的好婆婆了。
老林頭和趙氏共育有三子三女,在這個時代也算是有福氣了。
大兒子林山,性格踏實,娶妻王氏,是鎮上人,為人有些心高氣傲、掐尖要強,但人並不壞,婚後生了二子一女,分彆是林健(小名虎頭,八歲)、林康(小名狗子,六歲)和林月(三歲)。
二兒子林湖,個性憨厚,娶妻小趙氏,是母親趙氏的外甥女,兩人青梅竹馬一起長大,感情很好,結婚後生了一子二女,分彆是林持(小名石頭,五歲)、林香(三歲)和林蘭(兩歲)。
大閨女林桃花,性格開朗大方,在鎮上趕集時被孫家大兒子孫佑相中,嫁到了西塘鎮,孫家條件比較不錯,婚後生了三個兒子,孫浩、孫瀚和孫澤,因此在孫家很是站得住腳。
二閨女林杏花出生時就夭折了,是趙氏的一大痛心事。
三兒子林海,娶妻李氏,是鄰村的木匠家的小女兒,善良嬌俏,兩人偶遇後一見鐘情,經雙方父母同意後,結為夫妻,婚後一直恩愛,隻生了林恒一人(將滿兩歲)。
三閨女林梅花,性格溫和,嫁到了隔壁村周家,目前生有一子周弘(不足周歲)。
萬年富村,像林家一大家子的是大多數,家族裡講究一個枝繁葉茂,這樣家族才能興旺。
但是對於農戶來說,雖然勞動力增加了,但是田地卻幾乎是不變的,因此吃飽飯都是很難的一關,遇到災荒年,家家戶戶幾乎都要餓肚子。
好在新朝以來,天下太平,近年來風調雨順,百姓們的日子好過了不少,林家這幾年來也陸陸續續添了五畝地,現在一共有二十四畝地,在村子裡來說,是中等人家了。
二十四畝地,聽起來很多,但是在古代,糧食產量低,一畝地約能收糧一百五十斤,當今農稅低,僅為十五稅一,在這種情況下,林家人一年收糧三千三百餘斤,再除去脫皮去殼,剩下也就三千餘斤。也隻是剛剛能解決一家人的吃飯問題,想要賣點糧食換錢卻是比較難的。
好在農家人吃住都不花錢,偶爾農閒時,可以去鎮上打工掙點餘錢,貼補家用,也可以去山上摘點果子、打點野雞野兔,也是一點收入了。
但這樣的日子,其實是很不容易的。家裡的人一年四季都沒得歇,到頭來也攢不了幾個錢。
眼下又是青黃不接的時候,家裡人又開始了勒緊褲帶過日子的生活,林恒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迫切地想要改變,卻奈何年齡太小,沒什麼好辦法。
既然自己不能親手改變家中的困境,那麼不如試著引導家裡人突破這種現狀。
紅棗,就是林恒想要嘗試的第一個目標。
在大慶,紅棗在硬棗和軟棗的階段,人們多是直接吃,有時會被做成鬆鬆軟軟的棗泥糕,或是點綴在饅頭、花饃饃等麵食中,上次林恒的大姑姑回娘家時帶的點心就是棗泥糕。
而林恒印象中,前世有一種棗泥糕,以紅棗為主要原材料,做出來卻是如同山楂糕一樣的口味,香甜有彈力,卻又不費牙口,是每個年齡階段的人都喜歡的一種小吃,而且甜度適中可調節,深受男女老少的喜愛。
林恒決定,就從棗泥糕開始,改善林家的經濟狀況。
林恒前世也是個美食愛好者,母胎單身多年的他,對吃食有一定的研究。
林恒在腦海中一步步回憶起現代棗泥糕的做法,去核、打碎、加糖……
然而,現在棗子還沒成熟,一切都隻能先等等。
在爺爺的懷抱中,林恒逐漸回過神來,今天的午飯還是粗糧鹹菜,他和堂哥堂姐們稍好一些,吃的是摻著細糧的粥,而家裡的成人,就都是喝純粗糧粥了。
林恒艱難地咽下嘴裡的粥,想著改變是勢在必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