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十二年,平江府南陽縣西塘鎮萬年富村。
一個兩歲的小男孩站在紅棗樹下,望著半青半紅的棗子發呆。
這是林恒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二年。
與林恒熟知的曆史不同,這個朝代是封建年代在宋朝後拐了個彎。
曆史上,宋朝和元軍的最後一戰在崖山上進行,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大臣陸秀夫背著8歲少帝趙昺(bing三聲)投海自儘,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由此大宋朝宣告滅亡。
然而,在林恒現在生活的這個世界,宋朝末年,民間出現了一名大將張括,於宋朝滅亡之際,組織民間隊伍,積極與元軍奮戰,巧設陣法,離間敵軍,最終打敗了來勢洶洶的忽必烈蒙古軍,少帝趙昺主動退位,被封為安王,此後,張括建立大慶朝。
大慶朝建立初期,太祖張括奉行休養生息,以儒家治國,推行均田製和租庸調製,促進農耕,減輕徭賦,救災恤貧,扶持商業,農商並舉,使大慶初期的經濟迅速取得了恢複。
同時,太祖任用賢臣、虛心納諫、勤政節廉,采用清明的政治措施,創造了曆史上少有的開明政局,與腐朽的宋末截然不同,大慶上下換發新的生機。
清平年是大慶朝的第三個年號,現任皇帝為太祖張括的嫡長孫。
新帝繼位以來,繼承了太祖的治國理念,廣施恩於民,國內外久無戰事,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盛世景象。
儘管如此,盛世之下,平民百姓也僅能糊口,勉強維持溫飽,在青黃不接的季節,還是很難熬。
想到這,在紅棗樹下出神的林恒被從扁扁的肚子裡傳來的轟鳴聲驚醒了。
現在是春夏交接之際,忙完了春種,又不到秋收,農家戶們的日子便有些難熬。
林家也是如此,卯時初刻,天還隱隱範著黑,在這個官員們點卯上朝的時候,農戶們也起床了。
林家成年男子們一般就在這個時間起床,婦人們燒火做飯,男子們起床收拾農具準備乾活,孩子們可以睡到早飯做好,一家十五口就坐在堂屋的木桌上,就著初升的陽光用起了早飯。
去年的收成還不錯,但是到了這會兒,林家的婦人們做飯也不能隨心,離秋收還有一段時間,每天做飯用多少糧食,放多少米,這樣精打細算,才能過好農家的日子。
家裡的糧食主要是林恒的奶奶趙氏管著,管家三十多年,趙氏對放多少糧食早已心中有數。
這個時候農活不太忙,早飯就可以稍微“節省”些,為農忙時多儲備一些糧食,免得到時候家裡人體力跟不上。
趙氏的精打細算當然是有道理的,這都是生活的經驗。
可是現在不到午飯時候,林恒還是餓得有些無力,盯著半青的棗子,流起了口水。
好想嘗一個呀,香脆的紅棗在前世隨處可見,隨時想吃都能吃到。
而在古代,這紅棗也成了稀罕物,隻能等待自然成熟。
林家門口的這棵棗樹已經有十年的樹齡了,結出的棗子清脆可口,彆有一番味道。
以往等棗子成熟了,林家多是挑著擔子去鎮子上現賣,清脆的棗子挺受鎮上人歡迎,稍有破損的,或是自家吃,或是曬乾了做成棗乾,給家裡的女人們補身子,或者拿到藥房,也能買個不錯的價錢。
自家的棗子林家人也很少放開吃,多是留著賣錢,對一家人來說也是稀罕物。
剛滿兩周歲的小林恒自從來到這朝代,都是吃奶和喝小米糊,還沒嘗過水果的味道,自然是有些饞了。
就在林恒呆望著棗樹的時候,母親李氏笑著走出來。
“小寶啊,快回屋吧,棗子還沒熟呢,你現在也吃不到”。
李氏走過來牽著林恒進屋去,在回屋的門檻上將林恒抱起。
“剛會走路的小孩兒,跌跌撞撞的,也不知道怎麼跨過門檻出去的”。
堂屋裡,奶奶趙氏正在給爺爺老林頭縫衣服,聞言趙氏抬起頭來問,“小寶是不是又出去看棗樹去了”。
“可不是嘛娘,小小的一個人兒,不知道怎麼就饞上了棗,天天跑出去看,就是全紅了他也不能吃呀”。
李氏很納悶,“這小子生下來也沒吃過棗啊,怎麼就每天盯著棗樹看”。
“這有啥好奇怪的,大虎他們每天在小寶跟前說棗子多麼好吃,念叨的多了,小寶可不就記住了,咱們小寶這是聰明呢”。
趙氏可不許李氏說小寶的不好,哪怕李氏是小寶的娘。
李氏也沒反駁,她也覺得自家小寶挺聰明的,打生下來就比兩位嫂子生的小孩省心,餓了渴了要方便了都會哼哼,不會讓自己多操心,因此聽了婆婆趙氏的話,李氏也沒有一點兒不高興。
反而是林恒,聽著奶奶和親娘的對話,有些不好意思了。
來到這世間即將兩年,在現代,他是即將三十歲的大小夥子了。
現代,林恒是一個孤兒,無父無母,在孤兒院長大,受院長和護工阿姨的關心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捐助長大,儘管園內生活有些艱苦,但林恒也身心健康地長大了。
在現代長大後,林恒考了所全國前五的名校。
理科大學畢業的他,畢業後選擇了創業,帶著校內誌同道合的同學們一起奮鬥,開辦的公司在行業裡也是小有名氣。
林恒在現代去世的那一天正是他的三十歲生日,下班後約好了同事一起慶祝,在去飯店的路上出了車禍,此後就來到了這個世界。
巧的是,他剛來的那天正是娘親趙氏生他的那天,或許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經曆了從趙氏體內擠壓出來的感覺,感受著趙氏生他的辛苦,林恒對這個家充滿了親近,對母親趙氏更是孺慕。
這個家本就是他的家,隻是他忘了喝孟婆湯,多了前世的記憶。
想到在現代積攢的八位數財富,和自己辛苦奮鬥的企業,幸好自己孤身一人,對未來沒有執念,又未雨綢繆,早已立了遺囑,死後所有財產都捐獻給孤兒院,資助孤兒上學,公司也有夥伴們接手,倒是沒有太多遺憾。
再看看現在的家,還在為溫飽問題發愁。
既然來到這個世界,來到這個家,上天讓他帶著前世的珍貴記憶,那麼他一定會珍惜這次重生的機會,為這個家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