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澀的眼淚 校園暴力讓她倍感壓迫,她……(1 / 1)

予你悅光 溯水渡舟 4615 字 12個月前

“鈴鈴鈴。”夏予謙家裡長久不被使用的座機響了起來。

他前一天去了一位同班同學的生日派對,玩得忘乎所以,不得不在周日拚命地趕作業。他不想接電話,隨著手機的流行,他想不起還有誰會打家裡的電話。

十秒鐘之後,他衝到了電話機邊,是陳悅,他給過陳悅他家的電話號碼,這是他當初勸服父母繼續將家裡的座機留著的理由之一。

“喂?”電話那端真的是陳悅的聲音,小女孩的聲音很特彆,清脆冽人。

夏予謙激動地向陳悅問好:“陳悅?你終於想起我了嗎?我等你的電話等了三年了!你最近還好嗎啊?我當時是第一批戴紅領巾的,可厲害了,想告訴你,但是找不到你,也沒有你的電話。你初中去哪裡讀?我應該會去讀華宇。”

“華宇是很厲害的學校嗎?你好厲害!”在陳悅的眼裡,夏予謙和自己不一樣,自己不怎麼聰明,夏予謙一看就很聰明。

“哈哈哈,也還好吧。你要去哪裡讀書?”夏予謙不好意思地在電話一端笑著,他很享受陳悅的誇讚。

“應該就在家附近吧。”夏予謙聽出了陳悅的情緒,漠不關心中帶著一點迷茫。

“你最近過得好嗎?”夏予謙關切地問道。

“挺好的。”陳悅為了讓自己的語氣聽上去更加可信一點,特意在說話時彎了彎嘴角。

“你是遇到什麼困難了嗎?需要我幫你嗎?”夏予謙捕捉到了陳悅的偽裝。他想起兩次看到陳悅哭的樣子,他皺皺眉頭,他不喜歡陳悅哭。

陳悅被夏予謙猜中了心思。麵對夏予謙,她似乎很容易放下戒備,她忍不住哭了起來。她儘量壓製著自己的哭聲,緩慢地講起自己在學校裡遇到的事情。

由於情緒太激動,有些事情的順序被顛三倒四地講了出來。夏予謙沒有責怪陳悅表述不清不楚,在電話一頭耐心地理清事情的始末。

自陳悅和夏予謙最後一次見麵,她和媽媽搬了兩次家,兩個地方都離原本住的地方不遠。

第一個地方住了一年半,遇到來二房東捐款逃跑,一房東將她們趕了出來。

第二個地方一直住到現在,房東是一對很友善的夫妻,住在同一個小區的另一處公寓裡,有時候會給她和媽媽送一些水果或者糕點。她很喜歡這對叔叔阿姨。

他們在家長會上遇到了陳悅的媽媽,發現自己的女兒和陳悅是同班同學,盛情邀請陳悅去自己家裡玩。

陳悅去作客的那天特地穿了一條漂亮的裙子,上麵印著她最喜歡的向日葵,這條裙子是她媽媽去年給她的生日禮物。

她的同學先是假裝熱情地招待陳悅,接著提議帶陳悅去房間裡看她收藏的貼紙。等她們進了房間,她的同學馬上離陳悅遠遠的,用手指著陳悅說:“你彆碰我的貼紙,你以後也彆來我家。你沒有爸爸,你和我們不一樣。怪不得你在班級裡從來不說話,因為你和我們不一樣。”

陳悅她無措地愣在原地。對方還在那邊喋喋不休地說著什麼,她一個字都聽不進去。她麵無表情地走到客廳,告訴叔叔阿姨她想起來她還要回去做作業,回了自己的家。

她的媽媽見她那麼早回來,有一些詫異。她想告訴母親發生了什麼,她有一肚子的委屈。

她思來想去,決定什麼也不說。她聲稱自己忘記了還有一個作業要做。

她的媽媽馬上很生氣,板著臉訓斥她:“有作業沒做完還好意思去彆人家玩,趕緊去把作業寫完!”

爸爸離開後,她的媽媽和記憶中的媽媽判若兩人,無論陳悅遇到任何事情,媽媽都會罵她,讓她反省自己的行為。有時候,她覺得自己不是故意做錯事情,或者根本不清楚自己錯在哪裡。

陳悅沒有爸爸這件事很快在班級裡傳了遍。他們說她和彆人不一樣,說她爸爸不要她了,說她很奇怪。她被全班區彆對待。

英語課代表收作業的時候,找來找去找不到班長的作業。有人在班級裡說了一句:“肯定是陳悅偷走的,她嫉妒彆人有爸爸。”

英語課代表聯合數學課代表和語文課代表走到陳悅的課桌前,大聲嗬斥道:“陳悅,你是不是偷走了班長的作業?我們現在要求搜查你的課桌!”

陳悅正在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被這突如其然的事故下了一跳。她抬頭望著他們,緊緊地咬住自己的嘴唇,倔強地不肯讓開。她沒有拿任何人的作業,她什麼事情都沒有做。

英語課代表疾步走到她課桌的另一側,直接踢倒了她的課桌,桌肚裡麵的書本掉了一地。陳悅站起來,攔在英語課代表的身前,不讓她去拿自己的書本。

正當兩方僵持不下的時候,班長急匆匆地跑了過來:“我聽說你們找我的作業,是我忘記拿了,我剛剛去和英語老師解釋過了,一會我爸直接送過去。”

英語課代表見狀,非但沒有感到抱歉,趾高氣揚地警告陳悅:“你以後都彆做這種事情,被我抓到,沒好下場!”

班長幫陳悅把課桌扶起來,撿起地上的書本,安慰陳悅:“你彆怕,他們太過分了。我會告訴張老師的。”張老師是他們班級的班主任。

整整一天,陳悅惴惴不安。她知道班長在課間去了一趟教室辦公室,下一節課遲到了10分鐘才進教室。她不知道他是不是去替自己伸冤,也不知道張老師會怎麼處理。她覺得自己一點錯沒有,她仍舊感到無法控製地害怕。

張老師今天隻有一節課,全程沒有提過陳悅的事情。放學後,班長特地告訴陳悅,他已經向班主任彙報過今天的事情了,讓陳悅放心。

張老師在第二天的早讀課提起了昨天發生的事情。

陳悅以為她會批評其他同學,張老師輕描淡寫地說道:“我聽說昨天我們班級裡發生了一件不太友好的事情。我希望大家都可以團結友愛,和諧相處。尤其是對於一些需要幫助的同學,比如我們班級的貧困生徐凱同學,還有陳悅,她媽媽一個人帶她也很不容易,我希望大家對這些同學可以更加關注一點。類似的事情我希望下次不要再發生了。”

陳悅最初的期待落空。

果然是這樣啊,她就是那樣不值得被重視。除了班長和她的同桌,全班其他人都不願意和她說話,好像她父母的分離是她造成的一般,好像是她做了見不得人的事情。

英語課上需要四人組隊練習英語對話,所有人都說她們的組已經滿了,班長和她的同桌願意接納她,另外一個組員拒絕了。她不想給彆人帶去麻煩,一個人分演四個角色,讀完了全部對話。

全校大掃除期間,他們班級因為地上有垃圾,被扣了一分。全班所有人都作證,他們“親眼”看見陳悅在大掃除完畢之後把垃圾扔在了垃圾桶外麵。

班主任請看到陳悅把垃圾扔在垃圾桶外麵的站起來,除了陳悅自己、班長和陳悅的同桌,其他所有人都站了起來。

陳悅的同桌堅稱她陪著陳悅一起扔的垃圾,垃圾扔到了垃圾桶裡,地上的垃圾不是陳悅扔的,沒有人相信她們倆人。

班主任問班長為什麼沒有站起來,班長說:“我坐的離陳悅很遠,沒看到她扔垃圾。”

由於陳悅和她的同桌拒不承認,班主任威脅陳道,如果陳悅不承認,她就把陳悅帶到校長室去。

陳悅被巨大的恐懼淹沒,萬一校長不相信她,萬一她被全校通報,萬一她被處分,她承認了一件自己並沒有做過的事情。

同學之間互相邀請對方到自己家,永遠沒有她的份。她的同桌不小心說漏了嘴,說自己要去參加一個同學的生日派對,陳悅才得知這件事。

陳悅絮絮叨叨地說了許多自己在學校經曆的事情。

她不懂這樣的排擠屬於校園霸淩,是行惡之人對受害者的善良和軟弱的利用,理由往往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不合群的表象,比如肥胖的體型,比如單親的家庭,比如安靜的性格。

她習慣了母親的責怪,一旦母親的服裝生意不好,會怪她吃飯太慢,怪她不小心打翻了水,怪她晚上上廁所聲音太響,怪她性格自私、孤僻。她就是這樣一個糟糕的人,總是在不斷地犯錯。

她在學校裡,默默地承受著一切。她抗拒上學,她祈禱自己生病,祈禱發生一些阻止她去上學的意外。

她扛著一座大山,暑假才得以將其放下,她白天在母親的店裡寫作業,晚上可以看一會電視放鬆,沒有同學,沒有排擠。她不想去學校,她彆無選擇。

夏予謙自知言語的安慰是蒼白無力的。陳悅沒有會為她出頭的爸爸媽媽,也沒有喜歡她的老師。他告訴陳悅,也許她可以嘗試著越級報告,找到校長,說不定校長會管這件事情。

陳悅沒有把夏予謙的建議放在心上。她需要一個傾訴的對象,僅此而已。她說完了一切,感覺整個人都輕鬆了很多。她自我安慰道,再熬一個學期就可以去新的學校了。

她和夏予謙道謝,說自己要掛電話了。

夏予謙覺得自己什麼忙都沒幫上。

他略有不滿地問陳悅,為什麼隔這麼久才打電話給自己。陳悅謊稱自己弄丟了記錄夏予謙電話的小本子,最近才找到。

事實上,她幾乎沒有機會打電話給夏予謙。她的母親擔心她一個人在家不安全,要麼讓陳悅到自己的店裡待著,要麼自己在家看管陳悅,要麼帶著陳悅一起出門。

陳悅不願意母親發現自己和夏予謙有聯係,發現那些屬於自己的隱秘的情緒。

今天,母親要和一個朋友出去吃飯,應該是一個很重要的朋友,陳悅才得以一個人在家。

保險起見,陳悅跑到了家門口的小賣部,用自己的零花錢打電話給夏予謙,生怕母親通過電話賬單發現她打電話給了一個她母親不認識的人。她的母親每個月會檢查電話賬單,確認電信公司沒有多收費。她的母親有她的同桌和班長家的電話號碼。

陳悅和夏予謙聊了很久,她看著顯示屏上的通話時長,她的零花錢快用完了。她借口自己必須要回去寫作業了,掛了電話。

夏予謙讓陳悅隨時打電話給自己。

陳悅再三保證自己會經常聯係夏予謙,夏予謙才高興地掛斷了電話。

等夏予謙回到書房,意識到自己忘記告訴陳悅自己的手機號,也忘記問陳悅電話號碼了。他通過來電顯示回撥了陳悅的電話,是一個中年大叔的聲音,對方告訴夏予謙,這個是小賣部的公用電話。

陳悅和夏予謙之間好不容易連起來的線,似乎又斷了。

陳悅沒有打算去找校長。

她無意間經過校長室的那一刻,改變了主意。夏予謙說,她沒有做錯任何事情,她應該為自己伸張正義。

她沒有等來想象中的正義。

校長一方麵表示自己堅決維護陳悅的立場,相信陳悅沒有扔垃圾,認為陳悅沒有做錯事情,讚同她受到的是不公平待遇,一方麵教育陳悅人的一生不會一帆風順的,遇到這樣的事情,要學會寬容彆人。經過長達一個小時的談話,校長從書架裡拿出一本海倫凱倫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送給陳悅,鼓勵陳悅做一個勇敢的人。

陳悅不知道自己從這場談話中得到了什麼,她糊裡糊塗地拿著書走出了校長室。校長好像相信了她,又好像沒有相信她。

反正,等到了初中,她應該會有一個嶄新的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