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首宴(1 / 1)

考試答題結束後,男聲在大家耳邊響起“今天是一年的歲首,正月初一,也稱春節。

在秦時朝廷將歲首作為展示與加強君臣之義的時機,民間則作為鄉裡家庭聚會的良辰;

漢時正月旦是漢代皇家的重要慶祝日,朝廷要舉行大規模的朝會,“每歲首正月為大朝受賀”。皇帝正月清早上朝,接受文武百官的慶賀,同時百官也得到新年宴飲的賜贈。漢代人們也會在正月旦預測一年水旱、年成豐歉;

從唐代開始,春節被定為政府法定假日,由於早朝官員燈燭的繁盛,長安猶如“火城”。中書門下率文武百僚拜表稱慶,由內臣宣答。地方諸道賀表,由禮部員外郎接受,取其中官階最高人的賀表一通跪讀進賀。民間元日合家團聚,設宴歡慶,白居易在江南與家人一道團圓度節,感受到親情的溫暖,有《歲日家宴戲示弟侄等兼呈張侍禦殷判官》詩為證;

宋元明清各代,春節稱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會儀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禮。北宋東京(今開封)“正旦大朝會”隆重威風,皇帝端坐大慶殿,四名身材魁偉的武士站立殿角,稱為“鎮殿將軍”。殿上陳列儀仗,百官皆朝服冠冕,各路舉人頭名也身穿官服在朝廷站班。各州進賀官員各持地方特產品進貢。宋朝的歲首朝會比唐朝更為嚴肅,顯示著皇權的威嚴;

明代建國之初崇尚儉樸,對朝會之禮不大講究,朝會隻是例行公事,在國家生活中沒有多大影響。人們元日匆忙上朝、退朝,而朝官私下的民間交往顯得更熱鬨。即使在皇宮,人們看重的也不是朝儀,而是日常的節俗活動。

清代非常重視過年,宮廷過年十分奢華,先是百官入殿跪拜,後有授茶儀式、歌舞表演、雜戲演出,最後以韶樂結束。如遇到皇帝大壽正慶或十年國慶,要“特行宴禮”,儀式和內容更加盛大和豐富。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之一。

現在除夕和正月初一,俗稱“過年”,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闔家團聚、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帶有濃鬱的民族特色 。

春節民俗眾多,包括喝臘八粥、祭灶神、掃塵、貼春聯、貼年畫、倒貼福字、除夕守歲、吃餃子、壓歲錢、拜年、逛廟會等。”

“在北方,除夕和大年初一都要吃餃子。在除夕時吃餃子,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大年初一吃餃子則是為了一年交好運。現在有很多南方的小夥伴家裡,過年也會吃餃子。

湯圓在南方人的餐桌上見得更多一些,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團圓美滿。大年初一這天,湯圓不叫“湯圓”,叫“元寶”,吃湯圓也不叫“吃湯圓”,叫“得元寶”。在某些地方的方言中,常常將“闖禍”稱為“闖了‘湯圓’子”。

大年初一吃年糕是中國人的傳統,寓意著“節節高”。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大年初一吃長壽麵,寓意”年年長久“”壽長百年。

大年初一喝雞湯,象征“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

雞蛋,雞蛋寓意身體健康、安寧順遂,早上吃一個雞蛋,象征著新的一年身體健康、平安順利。

發糕,發糕寓意“發財高升”,因為“發”與“發財”的“發”諧音,同時“糕”與“高”諧音,象征著新的一年裡事業、學業、財運等方麵能夠步步高升。

在一些地區,大年初一早上吃油條配豆漿也是一種傳統習俗。油條象征“條條順利”,豆漿寓意“生活如意”,象征著新的一年裡日子平平淡淡、幸福美滿。

紅燒魚,魚諧音“餘”,寓意年年有餘、富貴吉祥,象征著生活富足和財富增長。

八寶飯,由糯米和多種果仁、豆沙等製成,象征團圓和八方來財,寓意新的一年財源廣進、生活美滿。

高湯紫菜芯,紫氣東來,好運連連紫菜芯,以其鮮豔的顏色和脆嫩的口感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在大年初一這一天,紫菜芯更是被賦予了紫氣東來、好運連連的美好寓意。

梅漬小番茄,鴻運當頭,喜氣洋洋,紅彤彤的小番茄,不僅色彩鮮豔、口感酸甜可口,而且寓意著鴻運當頭、喜氣洋洋。在大年初一這一天,用梅漬小番茄來討個好彩頭,再合適不過了……

吉祥的東西嘛,當然是越多越好啦!屠蘇酒是一種藥酒。在習俗中,大年初一全家飲屠蘇酒,以祛不正之氣。飲屠蘇酒,方法很彆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年少的一天天長大,先飲酒以示祝賀,而年長者過一年少一年,後飲以示挽留。”

“在新的一年裡,天幕和東方宸小仙女請各位參加我們特意為初一準備的歲壽宴,讓我們繼續傳承和弘揚這些美好的傳統習俗與文化內涵,用美食來傳遞祝福與關愛,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充滿幸福與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