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死的優越感(1 / 1)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要說咱們中國老百姓一年到頭吃得最好的一頓當屬大年三十的這頓年夜飯。

古往今來,無論是貧苦亦或是富裕,無論是達官顯貴又或是平頭老百姓總會在年三十這一天做上一頓豐盛的年夜飯,犒勞一下辛苦了一年的自己,為這一整年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毫不誇張的說大年三十的這頓飯也是許多人期盼過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天幕下各時空人們看見出現的種種美食,真心羨慕了,許多東西都是他們的朝代不曾見過的,都是過年,從來不知道過年還能吃出這麼多的花樣……

大秦時空的文武百官和勳貴們更是在連餃子都未曾見過的時期,上一次的自助餐對他們來說是開洋葷,有一種看天宮的感覺,比起吃的稀奇的結合東西方的自助菜色,這次的歲首宴菜色確更符合他們對華夏傳統的美食印象,看著就是覺的幸福,覺得滿足……

陝西位於關中平原,土地肥沃,適宜小麥種植。小麥的廣泛種植為麵食的製作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這種地理優勢使得麵食在陝西的飲食文化中占據了主導地位,陝西人的性格和文化背景也影響了他們對麵食的偏好。關中人民性格豪爽,喜歡吃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食物,麵食正好符合這種豪爽的性格特點。同時,麵食文化也體現了當地人的生活態度和對美食的熱愛……

始皇帝嬴政作為老陝的祖宗,麵食肯定更符合他的胃口,他平常也吃麵食,但形式與今天的麵食不同。

秦朝時期的麵食被稱為“餅”,製作方法是將麥或米搗成粉後,加水團成餅狀,然後與水一起煮。煮菜是秦朝人最常見的烹飪方式,他們通常會使用黃米、高粱、大米、小米、白黍、黃粱等食材,配合花椒和鹽進行烹飪。

此外,也會有製作蒸菜和燒烤,燒烤是將食物串成串後放到火上烤。

嬴政所在秦朝的飲食文化受到當時技術和材料的限製,沒有今天宴上的麵條、餃子、饅頭等食物,也沒有炒菜的概念,因為還沒有鐵鍋和食用油……

即使是始皇帝也不免留下羨慕的口水,大秦樣樣落後,他必須活的長久才能奮力直追……

康熙帝就談定多了,李白詩中的“玉盤珍羞”在清朝皇帝們的年夜飯席上得以具象化,那可真是隻有你想不到的,沒有禦膳房做不出的。

皇家的年夜飯當然與平常老百姓的不同,雖說尋常過得好的百姓家到了年三十這天也會端上魚肉香腸之類的,但肉類至多不會超過一半,一來肉食較貴,二來大魚大肉難免會顯得過於油膩,配上一些可口的青菜那便再好不過了。

但皇帝家的年夜飯桌上幾乎看不到什麼素菜,身為君主在衣食住行上必須彰顯皇家的大氣。

一般情況下,皇帝每日用“盤肉二十二斤,湯肉五斤,豬油一斤、羊二隻、雞五隻(當年雞三隻)、鴨三隻”,而到了大年三十這種重要的日子當然要更加的隆重。

皇家的團圓飯事實上一共分三場,家宴正式開始前要先用餐前甜點,這些餐點按照距皇帝由遠及近的位置,依次排放共計9排,種類更是多達109種。

那食材更是天上飛的、地上走的、水裡遊的應有儘有,可以稱得上是“玉盤珍羞直萬錢”,不過這樣僅僅隻是前菜。大約下午三點半皇帝進乾清宮,隨後嬪妃們入座,家宴這才算是正式開始。

此時餐桌上擺的是湯膳,共4種,以鴨子湯和羊肉湯為主,此外還有各式冷熱餐點,基本以雞、鴨、羊和各種蛋類為主,極儘奢華。

然而,再怎麼珍貴的食材過於多了也會顯得有些膩口。

不過家宴上也並不是沒有素菜,隻不過那些素菜多被禦膳房的大廚雕琢成花朵和動物的形象,每一個都有著吉祥或者喜慶的寓意,縱使沒有也是作為點綴放在餐盤裡供人欣賞的,一般是沒有人會去吃的,所以這素菜便也形同於無。

湯宴之後便是酒宴,種類也超過了40種,至此團圓家宴三場才算亮相完畢。

粗略統計一下,康熙皇帝家宴上出現的菜品大致超過了150多種,而且以肉蛋居多,而且清朝宴會采用的是分餐製,皇帝一人的餐食是六十三道,其餘大臣和妃子按等級遞減。

不僅如此,團圓宴上雖然美酒佳肴足夠豐盛,但什麼時候享用,享用前該做什麼都是有固定禮儀的。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皇帝因其身份的特殊性注定難以享受尋常百姓的家庭氛圍,他與自己的親人之間隔著一層君與臣的關係。

中國傳遞幾千年的儒家文化將“君為臣綱”刻進了身處封建社會的人們骨子裡,所以這闔家團圓的年三十晚宴也摻雜了些彆的意味。

對於玄燁來說,今天這隻是一頓“平民化”的歲壽宴,和昨天的年夜飯差遠了……

看著旁邊的始皇帝,想著朕的大清,在對比下秦時的匱乏和動蕩,頓時優越感拉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