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勇平亂,無懼政敵(1 / 1)

夢鎖紅樓 香奩紅夢 5495 字 1個月前

(19)

自從太妃答應去賈府提親之後,水溶心情舒暢,上朝時愈發意氣風發。次日,朝堂之上,皇帝正因為遼西農民起義一事憂心忡忡,征詢各位大臣如何應對。

遼西農民起義並非農民有意作亂。其導火索是此地當年大旱,遼西農民幾乎顆粒無收。而遼西刺史張秨為人奸詐、貪圖財富,不肯開倉放糧,反而把那糧倉裡的屯糧囤積居奇、高價出售,致使貧苦人家餓死的不計其數。當地好漢趙傑義憤填膺,召集一些窮苦民眾揭竿而起。他們攻入省府殺死張秨及其家人,奪取屯糧、殺富濟貧、招兵買馬,很快就形成了一股強大的軍事力量,如風卷殘雲般直逼京師。

朝堂上,曳紫腰金的官員們一個個持笏而立,眉頭緊鎖,神色肅穆。心裡暗自盤算著要如何回答皇上的問題,同時又不會得罪站在最前方的那個白胡子老乾薑-----水蛭。

忠順王爺水蛭是皇上的叔父、朝廷的重臣。但此人不學無術,也不懂治國之道,平日裡隻喜好鬥雞、女人、和戲子。家中三妻四妾,還常年設著戲台,養著一幫子伶人,整日裡咿咿呀呀地唱著戲。年輕時還曾涉獵騎射,現在年老了,腿腳不便騎不了馬,但喜愛戲子之心卻比年輕時更盛,經常把一個名叫蔣玉涵的年輕伶人留在內室伺候自己。這蔣玉涵雖說是個男人,可扮相比女人更有姿色,他知道忠順王爺寵愛他,便也表現得機靈乖巧,由此得了許多賞錢。水蛭的妻妾們也對王爺和蔣玉涵之事心知肚明,平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忠順王爺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兩個兒子一個從文,任工部員外郎,一個從武,任殿前司首領。女兒名叫水如煙,長得花容月貌,從十四歲便入宮,深得皇上寵愛,如今已升為貴妃。

由於忠順王爺水蛭是皇上的長輩,且兒女們都身居高位,所以皇上平時對他還是特彆尊重的,曾特意下旨恩賜他可以佩劍上朝,不用在朝堂上跪拜。那水蛭也非常倨傲,從不把其他大臣放在眼裡。朝廷中又有一派佞臣溜須拍馬、常年依附於他,他便愈發驕縱。而那遼西刺史張秨正是水蛭的心腹,張秨的夫人是水蛭的侄女,張秨又投其所好,常年贈送很多珍寶、美女予水蛭,因此水蛭格外喜歡這個侄女婿。

此時,聽說遼西有人起義,張秨一家均被義軍所殺,水質怒不可遏,首先發聲,說這些起義軍都是些窮凶極惡之徒、烏合之眾,妄圖推翻朝廷、自立為王。朝廷不可姑息,要立即出兵鎮壓剿滅,便可迅速平定局勢。很多大臣也連聲附和。而那些對起義根源比較清楚的一些大臣,因懼怕水蛭的勢力,都噤若寒蟬、低頭不語,不敢說出自己的意見。

水溶站在水蛭的身後,暗暗緊皺了眉頭。

水溶其實早就在暗中關注遼西的局勢,張秨乃水蛭的心腹人儘皆知。水溶私下結交了很多飽學之士,曾和他們詳細探討遼西起義的根源和應對之策。此時在朝堂之上,聽到水蛭的意見,水溶心中義憤填膺,卻不便當場流露。見皇上似乎馬上要同意派兵剿滅,水溶急忙上前一步說道:“陛下,王叔說的很有道理。不過臣弟還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不知當不當講…”

皇上看到水溶的眼神,知道他胸有溝壑,一定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便說:“溶弟直說無妨。”

水溶:“臣弟聽聞今年遼西大旱,農民幾乎顆粒無收。而饑民長時間得不到糧食供應,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為保性命才舉兵造反。陛下如果不問青紅皂白直接發兵剿滅,可能反受其害、失去人心,逼迫更多的人造反。依臣拙見,朝廷軍隊可以先暗地裡召集,但引而不發。陛下應先下旨調集各地糧食賑濟災民,並大赦天下,讓他們吃飽肚子,知道朝廷既往不咎、並安置給他們可以耕種的田地,招降叛軍首領及主要將領,那大多數人自然會偃旗息鼓、皈依朝廷。對於愚頑不化執意叛亂之人,則再進行剿滅不遲。”

皇上聽了之後連連點頭,誇讚水溶之策為上上策,並當即指派水溶任平遼大將軍,領兵十萬,負責招降叛軍。隨即又下旨,調集各地糧食供給遼西,並大赦天下。

水溶叩頭領旨。下朝時,他用眼角餘光看到忠順王爺麵色鐵青、拂袖而去,知道已經和這個叔父結下了梁子。但為了遼西百姓福祉,水溶歎了口氣,心說:寧可得罪你這個權貴,也不能得罪了自己的良心和天下百姓!想罷,便也坦然闊步而去。

(20)

下朝之後,水溶回到王府。向母親稟報了朝廷下旨讓自己前去遼西平叛之事。

太妃歎了口氣,說:“才在家裡安生了幾天,又要出去了…”

“父親在世時不是常說,大丈夫應建功立業、誌在四方嗎?”水溶笑著安慰母親,卻見母親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便問:“母親可有其他事?”

太妃歎了口氣,終於說道: “溶兒,那林姑娘… 你還是不要抱太大希望了。”

“什麼?” 水溶大驚,急忙詢問。太妃便把賈府拒絕北靜王府提親之事原封不動地說了一遍。水溶聽完,心中如一盆炭火被冰水澆熄一般,直涼透了。可是在母親麵前,他又不好表露,怕讓母親擔心,隻得強忍心中失望,惻然淺笑道:“哦,這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原是我太心急了。林姑娘的確是在孝期之內,所以賈府此時拒絕我們的提親也是情有可原,母親不必在意!”

“隻是,溶兒你又要等上兩年啊…” 太妃心疼地看著水溶清瘦的臉。

”兩年又怎麼了,我現在還年輕著呢,我等得起!” 水溶又笑著寬慰了一下母親,母子兩人又說了一會兒話,水溶便請安離去了。

回住所的路上,水溶想著求婚被拒,心情十分沉重。他是不願意在母親跟前流露,才故意裝作豁達的樣子。其實,讓自己再等兩年,那日日相思之苦… 是何其漫長的一段時間啊!若是隻有自己忍耐,還好,可是黛玉...她的身體,能否再支撐兩年呢… 水溶想到這裡,心情更加抑鬱,不禁長歎一口氣。

月影依稀灑落在王府庭院之中,如水銀瀉地,周遭景物似都籠在朦朧的霧色之中。樹影斑駁,前麵不遠處是王府池塘,荷葉田田挺出水麵,在月色下泛著淒涼的冷光。一隻瘦長的鸛鳥站在陰影裡,受到驚動,突然“嘎——”地叫了一聲,撲騰著翅膀從水麵掠過。水溶有感於此情此景,信步走向荷塘邊,佇立良久,輕聲吟詠道:

萍聚無覓處,歸思楚江春;

寒塘照冷月,獨鸛對離人。

人生不相見,動如商與參

今夕複何夕,徒有歲寒心。

水溶的身後不遠處跟著一個貼身侍衛,正是顧廣。顧廣從小便跟著水溶,兩人平時亦是好友,可以說是無話不談,也經常切磋武功。顧廣早就看出水溶對林黛玉用情至深,聽說王府求婚被拒,見王爺今晚又如此傷感,也不由得傷心起來。他忽然想到自己的一個表姐在賈府任丫鬟,興許可以幫忙打聽黛玉之事。便走上前去,說道:“王爺可是為了那林姑娘傷感?”

水溶聽到了他的話,但低頭默不作聲。

顧廣:“王爺如果真的如此思念林姑娘,在下倒是可以幫忙。”

“哦?你如何幫忙?” 水溶半信半疑,轉過身問道。

“我有一個表姐,在賈府任丫鬟,我可以讓表姐幫忙打聽一下林姑娘的消息,王爺如果想對林姑娘說什麼話,我也可以讓表姐去轉達。”

水溶本不喜暗通款曲的行事方式,覺得這樣好像不是很光明磊落。西廂雜曲之中那些牆頭馬上、詩琴相和、私定終身等姻緣,雖然美好浪漫,但與自己相去甚遠。作為一個王爺,自己是不屑於如此行事的。然而此時此刻,對黛玉的關心與思念壓倒了水溶心中的矜持執念,於是思考片刻,說:“目前林姑娘身處孝期,不要去打擾她為好。隻要她一切安好,我便放心了。如你表姐真的願意幫忙,可讓她去打聽一下林姑娘的病情,平時吃什麼藥、心情可好… 喜歡什麼等等,回複於我知悉… 彆的,暫不需多言。”

“好的。” 顧廣答道。

顧廣的表姐名叫巧梅,是賈母房中的丫鬟。因為嘴拙、木訥、繡工平平,所以並不受賈母器重。但巧梅卻和鴛鴦的關係很好,常常幫鴛鴦做這做那。鴛鴦沒事時也喜歡和巧梅在一起做做針線、聊聊家常什麼的,視她如自己的親妹子。

這日顧廣找到巧梅,把她約到府外一個僻靜的地方,悄悄地告訴了她北靜王爺水溶的用意。那巧梅的父母由於年老體弱、家中無人,長期都是顧廣安排人照拂,巧梅自然對顧廣十分感激,因此,一聽表哥有所求,便點頭一口應允了此事。顧廣又千叮嚀萬囑咐她不要多話,隻需留意林姑娘的病情、吃藥情況、平日裡心情、喜好如何等等即可。巧梅從此便留了心眼,平時一旦有了去瀟湘館辦的差事,便自請前去辦理。鴛鴦對她很是信任,便將大事小情交給她去做也不多慮。後續,巧梅通過這種方法陸續得到黛玉那邊的諸多信息,定期告訴顧廣,顧廣再稟報給水溶,使得水溶那懸著的一顆心方才略略安適一些。

(21)

水溶領命招降遼西起義軍,立即召集相關將領部署出征軍隊,並責令戶部官員做好糧食調配等工作,然後馬不停蹄地率領官兵和下屬官員趕往遼西。待到達與起義軍對峙的君城之後,水溶令部隊和人馬先駐紮下來。自己親筆修書一封,申明大義、言辭懇切地對起義軍首領趙傑進行勸降。信中指出,朝廷深知天災造成的百姓疾苦,已調集大批外地糧食賑災,並許諾分配給流民可以耕種的土地,使其安身立業。同時,朝廷已大赦天下,對義軍以往之事既往不咎。如若歸降,將論功行賞、選賢任能、共建社稷、同治朝綱,但如若一意孤行、執迷不悟,必將嚴懲不貸。與此同時,水溶命士兵在城下廣造言論,說朝廷即將開倉放糧,並給流離的民眾重新分配土地。

趙傑收到這封信之後,猶豫不決。他早就聽聞北靜王爺水溶的大名,知道此人英勇善戰、曾大敗北方夷狄,並且素有賢名。現在此人率朝廷大軍壓境,若是與他銅盆碰鐵桶硬碰硬,肯定是死路一條。況且朝廷已經送來了賑災糧,並答應分配土地。跟隨自己起義的士兵聽說後,都感激涕零、準備偃旗息鼓。但與此同時,他又舉棋不定,害怕萬一朝廷有詐,自己和諸將投降後反被誅殺,就如那北宋時的宋江一樣,到那時,可就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思來想去,趙傑決定召集眾將領和謀士一起商量決策。

會議中,有個謀士對趙傑說,接受招安是可以,但要提出三個條件:一、先讓朝廷軍隊後撤五十裡;二、請水溶親自單刀赴會,隨身所帶士兵不能超過二十個;三、朝廷需先將糧食運入義軍所在的瀅南城。趙傑聽後,捋了捋胡須,深以為然,於是便讓人給水溶回信,提出了這三個條件。

水溶收到回信之後,和軍士們合議。軍士們看罷,都大罵趙傑。有人甚至說乾脆殺入城中把他滅了算了,水溶搖頭說不可。又有人進言:第一條可以答應,但第二條、第三條絕不能應允。水溶沉思不語,片刻,對大家說,其實這三條都可以應允。眾將一聽,皆麵麵相覷、大吃一驚,紛紛力勸不可。水溶微微一笑,淡定地說:第一條,朝廷軍隊後撤五十裡,是為了顯示朝廷信守承諾,不會突然發兵繳殺他們,免卻他們的後顧之憂;第二條,我親自赴會,是為了彰顯朝廷招降的誠意,不會設計加害他們;第三條,我聽說現在瀅南城裡的百姓沒有吃的,野菜都挖光了,都已經開始吃樹皮了,如此下去,恐將出現易子而食的慘劇!這種情況我們怎可坐視不管?先運糧食進城,是為了賑濟百姓,同時又可以爭取民心,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們這樣做,民眾就會對朝廷感恩戴德,義軍也就不戰而退了。因此,這三條必須都答應!大家聽了,深為感佩,卻都為王爺的生命安全深深憂慮。水溶身邊的貼身侍衛韓慶說:”王爺如果親自赴會,隻帶二十個親兵,這的確太危險了!如果那趙傑不仁不義,那王爺豈不是有性命之虞…” 水溶嘴角一挑,輕輕搖頭,指了指麵前的輿圖說:“我們可以把赴會的地點改為瀅南和君城之間的佐縣,這裡地勢平坦,和瀅南和君城呈三角之勢。萬一有變,我軍可突然襲擊,包抄敵人的後路,來個甕中捉鱉。料那趙傑也不敢耍什麼花招。”

大家聽了,都深深佩服水溶的胸襟和膽略,大將們紛紛自告奮勇願隨水溶一同前去赴會。

趙傑收到水溶的回信之後,心中仍然半信半疑。但既然自己提的三條意見朝廷都接受了,自己也不能太得寸進尺,便接受了水溶的建議把會晤地點改為佐縣。但還是惴惴不安,又帶了大批士兵、護衛、弓箭手等人馬一起前往佐縣。讓士兵和弓箭手埋伏好之後,大家在焦急中翹首以待。過不多時,果然遠遠瞧見朝廷方麵隻有二十來人騎馬而來,為首的一人二十來歲,頭戴金冠,腰佩長劍,身穿銀甲白袍,絳紅披風隨風飄揚,劍眉星目、氣宇軒昂,正是北靜王爺平遼大將軍水溶。身後帶著二十個親兵騎馬而來,再後麵並無軍隊。趙傑一見,這才放下心來,帶著親信大臣三四十人列隊道旁,恭恭敬敬地迎接。一見水溶來到,急忙帶領眾人拜倒在地,口稱王爺千歲。水溶下馬,緊走兩步將趙傑扶起,隻見他身高七尺有餘,紅麵垂髯,長眉鳳目,氣質猶如關羽,也在心中暗自讚歎。

宴席上,水溶對趙傑以‘義士’相稱。又和他推心置腹,縱論韜略。講到朝廷已大赦天下,並調集五省糧倉賑濟遼西。趙傑對水溶流淚拜謝招安之恩,並承諾今後將一心效忠皇帝、報效朝廷。水溶見他已實心投誠,內心非常高興,急忙將他扶起,改以兄弟相稱。兩人談古論今、舉杯暢飲,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宴會過後,水溶領兵回營。趙傑果然踐守諾言,將士兵儘數遣散。水溶令手下官員將糧食按人頭數分發給饑民和義軍士兵,又令安置流離失所的民眾,分配土地給他們耕種。水溶軍紀嚴明,所轄士兵無一人擾民,安置降兵、分發糧食等事務進行得井井有條、一絲不苟。趙傑等人看後無不心悅誠服、自歎弗如。自此,趙傑和手下幾十名高級將領便鐵了心跟隨水溶啟程回京,歸附了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