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後的晨露綴在蛛網上,林穗蹲在修複好的苗床前,指尖輕觸新育的菠菜苗。暴雨衝毀的田壟已用柳枝重新加固,草木灰混著木醋液的酸香在空氣中浮動——這是祖父筆記裡的災後複壯秘方。
"林老板,時安生鮮的周總來考察。"王嬸的喊聲驚飛了啄食的麻雀。周時安踏著晨霧走來,定製西裝換成淺灰工裝,手裡拎著摞蜂窩狀育苗盤:"這種PE材質透水透氣,比你的破竹簍科學。"
林穗摩挲著祖傳的竹製育苗盤,篾條上還留著父親刻的濕度刻度:"老物件能養出好菌群。"她掀開苔蘚保濕層,乳白色菌絲正在腐殖土裡織網,"您看這菌根,能幫幼苗抗病。"
周時安蹲下身,機械表蒙上薄霧。他捏起把土搓撚,多年超市采購練就的手感告訴他,這土的鬆軟度堪比頂級咖啡粉。育苗盤被沉默地擱在田埂,驚走正在搬運種子的螞蟻軍團。
暮色染紅育苗棚時,周時安仍在觀察菌絲生長。林穗將老式馬燈掛上棚架,暖光裡浮動的塵絮宛如星河。他忽然開口:"超市檢測顯示,你的菠菜鈣含量比普通的高27%。"
"因為用骨粉替代化肥。"她指向西牆的陶甕群,每個都標著日期,"這是去年釀的魚骨酵素,要滿540天才能用。"
周時安的鋼筆在筆記本上遊移,最終畫掉"推廣PE育苗盤"的計劃。當他起身時,工裝褲沾滿草屑,卻渾然不覺地指著東南角:"那邊濕度超標,該開側窗通風。"
深夜暴雨再臨,林穗巡田時發現所有通風口都已打開。周時安留下的育苗盤被改裝成接水器,蜂窩孔洞濾出的雨水清亮如泉。壓在下麵的便簽寫著氣象數據,鋒利的字跡暈染開來:"明日4-5級東北風,建議加固苫布——周"
七天後,竹製育苗盤裡探出翡翠色的嫩芽。周時安帶來的PE盤卻長出黴斑——過度依賴孔洞排水反而破壞了菌群平衡。林穗剪開變質盤體時,發現夾層貼著泛黃紙片,竟是周母手寫的《傳統農具改良筆記》。
"這是我母親遺物。"周時安撫過卷邊的紙頁,"她臨終前還在改育苗盤設計。"照片從筆記滑落:紮麻花辮的周母與林父在試驗田測量株距,身後是二十年前的老竹簍。
晨光中,兩人將PE盤改造成菌絲培養箱。周時安挽袖攪拌骨粉酵素的樣子,漸漸與照片裡的父輩身影重疊。當第一叢平菇在廢盤裡綻開時,林穗忽然發現,他腕間的機械表不知何時換成了草編手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