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死刑?中國教育史(5) 分封製,……(1 / 1)

親愛的朋友,可能你不信,持續了這麼長時間的辯論才過去了四十五分鐘,也就是一節課。

在大學,一節課是包涵了課間十分鐘和兩節四十五分鐘的課的。

在課間十分鐘休息時間,老師在某站尋找了一個各大學辯論隊開場自我介紹合集,配有強烈節奏感音樂轟轟轟的那種。

聽著就燃起來了【讚讚讚】

可以在看到第一句就來猜是哪個大學哦~

辯論隊的四人依次介紹:

人民,人文,人本,謂之人;

民主,民權,民生,謂之民;

大師,大樓,大器,謂之大;

博學,慎思,篤行,為之學;

中國人民大學辯論隊問候各位。

————

承如辯之風,

展浩然正氣。

儲天下人才,

圖國家富強。

山東大學辯論隊問候在場各位。

————

辯是辯非辯天下公理,

論古論今論人間萬象;

以辯促學,鍥而不舍方能勝人勝幾,

以辯會友,博采眾長終可成長成才。

天津大學辯論隊問候在場各位。

————

我言雖無形,擲地有聲焉;

與君相期當撫劍談笑,慷慨賦歌;

伴君此程,定共襄四載,玉汝於成;

日月我心,山河我口,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複旦大學辯論隊問候各位。

————

弘中華國誌,謂之中國;

通政情法義,謂之政法;

求大道學術,謂之大學;

彰法治情懷,即為你我。

中國政法大學辯論隊問候在場各位,大家——下午好!

————

忠誠

求實

勤奮

創新

都有——敬禮!

中國公安大學辯論隊問候在場各位!

……

秦,鹹陽宮,李斯抓住了了中國政法大學的“政法”和“法治”,熱淚盈眶,法治,莫非是以法治國嗎①,承我大秦衣缽,彰法治情懷啊……

法家學子李斯,現在隻覺熱血沸騰,可以馬上再肝一個月,完善大秦法律。

:D

當然,眾儒家學子看到山東大學的開場白,那氣度,那格局,圖國家富強啊……

有我儒學之風!

:(*'▽'*)?

嬴政、李世民等人注意到了中國人民大學的“人”“民”,人本莫非是以人為本嗎,民主,嘶——

後世莫非沒有皇帝了,民可為主嗎……

竟是如此撼動帝製的思想,後世恐怖如斯!

天幕所現有利有弊,得防範哪邊有異動了。

蒙恬、衛青、嶽飛之類的武將也注意到了中國公安大學簡潔而有力的話語,以及那整齊劃一的敬禮動作,莫非是軍中之人?

可後世的兵竟也會參與文人的辯論嗎……

……

這邊,老師已經開始講商周了。

老師:“說到商周,同學們印象深刻的應該就是《封神榜》《封神演義》這種了對不對?”

PPT同步放映圖片。

老師:“那麼老師以前看了這樣的電視劇以後,就一直以為周文王周武王討伐帝辛,鳳鳴西山,是天命所歸,一直以為他們是正義的一方,是好的朝代,就是沒有剝削這樣的朝代。

後來老師學了曆史之後發現,周王朝依舊是奴隸製。

奴隸與奴隸主的關係沒有改變;

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沒有改變。

所以,依舊是一個壓迫與被壓迫的一個社會關係。

所以周文王武王建立的是老師小時候印象當中那種非常美好的那個社會嗎?”

同學們齊聲:“不是。”

裳裳:“聽說帝辛被討伐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他想廢除奴隸製,結果那些貴族就倒戈到西岐那邊,然後奴隸本身意識不到這對他們來說是解放,也不聽他的了?”

時希:“我是有聽說過這種說法,但是目前好像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了這事吧?”

小玉:“如果是真的,那些奴隸怎麼想的?還沒被壓迫夠嗎?”

時希:“或許是因為那個時候思想根本就沒法發展吧,奴隸本身也意識不到自己是‘人’,西方那邊都是在1500年左右新航路開辟後才興起的人文主義思潮呢。”

————————

各朝各代的人都頓住了,達官貴族從不把黔首布衣放在眼裡,更彆說奴隸,奴隸不過是人形的牲畜罷了。

至於奴隸本身……

封建主義的那座山壓在每個人身上,動彈不得,反抗不了。

————————

老師的講解還在繼續:“所以,這個周王朝文王武王即位之後,哦也不對,他倆沒能活到即位那天。

不管他們。

每個皇帝即位之後都首先要在政治上和經濟上來采取一些措施來鞏固統治地位,對不對?

當然,周王朝這裡還沒有皇帝製度,這是後麵嬴政統一六國後出現的,這會的君主叫天子。

所以我們來看一下,周天子在政治上采用了非常典型的——分封製。

分封製是什麼?

是周天子把全國所有的土地,除了王都,都劃分給了自己的手底下的這些個諸侯。

諸侯也把自己手裡,這個天子分給你的土地和人民又分給自己手底下的這些大臣們,什麼卿啊夫的。

所以這就是典型的分封製。

而分封製在曆史上有一句非常典型的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土地和人民都封給了諸侯。

那麼這些諸侯和大臣們就每年需要向周天子來進行什麼?”

“上供。”簡單,太簡單了。

老師:“是的,大家初高中曆史都學過了,這個就是典型的分封製。

當然,這個分封製的弊端會在周王室衰微的時候顯現,而且會導致國家分裂不利於統一這些同學們也都學過,不提了。”

時希:“所以我覺得離譜,扶蘇他們竟然會覺得分封製好,就因為周朝有八百年?那也不是分封製的原因吧。”

小玉:“在這裡,再次感歎秦始皇嬴政——我那迷人的老祖宗,要不說人家是千古一帝呢,能統一六國,書同文,車同軌,還開創了郡縣製,中央集權製,把因為分封製而分裂的國家重新統一起來,這波屬於是在大氣層了。”

時希狠狠點頭:“可不是,因為分封製的時間太長,六國人都隻記得自己的國家,而忘記了在分封之前本就是一個國家啊。

吹爆始皇大大!大一統國家的開創者,後麵的皇帝要是丟了某個地方是要被罵的!

在王朝末年要是不想著統一,都沒有謀臣武將會追隨這種胸無大誌之人的!

盛世,有人奪皇位——亂臣賊子!

亂世,有人爭皇位——收複山河!

隨著學習的深入,我越來越覺得初中曆史課本上那句‘使大一統思想深入人心’的含金量了。”

————————

被點名批評的扶蘇:“……”分封竟有如此之害!?阿父他一直反對分封原來是這個原因。

被狠狠誇獎的嬴政:“……”哼,朕所在的高度自然非常人所能比。

:)

……

已經成為開國之君的劉邦坐在位置上,吊兒郎當,想到當初的嬴政,“大丈夫當如是!”不過死法就算了。

漢承秦製,作為實實在在的受益者,劉徹也不得不服嬴政的遠見。

……

李世民迅速認清現實,倒一杯酒,“敬始皇之功。

不過,築長城修馳道過於疲民,非長遠之道。”

也有些人不理解:“為何後世如此推崇暴秦?”

————————

老師還在講解西周的教育,“那在西周時期,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周王朝就在政治采取了這樣的一個製度。

據說,是建立了71個諸侯國。

那麼,在農業上,周王朝實行了一個井田製。

顧名思義,就是把一塊兒土地用井字形來測量出來劃分出來。

所以就有這個奴隸主和奴隸,奴隸主主要就是來享受這個勞動成果了。

那麼誰去耕田呢?”

“奴隸,平民。”

小問題,拿下!

:D

老師繼續講:“奴隸平民去耕田,有些平民就想著憑什麼我要來耕田?憑什麼我就要來出這個勞動力?

有些人就要進行這個反抗,我就要來造反了,我就要來對抗不對等的這個東西。

所以,西周針對這些老百姓的反抗還專門製定了一係列的刑法。”

PPT同步切換:

〈刑法:墨,劓,剕,宮,大辟。〉

老師逐一講解:“刑法,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個墨是什麼?”

有同學自信回答:“刺字!”

老師:“額頭上刺字。

第二個字念什麼?

念yi(四聲),什麼意思呢?

來看看左邊是一個什麼?

“是一個鼻子。”

“右邊是什麼?”

“一把刀。”

老師:“那就是一把刀把鼻子給割了。”

再來看第三個。

看左邊是什麼,最像人身體的哪個部分?手和腳是不是?

所以就是砍手砍腳。

第四個,宮刑,就是那個意思。

我看男孩子們不約而同地笑。

好,最後一個,大辟——死刑,砍頭。”

旁邊有同學小聲嘀咕:“有時候覺得,古時候的法律還是有點用,比如那個宮刑,針對強/奸犯多好;

還有那個墨刑,就適合因為某些原因不會判死刑的,比如未成年殺人、精神病殺人,犯了這個直接在臉上刺字,大家都知道。

當然,還是建議直接死刑。”

旁邊的同學附和:“還有割鼻子那個,換成割舌頭,就針對網絡暴力把彆人害死的。雖然我知道我們不可能會這樣做,但是想想覺得,有點道理”

但不多。②

————————

文人之流不理解,且大為震撼。

蘇軾:“先前所見,後世之人讀書習字,怎會連這幾個簡單的字都不識?”

蘇轍:“想來是因廢除後不常見罷。也不知後世之法為何,不再刺字砍頭,又如何治國治民呢?”

————————

老師:“但是,這些刑法都是針對奴隸平民的。

有刑不上大夫和禮不下庶人的說法。

所以他們的眼裡,禮在平民當中也是不存在的。

為什麼呢?

因為有階級,而且平民沒有錢也沒有渠道讀書。

那他們平常不讀書,乾什麼呢?

開墾荒地。

最開始奴隸主也不管,反正沒有占用我的地。

結果就是地越開越多。

周天子一看,不行啊,不能白給啊,怎麼辦?

收稅。

隨著荒地的開墾,新興階層就出現了,我有地了,而且太多了,也不需要我自己耕了,這一大片都是我們老王家的,我隻需要雇人來耕,或者把地租出去,這樣我就可以收租金了。

所以這個時候,地主階級就出現了。

這會地主階級和奴隸主的地已經一樣多了,經濟上有錢了,所以也要求在政治上有權。

要求參與政治生活,進行政治改革。

所以這出現了經濟下移和政治下移。

文化上呢?

官學。

當然,同學們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忙著打仗去了,沒有時間思考教育,導致當時教育一渡荒廢甚至衰退。

所以孔子對春秋戰國時期動蕩的現象有個評價:禮崩樂壞,天下無道。

還有非常著名的久而不聞弦樂之聲。

可見,那個時候的官學非常衰退。

而且當時的爵位是世襲製度,那些貴族子弟就沒有想要奮鬥的想法。

所以,他們還在思想上用宗教迷信來約束糊弄老百姓。

文化上,官學,學在官府,官師合一。

學校裡麵當老師的人就是朝堂裡麵當官的人。

西周時期的官學分為兩類:國學、鄉學。

國學分為大學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