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1 / 1)

所有心思具都被說中,五皇子低著頭感受來自上首處皇帝冰冷審視的目光,整個人簡直汗如雨下,一時竟連為自己爭辯一二都做不到,舌頭就跟打結了一樣,腦子裡隻剩下兩個字——

完了!

三皇子很幽怨,他前頭兩個兄長去世的早,皇帝如今名義上的長子就是他,根據天幕所言,估計未來之所以會讓他繼位就有這個原因在內,他要是真能把下麵的弟弟都發賣了倒還好呢。不,這麼做有點過了,下麵的弟弟也不全是那種悖逆之徒,隻是他要是真有這種權利,估計也能震懾住這些兄弟,而不是最終落的一個被害死的下場,甚至連害他的那個人是誰現在都還不知道。

皇帝聽了一耳朵兒子做的蠢事,壓著的氣實在憋不住,直接抄起桌上的酒樽就向五皇子擲了過去,他年輕時是個能百步穿楊的主,如今年紀大了也不算差,準確的砸中了五皇子的頭,伴隨著頭破血流,皇帝怒斥道:“看看你這蠢貨做的好事,都青史留名了!”

五皇子跪地俯首,絲毫不敢頂嘴:“兒臣……兒臣罪該萬死。”

皇帝並沒有因為五皇子的順從而改變態度,隻是深深的看了這個兒子一眼,隨即派出人手,去五皇子的府上搜尋。

五皇子整個人頓時如同一灘爛泥般癱軟在地上。

其他人見此紛紛了然,看來這個時候五皇子就已經偷偷在搞他那個詛咒人的事業了。

其餘皇子均惶恐不安,生怕下一個點名的就輪到自己,不過也有些人覺得自己必不可能犯下五皇子這樣的蠢事。再說有人做陪襯,這下自己的機會不就來了嗎?什麼立長立賢的,那都要看情況,說不準那個宣太宗就是自己呢?做人就是要有夢想!

天幕自然不會理會下方的暗潮洶湧,自顧自的繼續講道。

【事實證明趙王想的可太美了,那點兒小動作根本就瞞不過精明的皇帝,小人沒紮多久就被查出判圈禁,直到後來孝宗繼承皇位,把他放出來,後續這才封了趙王。

不過都說了菜雞互啄,犯蠢的自然不可能隻有趙王一個,這裡又有一則,說某日皇帝過壽辰,後來被封平王的十皇子殷閭和被封晉王的十二皇子殷闥素來不睦,得知弟弟準備了一份很出彩的壽禮,內心不忿,在即將獻寶之時將侍從支開把兩人的壽禮換了。

先不評價這個操作吧,等到獻出壽禮之時,晉王才發現不對,當庭就說是有小人作祟,但皇帝哪裡有閒心管這種事?這種破事都能被算計就是你小子太蠢,自己琢磨去吧,老子才懶得管你!

這其中應當也有皇帝想要讓他自己查出來,順便長個心眼兒的意思,但查是查出來誰乾的了,古代又沒有監控不能證明,況且當事人心眼也是一點沒長。

史書有載,晉王喜好武藝,力能扛鼎,嗯……所以這麼說大家應該也都明白了,晉王直接衝去平王家裡把人給捶了一頓。

他是戰鬥爽了,但這麼乾肯定影響不好,於是兩人一起被罰——咱就說這事乾的吧,你倒是找皇帝為你做主啊,既能顯示出你的委屈,又能告平王的黑狀,還能拉近父子關係,一舉三得。

總之咱們從這兩則故事中基本就能得出一個結論:殷釗這些兒子那真是多才多藝,能文能武,不僅有忠厚老實型的,有迷信做法型的,有陰險奸詐型,甚至還有大耳瓜子呼你型的,就是沒看到一個適合當皇帝型的。】

有人聽到這裡就相當震撼:“啊這……這也確實未免太多才多藝點兒了吧?”也怪不得皇帝沒得選,這目前也沒看到一個靠譜的啊!

皇帝實在無法忍受這等折磨,四下開始找趁手的東西,要不是顧忌人多,估計這會兒都要把鞋底子脫下來抽人了。

殷釗隻覺得自己一世英名毀於一旦,所有臉都在今天儘數丟儘了,尤其是天幕細數的那些類型,說的就好像他養的不是兒子,而是養了一群五彩斑斕的妖魔鬼怪似的,真是氣煞他也。

於是在十皇子和十二皇子麵色蒼白的一同出列跪下之後,他直接就麵色冷凝的就要拿著從身後大太監那裡搶來的拂塵下去抽兩個兒子,這下安靜如雞致力於當壁畫的朝臣們也坐不住了,紛紛上前勸阻。

“陛下,陛下萬勿動怒!”

“陛下,保重身體要緊啊!”

“陛下,何苦勞煩您親自動手!”

“輔國公說的對,還是尋侍從來幫您教育兩位皇子吧!”

殷閔站在圈外猶豫再三,覺得獻孝心這種事多半用不上自己,又擠不進去,但身為兒子又不能不做個樣子,於是就混在其中小聲勸了兩句。

他當混子都當習慣了,這方麵的摸魚經驗可謂相當豐富,因為存在感不強的原因,一般也沒人注意他,輕輕鬆鬆就混過去了。

在這一聲又一聲的陛下當中,皇帝不得不停了手,冷哼一聲,隨手指著一旁道:“去旁邊麵壁思過,彆在大殿上礙眼!”

“是!是!兒臣遵命。”

十皇子和十二皇子紛紛逃也似地跑到一邊麵對牆壁站直,隨後又憤憤不平的對視一眼,眸中均現火光,而後者想到天幕說的那句一舉三得,不由懊惱,他怎麼就沒想到呢?

皇帝坐回位置,抬眼繼續看向天幕。

【有人可能已經意識到了,孝宗排行第三,那他前麵是不是還有兩個哥哥?確實是有,而且質量相比起這些兒子來還挺不錯,隻不過那時殷釗天下也才打了一半,兩軍對陣,敵人輸了之後為了報複他就率領殘餘的軍隊偷家,於是兒子數量-2。

雖然他兒子挺多吧,但很多其實都是後來生的,出了這件事後殷釗也挺傷心,於是後麵就把兒子們護的都跟小雞子一樣,平定天下後的那些年又忙於政務,沒空管孩子,等到回過神就已經成定局了。

理所當然的,家禽的圈養方式必然養不出雄鷹,哪怕皇子們並不缺乏名師教導,但光讀死書不接觸民間疾苦顯然是沒用的。】

那句兒子數量-2聽的皇帝的麵皮不自覺的抽動了幾下,到了最後卻已經徹底冷靜了下來,因為太過失望,反而已經不在意了,總是生氣也沒什麼用,畢竟大局已定,況且接下來還有那個重量級的厲帝沒說呢,隻希望早日知道那個推翻厲帝的宣太宗是誰,也好讓他早些培養一二。

天幕下的有些人就很為皇帝抱屈:“陛下日理萬機,哪有那麼多時間親自關注這等小事,有問題的分明是那些負責教導皇子的老師。”

“此言差矣,天幕的意思分明是陛下應該早做決斷,立下太子帶在身邊教導,帝王心術又豈是一般人能夠懂得的?師長沒辦法教很正常。”

“……”

【當然,皇帝畢竟生了這麼多兒子,雖說菜雞占了絕大多數,裡麵其實還是有那麼兩個成才的,最起碼絕對說不上菜雞,隻可惜水平還是一般般,終究沒有厲害到讓皇帝下定決心違背原本的繼承製,廢長立賢的程度,於是左右權衡,最終還是選擇了孝宗即位。】

聽到天幕的改口,皇子們不少鬆了口氣,一般般也好,總比全都是被說菜雞要好。

也就是在這時,天幕再次開口。

【不過關於成材率這方麵,廣泛傳播的其實還有另外一種說法。】

哦?什麼說法?

天幕下的眾人紛紛豎起耳朵,就連皇帝自己也在好奇,畢竟他明明都聘請名師教導自己的這些兒子了,哪怕就像天幕說的,他把兒子護的太嚴,導致失去了曆練才變得平庸,但這個理由其實顯得也有些牽強,令他隱隱不太服氣。

畢竟智商(天幕用詞)這種東西總歸不是出不出門曆練就能提高的,君不見前朝的一些皇帝少時不也隻是在宮中讀書嗎?人家也沒蠢成這樣。

由此可見,能創下一番偉業的人從來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不會彆人說什麼就信什麼,哪怕這是神乎其神的天幕,皇帝內心也仍舊有所保留,隻會在求證過後才能相信。

【現在的大家基本都知道,近親結婚極大概率會導致難以生育、容易流產以及生出智障或者畸形兒,然而古代近親結婚的概念就隻是同姓不婚,簡單來說就是他們會和舅舅這方結親,但不會和叔叔伯伯這邊結親。

現代人看著就很荒謬哈,一個是你母親的兄弟姐妹,一個是你父親的兄弟姐妹,邏輯上這不都一樣嗎?然而古代人說NO!NO!NO!這怎麼能一樣呢?

於是問題就這麼來了。】

天幕下,一部分人露出驚訝的表情。

“所以親屬之間相互結親會生出傻子來?”

少數的一些原本就出身大家族的人倒是不太驚訝,畢竟概率擺在那裡,醫學也發展了這麼多年了,一點發現不了才是奇怪。不過對於這種家族來說,很多時候娶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聯姻,生孩子又不一定非得和正妻生,也不是每一胎都一定是畸形兒,於是這個問題就被他們自行忽略了。

至於普通百姓,除了親上加親這個觀念以外,很多貧苦人家最初也是因為貧窮才會進行換親,親戚兩家自產自銷,有些哪怕知道也很難改變。

而皇帝則是坐在龍椅上沉默的長歎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