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鄧致富經(1 / 1)

潘鄧接著吩咐道:“另外本次土地變更甚多,正好要改戶籍冊,叫鄉親們哪家有變動的,都過來改。”

朱保正一一應下了,潘鄧看著大戶們交上來的銀子,“除去買地和交稅的錢,還剩了七十貫,這些錢……”

“自然是由潘押司做主,押司這些天為了竹口村殫精竭慮,如今還想出法子來為那些大戶脫罪,小村也是有罪之村,哪裡不需要上下打點,押司自做主便是。”

在場的人都眼觀鼻鼻觀心,就連小鄆哥都裝作沒聽見的樣子望天,潘鄧好笑,“他兩家之所以給這麼多,是虧欠的這麼多年的稅錢,都是民脂民膏,如今不好直接還給鄉民,日後找個機會便是,錢就先放在保正這裡。”

朱保正哪敢擅專,連忙說:“那便隻放在小老兒這裡,待潘押司日後指示。”

*

潘鄧這兩日沒事就在縣裡邊考察,看能不能靠山吃山,因地製宜,給鄉親們想想致富的法子,走了一圈,果樹,林木,什麼都沒有,隻有連綿不斷的野竹林。

自從那晚保正向全村宣布了消息,牛二那幾戶上山落草的人家名下的田地可以購買後,村裡的麵貌煥然一新起來。

就連保正也沒料到會有如此奇效,在田間乾活的漢子更賣力氣了,婦女們坐在自家院裡紡線,隔著院牆聊天的嗓門都變得響亮了,整個村子都活了起來,稅錢的事沒了煩惱,大家夥又都想要在秋後添置上一畝半畝的新田,都卯著勁過活呢!

潘鄧在村裡的威望水漲船高起來,誰不知道這位小潘押司到了村裡之後,村裡麵生活就變好了?大家夥都說那牛二幾戶的地是小潘押司給他們留著的,不然早教趙王兩家買走了,還能留到秋後他們收完糧?

更彆說這幾日裡鄉親鄰居沉積多年的戶籍問題,往常去找保正改,哪肯理他們,這幾日竟然都給查證了。

就連小鄆哥幾日沒來,這日來找潘鄧,也能察覺到村裡的變化。

“咱們剛來的時候,我記得村口這家有雞叫還有狗叫呢,今天怎麼聽不見大公雞嗷嗷叫了?”

那院裡頭婦人本在紡線,聽見小鄆哥說話,笑著抬起頭來,“那大公雞前日便殺了!叫保正買走,招待潘押司吃肉呢!”

潘鄧一愣,“竟還有此事?”

婦人是個爽利人,加上潘押司雖是個官,但是年紀看上去卻好似沒自家大兒子大呢,便也不那麼拘謹,和潘押司搭上話:“我們竹口村裡不像大地方,各種東西都能買得,卻也不能薄待了押司,我家的大公雞可是頂好的,個大,彆人家的那些,保正還不買呢!”

潘鄧慚愧,深覺自己背叛了組織,沒能恪守不拿人民群眾一針一線的原則。

他看這家的院裡幾隻母雞走來走去,再沒彆的公雞了,便問:“娘子家裡公雞被買走了,母雞怎麼孵蛋呢?”

那婦人聽了就笑了,“押司看那……已經有孵蛋的了,一年隻孵這一回,等到明年,又有新的公雞了。”

潘鄧和小鄆哥朝著那雞窩的角落看去,一隻氣勢昂然的雞正坐在稻草窩裡。

小鄆哥看著院裡走走啄啄的雞,“怎不多孵幾回,多養些雞,這樣常常都能吃呢。”

“小哥兒,你家莫不是城郭戶,這養雞也不是想養就能養的,得母雞肯孵呢。”

潘鄧這才想起來,他之前讀過的科普文章,好像雞鴨的人工孵化技術,就是從宋朝開始的,不過這時候的普遍方法還是用牛糞來包住雞蛋,利用發酵源源不斷產生的熱量來達到恒溫。

這種方法不太好操作不說,想要孵雞蛋還要先找頭牛。

“娘子,我曾聽聞有雞生蛋甚多而不暇伏,人幫著孵的,你可曾聽過?”

“呀……”這可把婦人問住了。

小鄆哥指著那隻孵蛋的雞,“這隻雞怕不就是雞蛋生的多了,趴窩趴不過來呢,彆個都圓滾滾的,就它瘦脫相了。”

婦人一拍手,“我知道呢,押司您說的是不用母雞孵蛋的法子,那大城裡有販賣雞苗,還有養雞成百的養雞戶,他們八成知道!我早日聽人說過,確實是有人能一次孵蛋上百個,隻是沒親眼見過。”

潘鄧笑笑,“不知這村子裡是否家家有土炕?”

“有的有的,家家都盤了炕的。”

“那便好,湊巧我之前曾聽人提起此法,家有土炕,再加上一個水袋,便可自己孵雞蛋,二十一天就成,你這竹口村既有好竹林一片,雞散養也得。”

竹林散養雞在現代可是不可多得的優質好雞!雞肉清香,口感緊實,可謂是雞中佳品。既然竹口村附近沒甚好山水,用上這片無人理睬的竹林也是個好出路。

那婦人喜不自勝,“押司真有好法?可教給民婦?”說完又覺自己好生臉皮厚,“誒呦,押司莫怪,莫怪。”

潘鄧擺擺手,“我既說出來了,自然就是要教給你們,你既想學,明天便來學,我今晚讓保正和村裡人都說一聲,叫誰想要學的都來看……隻是不知道保正家有沒有水袋……”

“押司何必麻煩,來我家便是!我家裡土炕也有,雞蛋也有,水袋我知誰家有,那東西不常見,今晚便借來,明個就放在炕上,押司你要教大家夥,人便都來我家裡也放得下,明天我讓我大兒子回來,保準這事能成!”

見她這麼積極,潘鄧也就應了,中午和保正說了此事,朱保正晚上便說與各家聽。

那家漢子自然也是聽說了,回到家就見渾家喜氣洋洋,做了兩個好菜,晚上睡在炕上時還和他說這件事,“二郎,這要是真能一次孵那麼多蛋,咱們第一批不忙著養,先賣雞苗,咱們家就是手上沒多少餘錢,要真能做成了這件事,沒準咱們秋天也能再置上一畝地呢!”

那吳二郎自然也是點頭,第二天一大早起身去田裡忙活,還沒忘了給家裡劈好了木柴和竹柴,小山似的堆在院裡。

趕著上午的時候,潘鄧和保正一行人來到了吳二郎家,那家早就坐滿了村裡的婦人,還有的帶著自家孩子來,因著漢子在田裡乾活,飼養家畜家禽一直都是家中女子的活計。

潘鄧到了之後,見火炕已經燒上了,整個屋裡熱哄哄的,就讓吳家婦人給那水袋灌滿了水,放在炕上。

“先彆燒火了,隻有些餘溫就行。”那婦人又連忙把火灶關上。

等到水袋溫度差不多,潘鄧把雞蛋放上麵,再蓋上一層蘆花布袋來保暖,靜置了一會兒,他把手伸進被子裡,“行了。”

他把手抽出來,讓圍著的婦人小子挨個伸手進去,“就是這個溫度,記好了,一共孵二十一天,保持這個溫度,感受好。”

那些婦人挨個摸了一遍,都有些不敢相信似的,“這麼容易嗎?那豈不是在在這水袋上頭想放多少個雞蛋都行?”

“也不是容易的事。”潘鄧坐在炕上,給她們傳授養雞知識,“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一直這麼熱,不能涼一點,涼一點小雞沒破殼就死了;也不能太熱,太熱的話也會熱死。”

他又將被子掀開一點,“第一天暫且不用動,之後每天間隔兩個時辰要翻蛋。”他慢慢呼嚕了一下雞蛋,“就像這樣讓它們轉一下……”

之後又講了每天晾蛋,第七天,第十一天拿紙桶對著陽光照蛋,把壞蛋剔除掉,等到二十一天就能破殼。

來聽講課的婦女都講要點牢牢記下了,不少人走的時候還和吳家婦人說明日再來看,吳家婦人自是全都應下。

這麵潘鄧回了保正家客房,就見保正指揮著家人從倉庫裡搬東西出來,仔細一看,正是一個個大水袋,潘鄧少見這物什,便上前詢問。

“回押司的話,這都是正宗牛皮馬皮做的,正是本村防火的水袋呢……平日裡沒用上的時候,正好借給婦人們孵雞蛋。”

說完發現自己好像有疏忽職守之嫌,趕忙解釋,“往年也有放在村民家中的,各家輪著值守,現如今也一樣,叫她們平日裡灌了水,愛孵蛋就孵,若是遇見火災,看誰家敢不去救火!”

說著拿眼覷潘鄧臉色,見這位少年押司果然便不提此事,得知這事就是輕輕放下了。

朱保正再接再厲,“潘押司果然好見識,竟然能知道這等良法,若是村民都能學會,村裡養起雞來,也是個正經營生了。全賴潘押司不吝賜教,造福百姓呀。”

潘鄧不理他拍馬屁,隻說到,“我今日去那婦人家,見她家有竹編的雞籠,你這竹口村這麼大片的竹林,怎生不見村裡人砍竹編筐?村裡麵可有篾(讀滅)匠?”

朱保正便給押司看自己家的竹筐,“村裡隻有兩個人會做些竹筐,咱們村子不太會這門手藝,這竹筐雖也能買幾個錢,但是學起來辛苦,再加上農活繁忙,就沒有幾個人願意學。”

潘鄧看著手裡的竹筐,確實是有些粗鄙簡陋,竹片粗,孔隙還大,想拎起來看看,發現這竹筐竟然不穩,鬆鬆垮垮的,一捏還會變形。

潘鄧捏著軟趴趴的竹筐,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