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小日常(1 / 1)

上班的日子忙碌而充實,一眨眼,入職已經小半個月了,一切漸漸步入正軌。

但她始終有一種不真實感,總不明白,明明群麵的時候,自己表現不出挑,到底是怎麼偏偏選中她的呢?

她也試探地問過。不敢問主編和楠姐,隻在有一次閒聊的時候,問了問同為麵試官的圖書總監。

圖書總監是個中年男人,不同於一般的中年油膩男,倒有點婦女之友的感覺,長相圓墩墩的,是憨厚可愛的那種,平時也跟辦公室的女生們關係很好,不忙的時候愛聊閒天,一點領導的架子都沒有,隻在談工作的時候才稍稍嚴肅些。

聽她一問,圖書總監樂了,然後笑嗬嗬地說,因為他也喜歡令狐衝。

路漫漫詫異。記起麵試的時候,談到自己喜歡的金庸人物,彆的人都說郭靖之類的,並且儘量往自己工作踏實肯乾、忠誠、品行端正等,有利於展現自己形象的方向靠。隻有她,很誠實地說喜歡令狐衝,不拘小節,心有大義。

可令狐衝隨性灑脫,不拘管束,在麵試中實在不是受HR歡迎的角色。她還記得她說完時,對麵女生微微搖頭,用那種看傻子一樣看她的表情。

圖書總監這句話,聽上去無厘頭。可後來她細想了想,也大概明白了他的意思。尤其在漸漸熟悉辦公室的氛圍後。

他們編輯部的人,雖年齡有差,性格各異,但似乎沒有一個是特彆愛出風頭的,或者太個性鮮明的。

也許是編輯的工作,枯燥,重複,瑣碎,需要極大的耐心和一絲不苟的協同合作。所以招人時,領導們不一而同地看中了類似的品質。

而她,因為中庸平和的性格,在麵試中不爭不搶,但很清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展示了文學素養,因此脫穎而出。

想明白這一層,她也便不再糾結,一個蘿卜一個坑,誰適合什麼位置,其實都是注定的。

思風集團除了編輯部所在的17層,樓下還有發行部,圖書部和財務部,樓上還有新媒體部和小思風。小思風和大思風,是公司內部的口頭稱呼,小思風其實是集團近幾年新開的領域,專做少兒期刊,所以與之相對的,路漫漫所在的編輯部,就成了大思風。

這上下三層加起來,有兩三百位員工,彆說路漫漫,就是已經入職兩三年的小編們,也沒辦法把這麼多人都認全,隻是熟悉常有工作往來的一部分而已。

在路漫漫旁邊的那個女生,是《思風·上半月》的編輯,跟路漫漫是同一屆的,隻是一畢業就進了思風,所以入職比她早一年多。

她叫李嵐,領導和老編輯們都叫她大名,而年輕編輯都叫她的小名,喜樂,路漫漫便也叫她喜樂。

喜樂的性格有些內向,平時寡言少語,做事說話都有些唯唯諾諾的,所以在編輯部裡沒什麼存在感,也沒什麼關係特彆好的朋友。因為坐的近,路漫漫常常跟她請教一些事情,一來二去的,兩個人就熟了起來。

她發現喜樂雖然不愛開口,但在□□上卻話很多,幾乎每天都在□□上跟她閒聊一會兒,說些辦公室的趣事八卦,還有電視劇明星什麼的。這讓路漫漫覺得很有趣,果然是文字小編,內秀型的,嘴上木訥,一打起字來鍵盤劈裡啪啦響個沒完。

編輯部裡三分之二都是二十來歲的年輕小編,所以工作氛圍很輕鬆,小姑娘們三三兩兩的湊在一起,去洗手間都是彼此陪伴的。誰的衣服好看了,誰淘到什麼新奇的小玩意兒,都會給個鏈接,或者下班一起去逛逛。

年輕編輯們還偷偷成立了一個“摸魚群”,群裡常常一起點奶茶,湊單拚單,偶爾聊聊八卦。

年底刊期緊張,每個人都很忙,三天兩頭加班,但年輕人一多,花樣也多,每天總有很多有趣的事,就算再忙,路漫漫也覺得很開心。

比如剛來的時候,她網上買的東西到了,就去編輯部門外的快遞架子上取快遞。一個個包裹找過去,她驚呆了。

收件人都是什麼“朱一龍的小嬌妻”“藍忘機汪嘰”“千璽的小可愛”“大美魚祁煜”……

她看了看自己包裹上,為了寄到公司,特意改得很正式的收件名,覺得自己真的是多慮了……

但這些其實都是小插曲,每一天的主流自然還是工作。不同於之前的采訪,寫原創,這一份工作,其實寫稿的機會很少,大多數時間,都在審稿看稿。

她的主要工作,是接受作者和薦稿人的投稿,從中篩選出優秀的,又符合雜誌調性的文章,整理好後交上去給執行主編,執行主編篩選後再上交主編,主編再次篩選,最後上交總編,定稿。

所以每一篇最終上版的稿子,其實都通過四層篩選,幾乎百裡挑一。常常交上去厚厚一遝稿子,最後總編下稿時隻剩下一兩篇,有時候甚至全軍覆沒。

眼看著半個月過去了,自己隻過了三四篇稿子,她有點心急。

收稿不同於自己寫,沒法完全掌握主動權,收不到好稿子,再怎樣也變不出花來。老編輯們手裡都握著大把的作者和薦稿人資源,編輯部又禁止一稿多投,所以年輕編輯的生存空間很小,上稿量和老編輯們有很大的落差。而她一個新人,連其他年輕編輯都比不了,手裡空空,哪裡有什麼資源。

再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他們底薪很低,每月工資能拿多少,全靠績效,而績效的很大一部分,取決於上稿量,何況,自己還在試用期,最終轉正考核,也得看上稿量。

權衡再三,她決定另辟蹊徑,殺出重圍。

要解決稿源問題,無非兩條,第一自己找,第二等人投。

她從這兩點逐一入手。先是把近兩年的雜誌都翻了一遍,因為是文摘雜誌,為了保護著作權,每一篇文章最後,都會標注原出處。她把近兩年所有文章的原出處全部記錄下來,關於雜誌常用的稿源,也就大概弄清楚了。

那些稿源較多的報刊雜誌,她都在網上找到電子版,加了網頁收藏夾,為此還充了一個電子期刊網站的會員。那些常上稿的有名作家,按名字一個個去搜他們的著作。而那些曾出過稿源的公眾號、媒體號,她也在手機上一一關注,坐地鐵的時候經常刷刷,也常會有收獲。

解決了稿源,她又開始研究薦稿人的問題。

薦稿人說起來簡單,隻是拿彆人的文章投給雜誌,像中介一樣隻轉手,不生產,賺一個中間的薦稿費。但其實,這份工作要求很高。

絕大多數薦稿人,都是以量取勝,不經篩選,就把一整本雜誌甚至一整本散文書投過來,或者不分定位,一律盲投。這類薦稿人,除了給編輯的看稿增加難度,其實沒有太大作用,偶爾投中一篇稿子,也全靠運氣。

怎麼才能找到優質的薦稿人呢?這確實有點難辦,因為思風的名氣太大了,有能力且能長期堅持的薦稿人,早已經和老編輯們形成了多年的默契,新編輯是沒有插手空間的,何況挖牆腳也不地道。

她一籌莫展,但有一天翻閱電腦文件夾時,無意看到上一位編輯留下的交稿記錄。

隻有一兩個文檔,估計是離職時忘記刪了。

她點進去看了看,發現那位編輯交的稿子裡頭,標注的兩位薦稿人,是她從來沒見過的。意味著這些薦稿人,有兩三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都沒有給思風薦稿了,或者說,薦了,但沒上稿。

她想起在公司辦公係統裡,曾看到過一個《大思風作者彙總》的文件,她下載下來打開,是一個長達幾千行的Excel表格,裡麵都是雜誌簽約的或者曾聯係過的作者,她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搜了一下,發現這兩位薦稿人的信息也在裡麵,隻是後麵的編輯歸屬是空白的。

沿著這個線索去看,她發現表格裡很多的薦稿人,其實都沒有編輯歸屬。帶著這個疑問,她在□□上詢問了流程編輯。

流程編輯告訴她,這些都是曾經聯係上,後來不再薦稿的人,有些是薦稿人的原因,有些是因為編輯離職,沒有交接給彆的編輯,所以斷了聯係。

她問,那她能不能試著去聯係,流程編輯很肯定地說,當然可以,隻要確定他們現在沒有給彆的編輯投稿,就沒問題。

於是那天,她用了一下午時間,把表格裡所有沒歸屬的薦稿人的聯係方式都找到,一一去加微信或□□,說明來意,還特意問明是否有其他在聯係的編輯。

有些沒通過好友,有些已經改行,有些沒回複,篩選下來,她收獲了十幾位新的薦稿人。

算是沒白忙活。

臨下班時,她想了想,總不能隻在現有圈子裡打轉。於是又在幾個她常逛的網站上發了征稿,征薦稿人的帖子,帖子裡留了她工作的□□號。

這一通操作下來,總算小有成果,之後一周的上稿量明顯提升,雖然離老編輯們還有很大差距,但在年輕編輯中,總算不是墊底了。

她對這個進步,表示很滿意。

就這樣忙忙碌碌,轉眼就到了年末,元旦假期前,李明楓神神秘秘地把她和顧遠叫去,說在策劃一件大事。

他要跟葉晴表白,求複合。

他有這個覺悟,路漫漫很高興,畢竟生米煮成熟飯了,這時候再不拿出點誠意,那也太不是人了。

“想清楚了?”顧遠問。

李明楓回答得很堅決:“想清楚了。不就想開個寵物店嘛,多大點事兒!”

“哪天?”顧遠又問。

李明楓顯然已經有了詳細計劃:“今年的事,不能拖到明年,就12月31號晚上,到時候,你倆得幫忙!”

路漫漫又激動又開心:“沒問題,到時候我幫你約她出來!”

李明楓點點頭:“等我安排好了,通知你們,就咱們幾個就行,人多了怪不好意思的。”

路漫漫猶豫了一下,她了解葉晴的脾氣,擔心到時候出意外,便想提前給李明楓打給預防針,她斟酌著說:“小晴在氣頭上,到時候你……”

“放心!”李明楓敞亮地拍了拍胸脯,“死纏爛打唄,追女生,我還能比他差?”

他伸手指了指顧遠。

顧遠輕蔑地哼了一聲,一臉不屑。路漫漫倒覺得李明楓說的很有道理,當即表示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