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 章(1 / 1)

當李亞峰在一區內角的位置站定,看向邊線外的蘇問時,小孩兒也已經握好了拍。

“注意我的拋球軌跡。”

李亞峰提醒小孩兒:“還記得這兩天學過的基礎步伐嗎?做好準備?”

因為張少衍的提醒,李亞峰準備給小孩兒的這一次擊球訓練再上一點強度,不再給他投喂定點球,而是會增加不同深度與角度的變化,看看蘇問能否在接下來的擊球訓練中適應這種已經明顯超前的訓練進度。

“好!”

小家夥的一雙眼睛亮晶晶的,握著手裡的球拍,顯然已經滿是期待地做好了隨時上前擊球的準備了。

訓練場的邊線外,張少衍也抱臂站在邊線外的區域,對於李亞峰突然提速的訓練模式他也挺期待——畢竟一般人或許想不到,但他不可能不清楚,從定點擊球、移動定點擊球到隨機落點的半場隔網擊球,其中的改變不隻是一星半點。

首先是站在原地的定點擊球,擊球的學員隻需要在原地站定,完成轉體、拉拍、引拍、擊球、隨揮等一係列動作,難點在於初學者無法保持穩定的擊球動作,以及初學者抓不準最佳擊球點,同時在擊球的時候容易慌亂。

移動定點擊球訓練是在擊球學員完成正手擊球時還需要通過橫滑步或小碎步調整自己與球之間的距離,學員需要掌握這種快速移動之後仍舊能夠穩定拉拍擊球的能力。

但即便如此,學員也是不需要自己判斷來球落點的,這兩種定點擊球的訓練,教練或輔助人員的拋球落點都是固定的,目的還是讓學員儘可能地鞏固正手擊球技巧,讓學員的正手擊球技術更加趨於流暢、穩定、有力。

而李亞峰現在要帶蘇問開始進行的訓練,拋球落點將不再固定,蘇問需要在李亞峰拋球的同時判斷來球的軌跡、深度,同時判斷自己和球之間的距離,同時確定自己需要通過怎樣的步伐快速移動到合適的擊球位置,並且在移動過程中判斷自己應該先側身再移動或是移動後側身,緊接著及時來到擊球點拉拍、擊球,且將球打過半場。

相對於之前單純的定點擊球,半場隔網擊球對於學員的要求幾乎是成指數上漲,學員的思考量完全是爆炸式的,同時不僅需要思考,還需要手眼協調、身體動作得跟得上腦子。

當然,李亞峰現在帶著蘇問做的還僅僅隻是半場隔網擊球,並且蘇問當前掌握的擊球技巧隻有單手握拍正手擊球,所以他的思考量實際上仍舊還沒達到最高峰。

但即便隻是如此,對於一個學習網球才不足兩天的小孩兒來說,這已經是完全越階的難度了。

所以……

麵對這個全新的半場隔網擊球,蘇問能跟得上嗎?

***

訓練場上,蘇問並沒有在意饒有興味地站在場邊的張少衍,他的雙眼正專注地看著李亞峰所在的方向——更準確地說是專注地關注著李亞峰手中的來球。

“既然準備好了,那就——開始。”

伴隨著李亞峰的話音落下,他手中的第一顆球已經輕輕地向斜前方拋出——這是一顆落點較淺的球,從蘇問的角度,可以一眼看到球的落點也不會太深。

目標的點位是在……

二區內角!

站在左側底線上的蘇問幾乎是在李亞峰拋球的一瞬間就側身一個側滑步快速地來到了二區的位置,因為蘇問的速度足夠快,當他來到自己選定的擊球位置時,李亞峰拋出的球也才剛剛觸地。

一區邊線外的張少衍在看到蘇問看起來毫不猶豫地側身側滑步上前時,就微微挑了眉頭。

好快的判斷速度,好果斷的上前擊球的決定。

幾乎沒有新手在麵對來球時的猶豫不定,乾脆、利落地采用側滑步快速上前,而不是像一般的新手一樣麵對來球不知道如何判斷,即便判斷好來球落點時,也無法判斷自己與來球之間的距離找不準落點,以至於小心翼翼地用小碎步挪動上前,然後錯過最佳的擊球時機,匆匆忙忙地側身引拍打出一個倉促無比質量奇差的擊球。

此時的蘇問,墊步側身側滑步上前,到達最佳擊球位置時,充裕的時間足夠讓他把拍拉滿,完成一整個漂亮的正手揮擊——

然後。

“啪!”

一個紮實的擊球聲回蕩在訓練場內,而完成擊球的蘇問已經快速的一個後撤步回到了自己最初的位置上,等待下一個來球。

這一連串的動作,流暢到讓站在一區內角準備給蘇問喂球的李亞峰都愣了一會兒,然後才又拋出下一個球。

第一球、第二球、第三球……

隨著李亞峰一個又一個的拋球,蘇問也快速地給出了乾脆有力的一個又一個回球——他似乎天生就知道每一個球的落點會在哪裡,而隻要是他做出的決定,就算上前之後察覺到可能會有細微的偏差,蘇問也能夠快速地通過小碎步調整好自己的擊球位置。

或許是因為畢竟是半場擊球,而且蘇問目前掌握的擊球方式隻有正手擊球,所以李亞峰實際上能夠選擇的拋球方向和落點也比較有限,這令蘇問對於李亞峰的拋球落點判斷越來越準確、快速。

最初還有一兩個球需要通過小碎步調整位置,到了最後幾個球時,蘇問已經是乾脆利落地步伐移動到位,然後果斷地給出一個漂亮的揮擊了。

等約定好的十球練習結束,李亞峰看著仍舊站在底線前似乎隨時都做好了回球準備的小孩兒,終於忍不住地充滿讚歎地搖了搖頭。

蘇問在看到李亞峰停下動作時,也意識到了十球的半場隔網擊球練習已經結束。

小家夥在看到李亞峰搖頭的神色時,疑惑地瞪大了眼睛,有點緊張地問:“教練,是我的擊球有什麼問題嗎?”

有什麼問題?

李亞峰聽到蘇問的問題時,搖了搖頭——能有什麼問題?如果有問題的話,那麼唯一的問題大概就是這個半場隔網擊球的訓練表現得太好了,不論他拋出的球落點是深是淺,小孩兒都能快速地利用當前學習的步伐果斷地上前擊球。

自己在訓練開始前並沒有交代擊球結束後的後撤問題,但是蘇問在第一個擊球之後就已經果斷地後撤返回底線準備下一個回擊。

李亞峰在想到這裡時,也有些好奇:“小問,你在擊球結束之後,是怎麼想到回到底線擊球的呢?”

事實上,在實際比賽中,並不會要求選手每一次擊球後都後撤返回底線,在真正的比賽中,選手的位置是非常靈活的,根據自身的戰術和對手的來球情況需要即時判定。

但在李亞峰剛剛和蘇問做的隔網擊球訓練中,首先蘇問所采用的揮擊方式隻有右側單手正手擊球,並且擊球訓練局限在了半場,這就注定了李亞峰拋球的落點是有限的。

在這種情況下,蘇問站在最初的底線上確實能夠非常有效地掌控整個半場範圍內的來球,無論球的深淺和角度如何,他都能快速地做到即時反應回擊。

蘇問大概也沒想過這個,在聽到李亞峰的問題之後,小孩兒難得地遲疑了一下,最後想了想:“因為這樣可以看的範圍大?”

說著,小家夥努力地走上前比劃了一下:“比如在這裡,我能看到的範圍就隻有這一點點。”

說完,蘇問又退回到起始的底線位置,朝著李亞峰張開手臂又再誇張地比劃了一下:“但是教練你看!我站在這裡,可以看到的範圍就有這麼多!”

可以看到,就意味著能夠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反應。

雖然蘇問沒有說出這句話,但是李亞峰和張少衍都知道小孩兒的意思,而事實上,蘇問在剛剛的訓練中也正是這樣做的。

他通過不斷地快速回歸底線做到了對半場局勢的掌控,不論李亞峰的拋球是深是淺是左是右,蘇問都可以快速地反應回擊。

但假設蘇問在每一次擊球之後都停留在擊球位置上,那李亞峰在拋球的時候隻需要簡單的幾個調動就能讓蘇問無法及時擊球——即便李亞峰作為一名教練,在當前階段不會刻意通過這樣的調動來轄製蘇問的擊球,可蘇問的做法仍舊是沒有問題的,因為他已經直接避免了這個危機的出現。

好聰明的小家夥!

在場的不論是李亞峰還是張少衍,兩人看完蘇問的擊球和回答,都忍不住地在心裡這樣感慨。

雖然蘇問當前距離真正的上場比賽還有一段距離,但是他已經天然的有一種對於全場的觀察與掌控意識,而對於需要登場參賽的選手來說,有許多小選手都是在無數次的比賽和失敗中才逐漸生出這種控場意識的。

蘇問在回答完李亞峰的問題之後,眨了眨眼,認真地向李亞峰詢問:“教練,我這樣擊球有什麼問題嗎?”

問題?

李亞峰果斷地搖頭:“沒有問題!”

何止是沒有問題啊!

他想了想前一天的訓練中蘇問執著的那個問題——教練,我兩個月內可以在市級比賽上拿到八強嗎?

如果蘇問接下來的課程中也能保持這樣的進度的話,或許都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他就能送小孩兒上場比賽去了。

畢竟那些已經上場比賽的小孩兒跟蘇問比起來,有很大一部分的戰術意識恐怕都比不上這個才上第二堂網球課的小孩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