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就吃一口吧,這樣下去怎麼行?”
負責押送的衙役一勸再勸。
實在是他病得不輕,一路上又不肯吃喝,現下連走路都全靠老仆幫扶著。
老仆拿過乾糧,一點一點掰碎,衙役見狀這才放心離開。
卻沒看見最終,老仆合著水,將餅子送了進自己肚中。
也不管自家老主人吃與不吃。
他再清楚不過,老主人心中的那口氣已散,再聚不起來,就像一匹遲暮的馬,站不起來了。
“老夥計,”劉廷讓幾日水米未進,嗓子沙啞的不像樣子。
“你說,我是不是就該和弟兄們一起,死在戰場上?”
病懨懨的人,這會兒不知怎的,忽然來了精神。
“或者我早該死了,該追隨先帝一起去的,何苦苟活至今?”
他用力的拍了拍老仆的肩。
“唉,沒想到,最後還是你守著我,也好、也好、、”
老仆察覺肩上的手慢慢往下滑去。
用力咽下最後一點餅,平靜的喊來官差,將身上所有銀子塞給他。
“幫我買塊馬皮吧,我家大人有用。”
官差頭皮發麻,驀的轉頭,看向靠著老仆的人。
他還睜著雙眼,隻是沒了呼吸。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身形佝僂的老仆背著馬皮包裹的老主人,艱難地一步步往北走去。
北一點,更北一點。
不知名的鳥兒在淒厲的悲啼。
“當歸——當歸——”
——————
劉廷讓的事引得朝野震動,武將們開始接連稱病不朝。
彆說武將,連文臣都深覺心寒。
這可是跟著太祖打江山的結義弟兄,再說他有什麼錯?
錯在不該陣前搏殺?不該血戰不退?
還是不該討個說法?
劉廷讓好歹出身武將世家,也曾參與平滅後蜀、抵禦北漢等諸多戰役,戰功赫赫。
如今淒涼收場,連兒子也被牽連,接連被貶。
皇帝眼看局勢一發不可收拾,也有些後悔。
好在人已經死了,不會再翻不出什麼浪花。
秉承著死者為大,索性大手一揮,追封為太師,此事才算告一段落。
雍熙四年之後,皇帝緊接著更改年號為端拱。
並於當年再次秋闈。
次年,端拱二年,禮部準備春闈。
自北伐失敗之後,國朝元氣大傷,朝中恐戰之聲漸起。
武將們也集體沉默下來。
自上而下的改變了對遼態度,從主動出擊變為被動防守。
這一年江禦十四,沈知白十三。
“鐺鐺!”
潘執教合上書:“今天就到這裡,你們戚執教有事要交代。”
戚綸看著學生們,很是不舍。
底下一排排小蘿卜頭們,成了青蔥少年郎。
“少年自有淩雲誌,不負黃河萬古流。”
“還望你們,莫要辜負寒窗數載的辛苦。”
這幾年,因著學院裡的沈知白,大家都卯著勁,格外刻苦。
整體學業都十分出色。
去年秋闈,綏陽學院聲名遠播,引起了知州的注意。
趕上今年春闈,州官準備推舉學生,進京參加中書省試。即童子科。
二月初十,就是眾學生的童子科初試。
學生們忽聞消息,紛紛臨時抱佛腳,嘩啦啦的翻起書來。
最後幾日,戚綸索性放他們歸家,自行準備。
自己也好好休息一下。
江禦和沈知白做了好幾年鄰居。
兩人在書院時常爭搶第一,也會因觀點不同,而爭辯。私下關係卻十分要好。
時常同出同入,踏青、賞花,偶爾也會和一同出城策馬。
是的,江禦存夠錢,終於買馬了。
說起來,也不隻是江禦,書院中的同窗們也長開了。
沈知白用來看帥哥的時間都變多了。
嘿嘿,真好看!
清雅的、棱角分明的、包子臉的,沈知白終於發現了養成的快樂。
當然,最愛的還是江禦。
那臉蛋、那身材,嘖嘖嘖,這些年的武可真沒白練。
江禦出落成了個清雅端方,芝蘭玉樹的偏偏少年郎。
如果不是多年鄰居,加上時常上他家蹭飯。
真的會以為他是某個世家,金尊玉貴養出來的小公子。
可惜以後怕是沒這機會咯。
她爹寇準這短短幾年間接連升至殿中丞、鄆州通判。
見年剛過完年,今上又召他到學士院考試。
估計又有好消息。
沈知白是打算考過童子試,就直接投奔她爹去。
也不知這一彆,多久才能再見。
二月初十,童子科初試在城中準時舉行。
州官們一一核對應試之人的年齡籍貫,並調閱了學生們的功課,和相應考試的卷子。
從中選出合格之人,單獨應試。
一共十六位考官,分彆負責不同科目。
應考者在院外抽簽,以決定考試科目。
總共應考四門,江禦抽到了最難的策論,以及論語、孟子、詩經。
後麵排隊的學生一看,臉都綠了。
“阿彌陀佛、無量天尊,保佑學生,可千萬彆抽到策論!”
滑稽的樣子逗笑了檢查的官員。
實在是策論難答,千人千麵政見尚有分歧,誰又能保證自己的答案一定和考官的意?
守著考題的人出言寬慰:“彆擔心,這裡麵最多的是經義,策論隻有不到二十分之一,放心抽吧。”
而沈知白抽到了詩賦、中庸、春秋、論語,這些對她而言頗為簡單。
江禦的考試時間是第二日。
走進院中,上首坐著一位州官,隨口出題。
“背《詩經·小雅》一篇。”
江禦沉著應答“《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提問的官員抬頭,人家做答為防出錯,恨不得挑個最短的背,背這麼長的采薇,到是少見。
等他背誦完畢,州官提筆在他的竹牌上,寫了個上上。
接下來的論語,考官又點了背誦,一路順利通關。
孟子的考官一看竹牌,好嘛,兩個背誦上上。
於是選了幾句經義文章,讓江禦詳解其意。
“‘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其意為輕義而重利者,不奪取是絕對不會滿足的...”
隻有最後一道策花了些時間。
考官是個五十多歲的中年人,對方有些吃驚與他得到的三個上上。
這可不僅僅是回答正確能得到的。
他想了想,出了一個有些難度的題目。
“獄,民之大命也,陛下所以選任其官者不為不謹,而冤濫之弊或未儘除。”
這不就是說的自己的經曆嗎?怎麼避免冤獄,專業對口了屬於是。
江禦不假思索的答道:“大人,學生以為,想要徹底革除冤案。需要從兩個方麵出發。
第一,加強當前刑法典籍的梳理和修訂,調閱相關案卷,每三年修訂一次律法,使之更加貼合民意。
第二,完善選任與監督機製,要從根本上杜絕冤案,需要更加嚴格的選擇相關官吏,並加強冤案處罰力度,並監督地方案卷,以確保律法的公正!”
出題的知州頻頻點頭,確實是言之有物,這是淘到寶了?
“那你細說一下,怎麼才能監督各地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