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矮牆(1 / 1)

汴京食記 明月似歸來 3918 字 3個月前

在木櫃安置好的第二日下午,陸瓊便叫石匠來砌牆。

以前沒有石灰,都是用黃色粘土來砌築,而宋代已經能將石灰、黃粘土和水混合成白灰色粘土漿。這種灰漿砌成的建築較為堅固,若是加上糯米湯還可更牢固,但陸瓊對牆體要求不高,所以省去這一步。

她初步的想法是靠牆的灶台不動,隔灶台幾步遠砌一道矮牆,日後還可以放烹飪好的湯餅。木櫃也隔著矮牆放置,這樣她們一轉身便能將菜品傳遞出去。

吳石匠是金娘給介紹來的,也是通濟坊的街坊,都住在一起好互相幫襯。他還帶著一位小學徒,身板精瘦,皮膚黢黑,倒是一雙眼睛炯炯有神,瞧著便有股精明勁兒。

需要砌的牆不長,大致與木櫃對齊,陸瓊花半貫錢便能將材料買齊,粘土磚頭、生石灰、黃粘土......全都托人運到大門旁。

碾成粉末的石灰、黃泥土堆在一起,吳石匠在中間挖空,小學徒將打來的水倒在其中,隨後還在一旁的鐵鍋煮石膏,摻在泥漿可以減慢其凝固速度。

和好泥漿,吳石匠便在灶台邊用木炭畫線,確保尺寸不會偏離。小學徒遞粘土磚,吳石匠便將磚平鋪一層,用水泥加固,再錯縫鋪磚。

剛鋪好第一層,小學徒就端來一碗水,碗的內部用漆汁畫線,放在磚上用以確保牆體是水平的。

灶台處被陸瓊事先蓋好粗布,但吳石匠很細心,沒有將泥漿濺到四周。小學徒也在砌完牆後將衛生打掃好,就連外邊遺留的泥漿也用水一遍遍衝刷掉。

陸瓊見他們在收尾,便去餅鋪買了幾份燒餅,總覺得請師傅蓋房子都要請吃的,隻是她這灶房還在改造,不能立即生火。

近來麵粉漲價,燒餅也比往常份量小了,但依舊是五文一份,夾豬肉餡需十文一份,羊肉餡十三文一份。而新出爐的燒餅還冒著熱氣,散發出濃濃的鹹香,小學徒聞著便不停地咽口水。

陸瓊把燒餅遞給他,笑著招呼人:“二位都辛苦了,這是順手買的燒餅。”

還把今兒的工錢都結給吳石匠,一共是三百文,小學徒隻能分到十來文。這也得誇吳石匠為人忠厚,畢竟大多數學徒都是沒有工錢的,跟人拜師還得交束脩,多為十條乾肉,並非所有人都負擔得起。

等他們走後,陸瓊也留下來收拾灶台,這幾日還需注意不要撞到矮牆,所以新打的木櫃隻能擺遠些。

旁白就是吳石匠順手幫忙起的新灶,搭上蒸籠專門用來蒸糕點,也能用來蒸饅頭,不過現在也用不了,要多等幾日。

阿楓魚鋪的魚兒貴,陸瓊想找何六姑買魚,打算想上次那般買些小魚來炸,還是有不少食客好這一口的,這些天都在追著問。

最後檢查完灶房,便關緊木門準備回去,順帶把剩下的燒餅帶走。

太陽下山,何六姑家已經開始起火,屋頂上縷縷炊煙升起,滿院子都是魚腥混雜著肉香。

何六姑家灶房在堂屋外,上邊支有草棚,跟其他屋簷接在一起,下雨也不會淋濕,隻是天冷會吹些風。

陸瓊聞著滿院子的魚香,見盆裡醃製著幾條魚:“你這是做鮓魚呢?”

何六姑手邊已經剁好一盤羊肉餡,撒上蔥、薑、鹽一起混均勻,倒進油鍋滋啦響,還冒著密密麻麻的小泡,掀起一陣煙:“鮓魚要等好幾天才能吃,家裡人可等不久,做的是釀魚,這些羊肉餡再炒幾下,熟的差不多就塞進魚肚裡,再架火上炙,香得很!”

這羊肉餡也不知怎麼做的,格外香,陸瓊頓時覺得手上的燒餅香了,不過還是講起正事來,找何六姑買剩的小魚。

何六姑在鍋中添了些水,很快就吸進肉餡裡,一邊翻炒一邊道:“你今兒不趕巧,都給賣光了,明天都給你留著,一早就叫人送去。”

陸瓊今天也用不上,便不急:“好咧,明天送來再把錢給你,還有這剛買的燒餅吃不完,給你放灶上了。”

何六姑隻來得及瞥一眼,嚷著道:“好,都看到了,不過下回就彆帶東西來了,誰家的錢都不是大風刮的。”

後半句她說的很小聲,陸瓊也沒聽見,邁著悠閒的步子走回家,畢竟兩家同在一個巷子,走幾步路就是。

推開院門,便見陸萱在給雪兒做晚食,見她回來也隻是抬起頭瞧一眼。她們的晚食都還沒著落,一隻狗便先吃上了!陸瓊搖搖頭,怎麼覺得自己這日子過得還不如一隻狗。

很快也不糾結,畢竟何六姑家的釀魚把她的饞蟲都勾出來了,填肚子才是人生大事。

她家灶房可比陸記大多,也好施展身手,雖然沒有羊肉,但是上午買的豬肉還剩了一大塊。

就做東坡肉!

說起來,在宋以前百姓很少吃豬肉。因為豬圈一般蓋在廁所下,加上臭味大,一直被嫌棄,也隻有貧窮人願意吃,大多數人更偏好吃羊肉,就是緊衣縮食,好些天不吃肉也要省錢去買一回羊肉。

直到東坡肉的出現,豬肉才走進各家各戶,關於豬肉的做法也越來越多。

陸瓊把肉切成豆腐塊大小,冷水下鍋,這一步是為了去腥,撈出後便準備調料。

再次下鍋,淋上提前備好的醬汁,倒開水沒過肉麵,蓋上鍋大火燜燉。她認為與紅燒肉的區彆在於不用煎炒,也需要更長時間燉,出鍋後的口感也會更軟爛。

雪兒早早吃過晚食,還是守在灶台邊對著鍋流哈喇子。

陸萱午食吃得不多,現下肚子空著,聞到肉香就更餓了,隻好把前段時間曬好的蜜餞杏子翻出來,手伸進陶甕取出一塊來,放嘴邊嚼幾下,越嚼越餓。

見她吃蜜餞,陸瓊也想起沒剩幾天的詩會,屆時也可以擺上些蜜餞乾果,可來不及做,隻能到鋪子裡跟人買,還有要用的杯盞盤子也不夠,打算明天就去買點。

“阿姐明天要去置辦些詩會要用的物件,你到時留下跟楊姐兒看好鋪子。”

陸萱嘴裡都是蜜餞,腮幫子還鼓起來,隻能像倉鼠一樣點頭。

雪兒好吃的勁兒怕不是學了她......

陸瓊有些慶幸,好在她來汴京能掙錢,不然養活他們還有些壓力。

鍋裡的東坡肉已經燉得出味,汁水都被收進去,豬皮也紅得透亮,恨不得立即盛上一大碗米飯,伴在一起吃才好。

因著放的冰糖多,味道也是偏甜,陸萱便在飯上澆了不少醬汁,不吃肉也覺得香極了!

跟著阿姐就是好,整日吃好吃的,又啃下一口東坡肉,薄皮嫩肉,肥而不膩,入口即化。

用過晚食,她們還要趕回陸記。

牆體看上去依舊是濕的,不過也已經凝固定型,不故意撞上去也就沒什麼大問題,但陸瓊還是用兩張椅子隔著,提醒食客小心。

楊姐兒順手把灶台再刷一遍,地磚也重新用水衝,看起來更加乾淨,重新捯飭米麵醬醋,翻出新盆就開始和麵。

最近鋪子裡湯餅用的各種菜都是跟人提前要的,尤其是冷淘裡的胡瓜絲、蘿卜絲,在她們開店前送來,一次付一百文。一般上午就能用掉一半多,剩下的也夠用,畢竟晚上吃湯餅的人較少。

每天還要用掉六七缸水,單靠她們挑水是不夠用的,陸瓊便專門雇人幫忙打水。一回就裝滿兩缸水,灶房一缸,後門一缸,一回給挑夫二十文,一日算下來也要五六十文。

挑夫剛挑滿水,陸瓊便在後門把剩下的胡瓜都洗淨,瀝乾水放在竹籃裡,見缸裡還剩了一半多的水,想著今天也是差不多夠用。隨後她把竹籃拎到灶台上,瞬時水漬便浸濕了一圈,順手取一根準備切成絲。

陸萱過來說有食客要一碗梅花湯餅,因著上午和好的梅花麵團已經用光,楊姐兒便取梅花水到麵粉中,打算重新和,一旁空出的鍋還在熱雞湯,咕嚕咕嚕冒著泡,香味撲鼻。

擀成薄薄的麵皮,楊姐兒一手拿梅花模具壓在上邊,一塊塊梅花狀的麵片便做好,最後全下鍋裡煮。

“我方才聽說徐嫂這幾日就要搬走。”楊姐兒把梅花湯餅都撈起來,還冒著熱氣。

陸瓊手下切絲的動作慢下:“魚羹店不開了?我見她家生意好著呢,就是還沒嘗過,聽說用的魚都是現殺的,還有獨家配方。”

楊姐兒呢喃:“就是這配方好,被人請去做廚娘,一月有幾十貫錢......”

“這怎麼知道的?徐嫂親自說的?”

楊姐兒道:“徐嫂家的魚都是跟阿楓買的,阿楓自是比我先知,今兒遇見多說了幾句,不過這錢是我自己猜的。”

這怎麼遇見的,一個住西街,一個住東街,陸瓊覺得他們怕不是在她眼皮子底下暗度陳倉了?也是有趣。

不過做廚娘有做廚娘的好,不用操心物價和開店成本,每月都有固定的進賬,就是要處處聽人使喚,失去了自由。

陸瓊還是覺得自己開鋪子好,每天累些,沒有確切的休息時間,但精神上卻是自由的。

楊姐兒聽她這麼講也點頭:“小娘子說得是,還是自己做主好。”

陸瓊沒再接話,心裡在想一事,也不知道徐嫂的鋪子何時會被人盤下,畢竟那鋪子寬敞,想要的人可不少。

梅花湯餅也過了涼水,澆上一勺雞湯就出爐,陸萱哼哧哼哧端給食客,雞湯味伴著梅花香在這屋子裡散開。

不久,便又進來一位食客要梅花湯餅。

雞湯味也愈發濃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