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茵從袋子裡抓起一把秈米來撚搓了兩下,說:“這是早秈稻【注1】。”
張二嫂有些吃驚:“小娘子,你怎麼知道這是早秈稻,而不是晚秈稻?”
王文茵用拇指撚了撚米粒,米粒很容易就被碾碎了:“早秈稻的米質比較疏鬆,沒有黏性,所以吃起來口感差,一般都用來作為儲備糧。”【注2】
張二嫂恍然大悟:“怪道富貴人家都不吃早秈稻,也隻有我們窮人能靠這米充饑。”
“早秈稻也不是一無是處。”王文茵說:“這種稻穀產量高,比較耐貯藏,營養品質比中晚秈稻穀要好很多。”【注2】
“啥叫營養品質?”張二嫂發現王小娘子說的這些關於稻穀的事兒是她種了半輩子地都不曾聽說過的。
“咳……”意識到自己又說漏了嘴,王文茵趕緊解釋:“就是吃下去對身體好的意思。”
張二嫂睜大了眼:“這麼說,這早秈稻竟還是好米?”
“正是。”
張二嫂捏起一粒米放進嘴裡嚼了嚼,歎氣:“早秈稻要是能好吃些就更好了。”
王文茵點頭:“比起直接食用,早秈稻其實更適合做點心、釀酒,或製成米粉。”【注2】
“小娘子,你說,我來做。”張二嫂喜滋滋擼起袖管,她對這“米粉”實在好奇極了,不知道做出來到底是啥樣子的,好不好吃還在其次,管不管飽才是關鍵。
“米粉有幾種做法,既有扁的、寬的,也有圓的米線,還有片筒狀的腸粉。”王文茵說:“咱們今日先嘗試做一種最簡單的寬扁米粉。”【注2】
在王文茵的指點下,張二嫂取出一鬥秈米,將之淘洗乾淨後浸泡在淨水中。
一個時辰後,王文茵從水中撈起幾粒米來搓了搓,轉頭對張二嫂說:“做米粉的米通常需要浸泡過夜,使大米發脹,這樣做出來的米粉才不容易斷,比較有韌勁。”【注2】
張二嫂點了點頭,用心把王文茵說的每一個字都牢牢記下。
“今日比較特殊,先取一半出來磨漿,餘下的明日再磨。”王文茵不想浪費時間,靜塵師太規定她們隻能在夜間使用灶房,磨米漿就挺費功夫的。
說乾就乾,張二嫂將浸泡過的米舀出一半來放到桶裡,打算用泡過米的水和著大米一起放進石磨裡磨漿,被王文茵及時製止了。
“泡過米的水中溶解了不少澱粉,會增加粉的黏性。”王文茵解釋道,見張二嫂一臉糊塗,便換了一種說法:“嬸子,你隻需記得,用泡米水磨出來的米漿做成的米粉口感不好就成。”【注2】
這句話張二嫂聽懂了,點頭道:“懂了,那我就用清水和米磨漿。”
王文茵含笑點頭。
張二嫂將一勺瀝乾水的秈米加入磨盤上的棋眼內,在加清水前遲疑地看向王文茵:“小娘子,一勺米該加多少清水合適?”
對於自己不懂的事張二嫂已經學會先請示一下王文茵。
王文茵仔細回想了一番,依稀記得後世的人用一斤米就能製出兩斤鮮米粉【注3】,便道:“先加兩勺清水試試。”
“哎,好!”得到王文茵的指示,張二嫂甩開膀子,吭哧吭哧推起了石磨。
張二嫂雖是農婦出身,但要推動這上百公斤重的石磨也是有點費力,推了沒多會兒已經有些氣喘。且因石磨的推杆太短,王家姐弟就是想幫忙也無從下手,與其給張二嫂添亂不如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王文茵跟王小郎君試著給灶台燒火熱水,姐弟倆都是第一次下廚,手忙腳亂折騰半天也沒能把灶火點燃。最後兩人在張二嫂的指點下,清理乾淨灶膛裡的爐灰,再用乾樹葉引燃玉米棒,待玉米棒開始燃燒後才添加柴禾,總算是把一鍋水給燒開了。
這邊水剛燒開,那邊張二嫂已經將米漿磨出來了。
米漿需要蒸熟才能做成米粉。
現代人做米粉通常會將薄薄一層米漿掛在導熱性好的不鏽鋼盤或鋁盤上,再用蒸汽快速加熱蒸熟。但北宋還沒有不鏽鋼跟鋁,隻能用彆的器具代替。
王文茵四處找了找,發現地上有一隻洗菜用的扁圓木盆,便將其搬起來,擱置在燒開水的鐵鍋上,底部用兩根木棍懸空支撐,這樣水蒸氣上升,木盆底部受熱,蓋上鍋蓋盆裡的米漿很容易就被蒸熟了。
為怕蒸熟的米漿黏連在盆壁上,王文茵事先抹了一層豬油在盆底。
宋代雖然已經開始食用植物油,但受限於榨油技術,產量較高的是胡麻油【注4】。芝麻在宋代被廣泛種植於各地,不過北宋的胡麻油價格還是很高,底層人吃不起胡麻油,食用最多的是豬油之類的動物油脂。
靜緣庵的胡麻油是供尖,靜塵怎麼舍得給王文茵,隻將一罐尼姑們都不吃的豬油拿出來打發她。
王文茵豈會不知豬油跟麻油的差彆,但隻要不是用來炒菜,僅是塗抹防黏連,那麼用豬油跟用胡麻油其實沒什麼區彆。
將米漿舀一勺淋入木盆,左右旋轉木盆,使盆底的米漿均勻攤平,隨後上鍋蒸製半炷香【注5】的功夫,米漿便成了半透明的米皮。蒸熟的米皮需要先放涼才能切條,張二嫂從院子裡找來晾衣服的竹竿,用乾淨的布洗淨抹乾正好用來晾米皮。
長竹竿上很快就掛滿了一張張猶如嬰兒般潔白澄澈、柔嫩彈滑的米皮。
王小郎君用手指輕輕觸碰米皮,口水已經快止不住了:“阿姊,我能嘗一口嗎?”
“能啊。”王文茵笑著給王小郎君擦擦嘴:“阿姊馬上給你做一大碗豬油拌粉吃。”
王文茵從竹竿上取下已經晾涼的米皮,放到案板上對折疊起來,用刀切成三分寬【注6】,放入陶碗裡,拌上豬油,再撒點鹽調味,分給大家品嘗。
王小郎君迫不及待地將豬油拌飯嗦進嘴裡,瞬時瞪大了眼,帶著不可置信的表情將一大碗米粉囫圇吞了下去,吃完舔舔嘴,巴巴盯著竹竿上的米皮,饞道:“阿姊,我還能再吃一碗嗎?”
“米粉不容易消化,一頓不能吃太多。”王文茵轉頭問張二嫂:“嬸子,你覺得好吃嗎?”
張二嫂用筷子挑起一根米粉送進嘴裡,細細咀嚼。這米粉入口柔滑筋道、富有嚼勁,若非親自參與了整個製作過程,她簡直不敢相信這麼好吃的米粉居然是用難吃得要死的早秈米做成的。
“小娘子,你有點石成金的本領嗎,這米粉實在太好吃了!”張二嫂將舍不得獨享,放下筷子羞澀道:“我能帶回去讓兩個孩子也嘗嘗嗎?”
“嬸子,你儘管吃,等下再做幾份給孩子們帶去,想吃多少有多少。”
張二嫂突然放下陶碗,撲通一聲跪倒在王文茵麵前,把王文茵嚇了一跳:“嬸子,你這是乾嘛?”
張二嫂的眼淚在眼眶裡打轉,哽咽著說:“小娘子,你把我收下當個粗使的婆子使喚吧,隻要能讓兩個孩子吃飽飯,我乾什麼都行。”
王文茵上前將張二嫂扶起來,說:“嬸子,你願幫我,我求之不得。但我不能把你當粗使的婆子用,我想讓你做我的合夥人。”
“啥叫合夥人?”
“合夥人啊……”王文茵找了一個相對容易理解的詞解釋:“就是掌櫃的意思。”
張二嫂激動起來:“小娘子,你讓我做掌櫃?我,我,我行嗎?”
“有什麼不行的。”王文茵道:“嬸子你心好又肯吃苦,想你這樣的掌櫃我是打著燈籠也找不到第二個。”
張二嫂喜極而泣:“小娘子,你肯信我,我定不辜負你!”
王文茵將竹竿上剩餘的米皮做成幾碗米粉,除了其中一碗不加任何調料,其他均做成豬油拌粉,讓張二嫂送去給王大崔和李三毛他們作為酬勞,自己則端著一碗米粉前去找靜緣庵的住持師太妙善。
已過亥時,庵裡的女尼們剛結束晚課。
靜塵將王文茵擋在門外,板著臉問她:“找師父何事?”
王文茵將托盤往前一送:“這是剛出鍋的米粉,想請妙善師太嘗嘗,感謝她賒我米糧。”
靜塵本想拒絕,師父早已用過藥食,馬上就要止靜,但麵前這碗米粉如玉帶般瑩潤,看著就挺稀罕,不知道吃起來什麼感覺,便改口道:“小娘子有心了,我會幫你轉交給師父。”
“多謝師太。”王文茵將托盤交給靜塵,想起什麼似的又叮囑了一句:“吃之前記得淋幾滴胡麻油與米粉拌勻,再撒點鹽末提味,口感更佳。”說完便轉身離開。
王文茵剛回到灶房不久,靜塵就尋了上來:“王小娘子,師父想請你過去坐坐。”
靜塵的態度有了明顯的變化。
王文茵會心一笑,頷首:“煩請師太稍候,我換身衣服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