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完獸皮後,安若在草稿板上按大小規格記下相應信息,再告訴卸完東西的父親可以搬到倉庫裡,掛在新設的木架上方便保存。
趁這空隙,她在林昱的幫助下,把裝有石器的藤筐倒在草席上,整理石片。
撿起一塊片疤均勻淺平,像匕首形狀的黑色石刀拿在左手上,用右手刮了刮刃口,平滑無阻力,確實比邊溪打磨的石刀鋒利。
“誒。”
她轉過頭去,便見林昱盯著自己的手,安若心下了然,把剛剛刮刀的右手拇指搓了搓,比了個讚的手勢給他看,“不用擔心,我隻是想看看這刀是否鋒利。”
她大致數了數,許是打磨不易,抑或石材難得,如手上這般形製完美的黑石刀沒有幾把,草席上更多是灰、白、褐色,成三角形、橢圓形、長方形的燧石片。
她把兩者拿在手上反複比較,本想敲一下看它們誰更硬,但又怕兩塊石片硬碰硬吃不消,本著不浪費的原則放棄了。
拿起黑石刀對著太陽光,感覺與前世偶然在書上看到的描述差不多,她不由得小聲嘀咕:“這怕不是黑曜石吧,老天爺,我有點嫉妒了啊,我也想有可以隨意取用的,燧石礦、黑曜石礦,或者來一個也行啊。”
不過,想到黑曜石成型與火山噴發有關,她又迅速撤回了話,“唉,黑曜石礦還是算了吧,再來一次火山噴發,就真的沒活路了。不過以後有機會,到時可以去原先的住址看看,或許能找到些東西,但有點遠。唉!算了,還是繼續數東西吧。”
安若放下手中的黑曜石刀,讓林昱像自己一樣,按照石片大小粗略地在草席上分成堆。
“這麼多,應該可以給狩獵隊一人配一把。”
“可以嗎?”
她抬頭看向頭頂發出聲音的黃華,一個有著過人視力,能精準丟出石塊對獵物造成影響的人,哪怕不高不壯,也以此加入了狩獵隊。
“可以,就算再加上采集隊,也沒二十人,大家一人一把也隻是分了個零頭。這些珍惜著用,損耗小的話能用好幾年。”安若看著分好的石片,大致估算了下,肯定地回答。
“那就太好了,以後我們就可以直接在外麵處理獵物了,現在天氣變涼,不怕肉壞,這樣可以帶更多的東西回來。”黃華開心地撫掌。
“說什麼呢,這麼開心?”人未至,安若就聽到了父親的聲音。
“若若說,這些石刀可以給我們狩獵隊和采集隊一人一把。”
好吧,石片太多,有點大戶心理的安若聽到黃華自然地帶上采集隊,並未出言指正。
“可以嗎?”
“可以。”安若對父親的詢問,做出了肯定的答複。
“之前精神不好,再加上材料沒找齊,我想做的長矛和弓箭一直沒開始。現在,有了這麼多燧石,選一些出來就能開工了。等做好後,狩獵隊和采集隊一起訓練,這樣不僅方便狩獵,還能防身。”
“睡石?”
辰安多次聽到女兒念叨這兩件武器,所以並不擔心會做不出來,隻注意到又有個自己不懂得詞語出現了。
“是燧石。小時候我夢見第一個在木頭上通過人工取火,得到火種的人,就是燧人氏。而這個石頭既然也能取火,但把它當武器用的話,叫打火石一點也不厲害,所以我乾脆叫它燧石。”
安若不慌不忙,給在這裡的人講了燧人氏鑽木取火的故事。
果然,此話一出,大家都接受良好地同意了。
原始社會取名隨意,像安若這種能說出來處,還帶有寓意的取名方式,最是能讓大家信服的。所以隻要是出她口的物品名,就能在群隊裡獲得統一,大大方便了意思地傳遞。
“那燧石先不搬?”辰安想了想,“確定好要分給大家的數量,與不用的分開裝,再搬到倉庫裡麵去。”
“可以,那換回來的陶罐也一起,先點好數量,再分開裝好入庫。”安若朝先前由人肩挑回來的藤筐看去。
“行,黃華你就幫若若在這裡數陶罐,我們先把鹽搬進去。”辰安迅速做出安排。
黃華把裝著陶罐的藤筐挑過來,擺在草席外給安若說:“若若,沒有你想要的大陶罐,最大的也就和現在用來煮肉湯的差不多。”
“等下我看看。”安若一直對換大陶罐的計劃沒抱多大希望,尤其是這次換的陶罐還在計劃之外,故而並不失望。
她早就打算在解決群隊溫飽後,弄個陶窯出來讓邊溪人嘗試自己燒。雖然不知道怎樣的配比能燒出合適的陶器,但在資訊發達的信息時代,通過雜七雜八地渠道,她也接觸了不少與做瓷有關的知識。尤其是自家農莊的研學項目裡,本就有手工做瓷的課程,雖然作為老板沒有帶教,但是對整個流程和方案是有印象的。
更何況她還看過不少手工博主、紀錄片科普的視頻,把這些總一下,就很完善了。再用上她小時候玩泥巴,從火裡烤出東西的“天賦”,帶著大家一點點試,或許不僅能做出陶器,最後指不定瓷器也能做成功。
人總得有夢想不是,她對此十分樂觀。
陶器雖然用的藤筐多,但數量並沒幾個,很快安若就數好了。
她心中對陶器怎麼分有個想法,但這需要和家中的三人領導小隊具體商量,所以也隻在寫字板上記下了數量和幾個提示的詞句。
想著下午還要來這裡,做詳細地記錄,安若起身按照大小把陶罐放進不同的藤筐中,和大家一起搬進倉庫。
“隻關木門就行,下午我還要來做牘冊。”看大人打算把山洞的石頭移過來堵門,她連忙出聲提醒。
“那寫字板也要放裡麵嗎?”
“不用。帶著一起就行,上麵有記其他東西。”安若看林昱手上提著的寫字板,拒絕了。
“那行。”辰安聞言,把人領到山洞外,推過木門關好,照原樣打好繩結。
“對了,觿給你。”看到繩結,站在一邊的禾木才想起來自己忘了事兒。伸手將放在洞口外麵高台上的解繩器拿下來,還給安若。
“我記著呢禾叔,不怕你忘記的。”安若笑言。
“禾叔知道,畢竟若若是我們邊溪最負責、最聰明的小管家。”禾木借用安若給自己安的邊溪管家身份,打趣小孩。
作為一個裝著成年人靈魂的小孩,安若對這樣地自賣自誇莫名羞恥,尬笑兩聲,快速收好骨觿,叫上林昱抬起寫字板就跑,把大人帶著笑意的“小心點”拋在身後。
***
“阿嬤,我們回來了。”
回家的兩人遠遠看到老人頂著大太陽曬草藥,連忙跑上前,放下寫字板一起幫忙。
“都已經弄好了嗎?”
聽到外祖母地詢問聲,安若頭也不抬:“算是吧,下午再去做細賬。阿娘還沒回來嗎?”
“回來又走了,她說離午飯還有陣子,就帶人又去草嶺了,想要趁著這兩天天氣好,儘可能多摘些果子曬乾了存起來,冬天多樣吃食。”安溪拿著草藥指了指山洞裡麵,“木簽拿回來放裡麵了。”
“哦,好的。本來還說一起商量給族人發東西的事情呢。”安若把這次換回來的東西,給外祖母更仔細地講了一遍,順便把要給狩獵隊和采集隊人手發一把石刀的打算也說清楚了。
“是好事,有了工具,他們在外麵遇上點什麼事,也不算赤手空拳了。”安溪也覺得這是好事。
“還有……
“阿父換回來的陶罐,給月姨留幾個大點的做飯,剩下的可不可以給五歲以下小孩,四十歲以上的老人每人發一個,再給李阿爺的手工坊三個,方便大家用熱水。剩下的再收到倉庫中,等冬天或者以後有用的時候再說。”
安若整理了下語言,將自己在清點陶罐時冒出來的想法,告訴給把邊溪當做自己有守護責任的外祖母。
遷徙路上,老人和小孩成為群隊中的弱者,哪怕大家已經足夠照顧,他們也成為倒在途中最多的那群人。
在沒有信息傳遞,封閉的原始社會中,老人和小孩的存在對一個部族的發展來說,十分重要。孩子是未來,而老人豐富的、甚至是拿生命實驗出來的野外經驗和閱曆,是群隊的無價之寶。
“我想一下。”
安若見外祖母沒立即答應,也不急,畢竟這和給每人分發食鹽不同,分鹽是拿部分集體資產平均地分配給每個人,本就在當下運行的平均主義邏輯之中。
而給老人和小孩發陶罐,看似和給狩獵隊、采集隊配石刀一樣,都是給特定人群分配資源,但後者的必要性,大家都清楚。
然而在現階段的認知下,很少有人能明白老人和小孩的重要性,作為群隊巫醫的外祖母,她的第一反應自然是擔心此舉會破壞平衡,帶來不可知的麻煩。
但安若知道,這是群隊發展中一定要做的,她不過是將時間提前了而已。
“一個住所一個不夠嗎?”安溪溫聲詢問。
“不夠,我算過了,大小加起來也就二十個陶罐。”安若開始給外祖母報數。
“邊溪現在青壯是阿父帶的狩獵隊十一人,阿娘帶的采集隊八人,月姨帶著做飯的四人。
“長者九人,其中和阿嬤一樣四十歲以上的有三人,還有李阿爺他們手工坊五人。
“孩子裡像木川這麼大的有八人,和我差不多大的七個,半路上出生現在三歲左右的四個,然後還有兩個是在這裡出生的。
“再加上林昱,我們總共有五十四人,但除了帶孩子的,住一起並沒有幾個,好多都是一人一處。”
想著當初讓族人自己找山洞居住時,大家並沒有像自家這樣,以家庭為單位住在一處,多是一人一洞分開居住的。幸好這周圍大山洞不多,但能一個人住的小山洞還是有。
所以,建房子這個大工程是安若以後需要解決的問題,但現在不急,畢竟還有個能裝下所有人的大山洞兜底。
“哪怕是按我說的那樣,也需要十三個陶罐,剩下的留出大的給月姨做飯……
“對了,還有藥罐,冬天肯定要多備兩個,幸好阿父這次運氣好,碰上了大集,不然冬天我們還要差陶罐。”正說著,她突然想到了自己遺漏的東西。
安溪聞言,也點頭表示讚同。
安若看到阿嬤依然沒有考慮好,想了想,沒把自己打算帶人做陶窯的事說出來,畢竟這期間不知道要試驗多少次,尤其是她還不知道附近有沒有合適的泥土。
“等你阿娘回來後,一起商量看看吧。”
她抬起頭看著外祖母,“阿嬤……”
“阿嬤知道這是好事,大家最後也能同意,但與先前到底不同,所以事前要商量清楚,看要怎樣給族人講清楚,才不會出問題。”安溪看著這個與自己見過的所有人都不一樣的外孫女,並不介意講出自己的顧慮。
“我知道的,阿嬤。”安若表示自己明白。“本來我也是這樣打算的,不過是想先聽聽阿嬤的想法。”
“安巫……”
正說著,遠處傳來了呼喊聲。
安溪停下了收拾空藤筐的動作,和被曬得紅了臉的倆孩子,雖然林昱黑得看不大出來,轉身朝聲音來處看去,幾個高大的身影站在不遠的樹旁,正是辰安帶著換鹽小隊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