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勞代賑 薛帆加入(偽)(1 / 1)

“允初寫了信,你去問問小孩兒要不要看看。”雍正走進坤寧宮,見皇後在外頭翻看賬目,便知係統在睡覺。

脾氣不好的小孩兒被叫醒時還發脾氣,信件被送到眼前都差點兒伸手撕了。

“氣性還挺大。”雍正將信拿遠一些,生怕他現在撕了一會兒又生氣。

係統氣的臉通紅,張牙舞爪的想打雍正,隻可惜被皇後抱著,沒能下地。

掙紮一會兒便停下,看清信上字跡,不客氣的伸手,道:“把信給我!”

雍正一邊將信給他,一邊威脅,“對朕客氣些,不然你的林妹妹可得跟著允初吃苦頭了。”

他不會短了允初的用度,隻是拿捏係統的小手段。

過不了多久係統就能跑會跳的,不教導一下,出了坤寧宮還對他大呼小叫,叫外人看見怎麼是好。

允初出京的時帶了不少銀錢,但從信中來看經不住他用,更麻煩的是不知如何用,還得雍正想辦法掏腰包。

係統一目十行看完信,撅嘴生悶氣。

皇後一看他這模樣就是在等台階,朝雍正使了眼色。

“想好讓誰去看那幾座山了嗎?宮中年輕太傅不多,你能識人,覺著派哪幾個去更好?”他很相信係統的判斷,他不會害自己,不會害大清,更重要不會害林黛玉。

皇帝也無法完全猜透臣子的心思,自重生後朝中更是多了不熟悉的世家,也不知道那些太傅哪些更適合允初和黛玉,乾脆讓係統決定。

也是他運道好,才能在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時候,有係統相助。

雖是錯誤綁定,卻發揮更大的用處,也能讓林黛玉走出那悲慘命運。

雍正是清楚的,係統也是清楚的,否則早就在林黛玉出京時絕食餓死自己的軀體了。

“不過幾座山,隨便叫誰去也好,太傅……”

係統翻翻資料,大清太傅並非專職老師,更多是一種象征性的虛銜,況且黛玉他們所需的不止讀書習字。

“讓六部司務隨行也可,允初有心做大事,我林妹妹定要一心幫扶,他們二人疑惑重重,有人解惑才是重中之重。”

司務多數是科舉進士擔任,日常負責文書收登轉發、催督辦事程限、管理吏員雜役等事務。

對各類雜學頗有研究,哪怕入職時一竅不通,經過兩三年磨礪也成熟手,教導他們更是得心應手。

“那朕便去挑人了。”雍正打算離開。

“急什麼,我給你個方子,你給林妹妹送去。”

片刻,係統黑著臉坐在桌案上,雍正憋著笑寫下數行蠅頭小字。

隨方子寫完,雍正的笑也成了詫異,一遍遍問係統,“真有如此神效?”

一遍兩遍係統還能有個好心情,被問煩了直接捂著耳朵趴在桌案上,背對雍正。

片刻後雍正才一臉欣喜的捧著那張紙離開。

“說渴了吧,來吃梨湯。”皇後溫和的將係統抱起。

係統被清香包裹,梨湯下肚,對雍正的怨氣又消了一分。

雍正不是好人,但皇後是呀。

***

人要送到需要數日,信也要數個時辰。

黛玉醒來時見允初失魂落魄的坐在窗邊,穿好衣服便湊過去,歪歪頭。

“允初,你怎麼啦,不開心嗎?”黛玉可怕允初不開心了,不開心會生病,還會哭鼻子,怎麼哄也哄不好,讓她也想一起哭。

“沒有。”允初戳戳她有些鬆散的小發包,“隻是在想,怎樣才能讓人把一處的東西賣到另一處去。”

黛玉頓時站直身子,見王嬤嬤還在收拾床鋪,小心的挨著他的耳朵道:“你要掙百姓的銀子嗎?我爹說過官員不能與民爭利,你是王爺應當也是官,被皇上知道要打板子關大牢的。”

“不是掙百姓的銀子。”允初拉著她一同坐下,“是要讓百姓自己掙銀子。”

“讓百姓行商?”

“也不是……”允初也想過,又覺得不穩妥,百姓應當務農,若都去行商,百姓無糧可食。

想來想去也沒想明白,允初抱著腦袋歎氣,“算了,一會兒去問薛大人。”

“薛大人能做皇商,定是有本事的,若能學幾分就好了。”黛玉也道,“能讓薛大人做太傅教導我們嗎?”

允初眼前一亮,伸手抱住黛玉,“我怎麼沒想到!黛玉你真真聰明。”

被誇的有些不好意思,黛玉心思活泛,又加了幾句,“咱們是要在京外待許多年的,需要的也是不一樣的學識,若是皇上不答應怎麼辦?”

這倒是沒想過。

允初將她鬆開,“若是皇兄不答應,我們便聘夫子,也聘有一技之長的匠人做夫子,我們學不會就買一些聰明的仆役,讓他們去做事。”

“那現在可以聘會修路的人嗎?”黛玉想到上午被王嬤嬤抱著走的那段路,若是再有人病了,連出村的路都沒有,便要病死了。

“去問問。”

二人都是行動派,立即問了驛站的隨從,宮中的太監宮女自然不懂,侍衛們也不學這個,倒是趙平安在一旁烤火聽到後表示自己幼時修過路。

他不懂修路的章程,隻隱約記得如何修,要用刀斧開辟出道路,用草藥煎煮的藥水鋪撒防止野草再生,再用大石鋪設路麵,最後用沙平整路麵。

允初一聽,粗略算了一下,也無需多少銀錢,怎麼連路也沒修出來。

“王爺有所不知,除了官道往來行人眾多,其他路或許隻為一村一戶,算下來所需銀兩過多,勞力過多,得不償失。”

簡而言之,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性價比不高。

趙平安說著也連連歎氣,“修路多是強征徭役,冬日地麵凍結,藥水無法滲透,春夏秋又值農耕,若是皆去服徭役,那地裡的莊稼也就無人料理采收……”

無糧可交稅,又必須交稅,是要出人命的。

“難怪如此困難。”允初也想不出法子,如今農耕有工具,多數還是靠人力。

“那就沒有辦法了麼?”黛玉不太了解這些,直覺告訴她,是有辦法的,怎麼可能必須隻擇其一呢。

“也有的。”薛帆在一旁道,“去歲臣在巡查時見過某地水澇之後官員以勞代賑,就是在賑災糧送到之前,召集百姓挖渠排水勞動者有糧可食,男女老幼皆如此。不能吃飽,卻讓百姓餓不死,也能搶一些受災不重的糧食。”

最重要能讓百姓無心思考彆的,不會受人蠱惑以致造反身高亂。

這些便不能與他們說了。

“此法可用於青黃不接時百姓耕作之餘。”趙平安瞬間頓悟。

青黃不接是指莊稼還未成熟,糧食已經吃完的時候,這時間也是百姓相對閒暇,又吃不飽的時候。

“若在此時有銀錢糧食,想必修路也不是難事,更甚要挖渠也有的是人。”

原先沒想明白的,此刻也明白了,允初有銀子,隻是不知如何修路,如今有了想法,也就思路清晰。

“如今若是用銀糧召人修路,可行?”

“其他村不曉得,王爺隻用糧食也能讓我們村的人修路。”霜凍不算什麼,沒吃沒喝才是要命的。

“那我寫信回京問問。”允初火急火燎的寫了一封信,他想看看在離開前的短短數日,能修出什麼樣的路來。

黛玉在他寫信時,坐到薛帆身旁,小聲問:“薛大人,你有法子每年掙百萬銀兩麼?”

薛帆差點被茶水嗆到,這麼小的人兒就知道百萬銀兩了?他家中十歲的兒子都沒有這個概念,當真是生在富貴窩裡的主子。

“能。臣去歲奔走各地交易,掙了八十萬兩銀子。”

皇商這個身份也限製了他的發展,他知曉皇上與允初關係親厚,便壓低了聲音道:“若能施展拳腳,臣掙的銀子能翻十番。”

皇商歸根結底還是在皇上眼皮子底下撈錢,能做的買賣都是見得了人的,也不得罪人的,更多是從日常物資入手,小錢湊成大錢終究太慢。

“王妃要知道,富人的錢才是最好掙的。”薛家被晉商排擠,哪怕他守住祖業,也難更進一步,若能跟著允初未嘗不是好事,他年歲小也不會畏手畏腳。

加之先前的言論,是要為百姓做事。

他必須扒著允初,考核後也得趕緊想辦法再出京。

“那我讓允初將你從皇上手中要過來。”黛玉一臉認真,隨後蹬蹬蹬的跑上樓去,生怕慢一步薛帆不答應。

薛帆坐在椅子上,頂著大太監張保似笑非笑的表情,默默擦汗。

完咯。

隻想到小孩子不畏手畏腳,也忘了他還是皇上的馬前卒。

如今隻能祈禱皇上真讓他跟著允初允初做事,不然回京城就沒他好果子吃了。

黛玉將薛帆說的都與允初說了,又添了一句,“我要學掙銀子,不知何時才能學會,薛大人會掙銀子,在我學會前先讓他掙吧。”

允初看她抱出自己的木匣子,一副認真至極的模樣,“我有銀子,可做本金,掙的銀子都給你用,修路鋪橋或是給百姓買糧食都行。”

黛玉覺得自己可聰明了,隻需出銀子就能收獲無數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