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泊頭夜祭(1 / 1)

這一日,是定王和眾人議定上路的日子。烏大夫又來查看張內侍的傷口。

張內侍肩膀傷口外翻,深可見骨。烏大夫仔細查看,重新上了金創藥,裹上繃帶。張內侍疼得齜牙咧嘴。

定王在一旁看著,心中很是不舍。

定王出生的時候,張內侍剛進宮,也才十來歲的年紀,被周皇後挑選來服侍定王。二人朝夕相伴,感情深厚。

當日從宮中出逃時,定王身邊有十來個太監。後來四散而逃,隻有張大伴不離不棄,忠心護主。

想到這些,林旭定王眼裡泛紅,情不自禁道:“大伴,孤若有一天能麵南背北,定保你一生榮華富貴。”

張內侍一驚,連忙跪地,“侍奉殿下是奴婢的福氣。殿下雖然眼下遭難,但總會有潛龍飛天的那一天。奴婢不求榮華富貴,但求能夠在殿下鞍前馬後,為殿下儘綿薄之力。”

定王聽了張內侍的話,發覺自己失言了,幸好烏大夫已走,旁邊無人,趕忙道:“大伴,這話隻能我們主仆知道,不能與旁人說。”張內侍點頭。

這時,陳豹匆匆跑過來稟告:“殿下,剛有弟兄回報,有大批流民朝這邊過來。流民後麵,有大批韃子兵馬南下,距離此地不過半日行程。”

陳虎、陳豹兩兄弟,都是穀可成部下小頭目,武藝高強,老大陳虎憨厚老實,重情義,老二陳豹頭腦靈活,心思縝密。

定王見二人都是可用之才,便讓陳虎選二十個忠義的漢子擔當親衛,聽從黃貴的指揮。

黃貴曾在大同邊軍乾了十餘年,頗有將才,遲早要領軍一方。

又讓陳豹選十餘個精於騎射的漢子充當夜不收,負責探查情報。今天是陳豹第一次出去,就收獲不小。

定王趕緊召集眾人商議。眾人一聽大批韃子兵馬南下,吃驚不小,都不明白為什麼又有流民南下,韃子人馬又為何而來。

定王趁大家在冥思苦想之時,仔細回憶這段曆史。

韃子進關後,對漢人極儘安撫,但有一件事戳中了漢人的肺管子,那就是強令漢人剃頭留辮。

漢人講究“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剃發的消息傳來,京師周邊的百姓群情激憤,紛紛揭竿而起,建立義軍,反對剃發令,人數多則幾千,少則數百。

對這些義軍,多爾袞的辦法簡單粗暴:不剃發者殺、反清鬨事者殺、鬨事者比車輪子高的殺!一時間,京畿大地哀鴻遍野,人頭滾滾,流民一波又一波。搞定京畿後,多爾袞派固山額真覺羅巴哈納、石廷柱兩人率兵南下,奪取山東。

這些事,發生在定王受傷躲避逃亡這段時間,眾人不知道情況。

定王心裡明白怎麼回事,但不好明說,隻能故意誘導:“韃子大隊人馬南下,不會是驅趕難民,而是另有所圖。”

竇誌忠看了看定王,小心道:“會不會為殿下而來?”

毛大刀搖搖頭,“不會的,我們一路很謹慎,韃子怎麼知道我們在這裡?”

張家玉道:“他們會不會是去山東?去打山東河南的大順軍。”

方以智轉頭麵向定王,“不管韃子去哪裡,殿下還是早點離開為好。”

定王等人紛紛點頭。

不等天黑,眾人就吃罷晚飯,而後出發。眾人不敢走官道,而是轉向東南,往泊頭而去。

眾人夜行曉宿,走了兩個晚上,天亮時分,到了運河邊的泊頭。

泊頭是運河上的一個碼頭,承平時官舟、客船往返穿梭,甚是繁華。停泊的船通常有十幾艘,多的時候有幾十艘,白帆點點,炊煙梟梟,蔚為壯觀。而現在已經沒有船隻的蹤跡,很是蕭條。

定王站在岸邊,眺望運河,突然問道:“聽聞孟侍郎是此地人?”

站在身旁的方以智一愣神,而後回答:“正是。”

定王說的孟侍郎,是刑部侍郎孟兆祥。

李自成攻打北京城,孟兆祥負責鎮守正陽門。孟兆祥眼見城破,仰天哭泣,穿戴整齊,麵向北方叩頭而拜,在城門下自殺殉國。夫人呂氏隨死。孟兆祥的兒子孟章明,任吏部主事。仆人跑到家中,告知孟兆祥已經為國儘忠。孟章明捶胸頓足,麵南叩頭:“事情緊急,不能收斂父親遺骸,當相隨於九泉之下。”夫人王氏哭著說:“丈夫死於忠孝,我當為之先死。”章明長歎:“如果這樣,我沒有遺憾了!”隨之題詩一首:“不戀身家不愛錢,行乎患難亦安然,忠臣節婦矢同誌,仍結來生未了緣。”孟家的女仆人左氏見主人全家殉難,也自縊身亡。

當初在闖營時,太子聽說了此事,心中非常感慨,向定王吐槽:滿朝文武,若再多幾個像孟兆祥一般忠烈的,大明何至於崩塌如此之快?

想起太子的話,林旭又是一陣傷感,向身後的陳虎吩咐:“我想晚間去祭奠孟侍郎,讓你兄弟去探探路。”陳虎拱手而去。

張家玉小聲道:“殿下去祭拜孟侍郎,恐竇將軍他們心生嫌隙啊。”

“無妨,隻祭拜不論其他。況且這種事繞也繞不過去。”

吃罷晚飯,趁太陽西垂,陳虎陳豹引路,方以智張家玉陪同,定王來到泊頭鄉間的孟府老宅。

陳豹上去敲門。

不一會,一個年輕人開了門,問道:“你們找何人?”

方以智上前,“我等孟大人的故人,從京師南下,路過此地,特來祭拜。”

年輕人見來人是讀書人模樣,將門打開,引眾人進去。

宅子不大,正房改成的靈堂還保持原樣。?門兩邊掛著挽聯。上聯:盛德瞻醇穆,雄文見炳磷,日沈先棄杖,風急但焚輪。下聯:舊裡碑傳記,虛堂案掩塵,門生羞後死,灑淚誌忠臣。

院子還站著一人,身形清瘦,頭發散亂。

方以智上前拱手,“翰林院檢討方以智,乃孟主事故人。”孟主事是孟兆祥的兒子孟章明。

那人道:“失敬失敬,我是孟侍郎的學生熊文舉。”

熊文舉?方以智突然想起來,他不是投降了大順嗎?怎麼又出現在這裡?

方以智心裡這樣想,嘴上卻道:“今日路過孟侍郎故裡,特來祭拜。”

熊文舉道:“請隨我來。”

眾人穿堂過弄,來到後院。後院原是花園,現在安放了幾個墳塚。

“老師已經沒有後人了,園子空也是空著。安葬在這裡不怕賊人破壞。”

眾人依次上香燒紙跪拜。讓方以智吃驚的是,定王也拜了三拜。

祭拜完畢,又回到前堂坐定。熊文舉喊那個年輕人端茶過來,介紹起來,“這是我的學生劉蘭生。”

方以智道:“文舉兄,今後怎麼打算?”

熊文舉滿麵戚容,“老師為國儘忠,我當為師傅儘孝。”

方以智道:“文舉兄真乃仁孝之人。”

張家玉在一旁插話,“我等欲南下,為中興大明圖謀一二,不知道熊大人可願意同往。”

“我想守孝三年再做打算。隻是我這學生,勤奮好學,才學尚可,已經中舉。隻是生逢亂世,報國無門。方兄如若不棄,帶他同去。”

定王穿越而來,知道曆史上的熊文舉先降大順,後降滿清。這時候為老師守孝,也是虛虛實實,有待價而沽之嫌。但熊文舉有些才名,拉他入夥,能讓跟隨的大順軍兄弟安心些,還是有點用處的。

拿定了主意,定王道:“韃子即將南下,生靈塗炭在即,此地也不能幸免。國難當頭,守孝乃為小節,報國才是大義。希望先生早做圖謀。”

熊文舉看了看定王,疑惑問道:“這位是?”

方以智趕忙引薦:“這是皇三子定王殿下。”

來之前他們有過約定,定王不開口,就不介紹身份。現在見定王說話了,方以智趕緊介紹起來。

熊文舉一聽,急忙與劉蘭生一起,跪地磕頭。

定王扶起二人,“你二人和孟侍郎一樣,都是忠義之人。今國家有難,需要像孟侍郎這樣為國殉難的人,更需要不畏凶險,以死報國的人。其實做到後一點,更是不易。先生願意襄助孤,與孤共赴國難嗎?”

熊文舉感激涕零,“臣萬死不辭。”

定王大喜。

方以智則一臉不悅,心中腹誹熊文舉不忠不義,又責怪定王有點饑不擇食。如果不是定王在獻縣的那番話,他都想拉下臉來斥責熊文舉了。

熊文舉、劉蘭簡單收拾行李,與定王一起回到營地。眾人已經恭候多時,見麵又是一番引薦寒暄,趁著月色匆匆上路。

才行不遠,定王轉頭向方以智問道:“老師,城破之時,像孟侍郎的忠烈之臣還有誰?”

方以智仔細回憶:“臣知道的有工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範景文,戶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倪元璐,左都禦史李邦華,左副都禦史施邦曜,兵部右侍郎王家彥,太常寺卿吳麟征,大理寺卿淩義渠,左中允劉理順。另有監察禦史陳良謨,監察禦史陳純德,太仆寺丞申佳胤,吏部員外郎許直,兵部郎中成德,兵部員外郎金鉉,光祿寺署丞於騰雲,副兵馬使姚成、中書舍人宋天顯,中書舍人滕之所、阮文貴,經曆張應選等皆自儘殉國。”

定王聽罷感慨萬千,“這些忠臣,是我大明的脊梁,也是我輩之楷模,將來若有中興之日,孤要建忠烈祠,供奉祭祀,宣揚忠義。讓更多的人知道他們,崇敬他們,效仿他們。”

又大聲對眾人道:“今日我去祭拜孟侍郎,不為是非,隻為忠義。我們以後要與韃子打仗。殉國捐軀的、戰死沙場的,當不在少數。孤不看過往,從今以後,凡跟隨孤戰死殉國的,除褒獎撫恤外,文臣進忠烈祠,武將進英烈祠,永受世人香火和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