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天梯淩空聳立,似乎直通天際,看不見儘頭之處,此刻宛如天門大啟,仙樂梵唱依稀回蕩而下,仿若天女撒花,半個長安城的人們都見證了這一神奇景象,朝臣們甚至已在心底默默盤算起來。
即使葉法善此舉僅是作法表演,但這般情景卻又真切又奇幻,絕非尋常人力所能及,至少在這一刻,他們的想象力顯得如此匱乏。
許多人已經開始思量,既然此乃祥瑞降臨世間,事後是否可以奏請陛下舉行泰山封禪大典,這對於曆代帝王而言,無疑是夢寐以求的榮耀。
至於這祥瑞真假與否,自古以來的曆代王朝皆有類似之舉,或自行埋藏刻有真命天子石碑,或將預言之語藏於魚腹之內,如此種種,祥瑞真假其實並不重要。
楊續之所以感概萬千,正是因為何樂為把握時機的精準無誤……
李承淵已繼位天帝十載,十年之期乃修煉者的一個重要瓶頸,為消除那玄武秘變的餘波,他低調隱忍多年。如今先帝高祖駕鶴西去已滿周年,一切整治之事業已塵埃落定,是時候啟動李承淵的新修行篇章了。
這十年間,李承淵勤政修道,文治武功,引來萬族朝拜,各境大開,成就斐然,唯欠缺一個契機,以登峰造極。
與此同時,趙德玄在突厥人陣中潛藏已久,同樣等待著那個決定性的時刻。
李承淵審視著眼前的一切,內心洶湧澎湃的修道激情難以抑製。多年的暗布棋局,如草蛇灰線般綿延千裡,籌謀至今,或許正是收割成果之際。
眾人矚目之下,那通往仙宮的靈階頂端,皆期待葉梵天能否真的自仙府帶回金丹仙藥。
然而此刻,天穹之上驟然雷霆轟鳴,震得那靈階碎裂崩塌,化作一片刀光劍影灑落地麵。金葉金花瞬間轉為腥風血雨,伴隨著殘肢斷骸紛紛墜下。
眾人無不瞠目結舌!
此乃仙索顯威乎?何樂山早已識破這隻是葉梵天施放的幻術,但這般情形,豈不正與傳說中的仙家法寶——仙索之術如出一轍?
果然,在一側早就有一隊童子恭候在此,迅速將地上的零碎肢體一一拾入背簍之內。隨後,他們將那些殘肢斷足儘數投入滾燙沸騰的煉丹鼎內,熱氣翻騰,視線內隻聞肉香四溢,卻無法窺見鼎內究竟發生何事。
皇後與眾女眷掩麵不忍直視,旁觀者更是驚叫連連。
然而瞬息之間,煉丹鼎內的霧氣消散,朦朧光影中,葉梵天竟安然端坐於鼎內,身披白袍,完好無損!
貧道曆經重重磨難,上窮碧落下黃泉,終不負使命,取得此金丹!
他手中握著一隻寶盒,揭開一看,果真其中藏有一顆熠熠生輝的金丹!
待葉梵天顯現身影之際,周圍之人皆未能及時反應過來,這早已超越生死輪回的範疇,即便四肢俱斷,他依舊安然無恙!不僅如斯,其白袍之上仍有斷裂痕跡,肌膚之上更可見新愈合的刀痕。
這一幕實過於震撼,逼真至使人不得不為之驚歎!
李承淵回首望向背後的薩璃,後者麵色嚴峻,目光四處搜尋,終於鎖定了何樂山的身影。
薩璃眼中充滿憤怒,何樂山自然明白其因由所在。昔日薩璃曾在李承淵麵前展示過七聖斬靈刀的幻術,那是祆教祭典中的常態表演,如同人間俗世的新年晚會。然而今日葉梵天施展之法,比起七聖斬靈刀更為神奇數倍,就好比把鄉村音樂會被置換成了盛大的春節聯歡晚會。
而唯一見識過薩璃施展七聖法之人便是何樂山,葉梵天並未親睹其術,因此薩璃自然而然地認定是何樂山將她的秘術泄露給葉梵天,這才導致葉梵天今日有機會對她公然示威……
葉法善雖已獻上仙丹,然而文武百官皆畏怯不敢上前接取,連李世民這位天子亦不便親自收取。
何樂為依舊與薩離對峙,直到楊續悄然推了他一把,低聲提醒:“此刻正是你嶄露頭角之時,你等待的不正是這一刻嗎?”
聞得楊續此語,何樂為明白時機已至,當下毅然出列,在眾人瞠目結舌之下,接過那盛滿靈丹的寶函,並屈一膝呈獻於李世民禦前,朗聲道:
“微臣,朝散郎何樂為,有奏上稟!”
“昔日大禹治理天下,曆經十六代王者,其中少康再造盛世。商湯立國,傳承二十八位君主,尤以成湯、仲丁、外丙三宗最為強盛。周武王開疆擴土,傳位三十六代,成就成康之治與昭宣之功,其餘曆代無可比擬……
……即便《詩經》《尚書》記載詳儘,仍難免時有遺漏,然夏商周三代綿延一千七百年有餘,曆七十餘君主,那些赫赫有名的偉業,唯有我皇得以彰顯於後世!
……吾皇憑借神妙之武略平定亂世,一統天下,威震四海,法令通行,禮儀繁盛,田製嚴謹,教化有序,相較於先王之政,仍有未及之處……
……吾皇身先士卒,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天下共譽之以武,而此非先王所崇尚之態;四方蠻夷自古以來未曾有過這般政通人和,如今莫不俯首聽命,天下共讚之以盛,此乃先王所未能企及之功業……
……吾皇掃清隋室之亂,追跡湯、武之偉績;天下太平之美,媲美成、康之治,聖人之道猶如錘煉無極,功業輝煌壯烈,誠哉盛矣!”
何樂為這一篇意氣昂揚的讚文,聲情並茂,震撼人心,如同仙音繚繞,令眾人再次矚目李世民時,隻見那龍袍之上瑞光熠熠,令人無法直視。
武將們聽得如癡如醉,大唐朝的將領並非個個目不識丁,其中不少文武兼修,更有甚者出身文官。而文臣們則被何樂為的一番宏論深深地震撼到了靈魂深處。
這篇文章華麗至極,氣勢恢宏,按照何樂為的說法,此乃極為典範的讚頌之辭,在文臣們眼中,已是極力逢迎、頌揚天子之能事,然而極致的頌讚便是藝術,此篇不僅堪稱典範,更是經典之作!
諸如房玄齡等眾多老練的朝臣不禁思量:若是何樂為現場即興之作,那才情之舉遠超七步成詩之妙,其文學才華與應變能力無人能敵;若此篇乃是何樂為預先準備好的,則更為顯示其深思熟慮,此舉因應時勢,意味著早在邀請李世民和皇後娘娘駕臨典禮之前,何樂為已然萬事俱備,一切皆在其運籌帷幄之中。
無論是即興創作或是蓄謀已久,何樂為此次表現均足以贏得文武百官的敬仰!
長孫無忌等人望著何樂為,又將目光轉向同樣震驚不已的李孝恭。此刻他們心中隻有一個念頭:能育出如此兒郎,夫複何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