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鬨完就跑
近現代國家想要融資隻有三條辦法,一條是通過發行主權貨幣,弄出適量的通貨膨脹,憑空變出資金;第二條是擴大稅收;第三條就是國債。
發行貨幣,大明的鈔法早就給玩爛了,現在已經進入銀本位,白銀的來源還是從海貿中獲得,發行主權貨幣斂財想都彆想。
至於擴大稅收,在前世曆史上大明也試行過,結果是造成民變四起。
大明的稅收體係實在太過於低效,經過萬曆皇帝這麼多年的懶政,已經重疾難返,即使此刻開始擴大稅收,能收到國庫的錢,不知道有沒有二分之一,百姓痛苦感卻無比強烈。
最後就隻有國債這一條路。
大明的鹽引、茶引利潤也有可見的增長天花板,根本承擔不起多大的融資,而基於利潤幾乎無限的對外貿易所發行的船引自然成為國債最好錨點。
這三條建議都是王文龍反複思考之後得出來的辦法。
大明的框架已經十分脆弱,根本經不起大刀闊斧的改革,必須要獲得足夠的海外利益之後,才能夠對內動刀,東林黨人內鬥的辦法,隻會把原來的框架弄得更慘。
這次王文龍被逼迫主導上書,想來想去便正好用這次機會將自己為大明想道的道路全部說出。
王文龍知道這些道路肯定不能符合所有人的想法,但是至少能夠獲得一些商紳階級的支持。
如此一來,東林黨也隻能捏著鼻子吞下,他自己也能夠交差。
而最後,這次浩浩蕩蕩的常州會講結局似乎也和他所預料的差不多。
東林黨捏著鼻子認了王文龍的文告,還讓常州諸生在上麵簽字,但是送出書信之後,東林黨便仿佛沒有主導過這件事一般,再也不提起王文龍的上疏,甚至悄悄壓下王文龍這三條建議,使之不要大規模傳播。
可是常州文會的陣仗弄得太大,當天到場的就有三百多人,王文龍的主張還是很快被南直隸仕商討論起來。
大家普遍覺得王文龍的主張聽起來雖然沒有東林黨所提的要求那麼爽,而且一些文人還不斷說王文龍的不是,但一些商人卻認為這是聽起來更可行的方法。
而真正最為高興的乃是常州知府歐陽東鳳,他原本以為東林黨要上一封言辭激烈的上疏,雖然同意幫忙,卻是心驚膽戰。
直到他拿到簽滿常州諸生名字的王文龍文章,歐陽東鳳看了一陣,目瞪口呆之後便是大喜過望。
這篇文章遞上去肯定不會讓太監不高興,甚至就算皇帝看到也不會有多反對。這一下他作為常州知府要擔的壓力就小了許多。
在常州做官難啊,歐陽東鳳甚至心想如果常州的讀書人都是王文龍這樣就好了。
……
常州會講的第二天,王文龍和葉成學一起回蘇州。
高攀龍和顧憲成前來相送,薛敷教等人還和王文龍討論了他主張的背後理論。
東林大佬中比較客觀的薛敷教最後雖然不完全認同王文龍的想法,但也不得不承認王文龍的說法有些道理。
至於安希範等人,也不知是生氣不想來,還是想對王文龍動手所以被高攀龍等人勸在了家裡,反正從頭到尾沒有出現。
上了船,王文龍對葉成學笑道:“汝習似乎對我頗有不滿?”
葉成學抬頭看他一眼:“建陽這次又誆我甚苦。”
上一次葉成學參與寫《天演論》就讓他被老爹葉向高給罵的不輕,而這一回帶王文龍去常州,葉成學是好意,但這次他肯定回去又得挨老爹的罵。
葉成學此時已經當官,雖然他那個尚寶司丞去乾不去乾都沒事,但行事謹慎許多,卻沒想到自己隻是從中做個中介都會招來黴運。
聽著葉成學的話王文龍哈哈大笑。
“汝習難道要我做逆心之言哉?”
葉成學也是看過《國富論》底稿的,早在王文龍和薛敷教表達自己觀點的時候,其實他就明白了王文龍的意思,思索一番隻能點頭。
他又提醒王文龍說:“建陽這些建議要實行隻怕千難萬難。”
王文龍點頭同意:“但話總要說吧。”
這上書之中的內容會不會被執行,王文龍根本就不抱希望。
這三條辦法說來簡單,但實際上想要完成任何一條都肯定要經過相當長的鬥爭,十年之內恐怕都看不到曙光。
關鍵是萬曆的性格太完蛋了。
萬曆是享受型人格,撈了錢目的是自己花,不像徐光啟是創業型人格,撈錢的目的是掙更多錢,隻有像徐光啟這樣的人才可能為了掙更多錢所以去冒險,萬曆則隻會選最輕鬆的道路。
萬曆那貨連和文官鬥都沒興趣,王文龍根本不奢望他能夠,有雄心壯誌開拓這樣龐大的事業。
但是總要有人首倡其義,而想來想去王文龍感覺也沒有比在這次常州會講更好的機會了。
會講之後常州的熱烈議論起碼證明這次之後這些道理能被常州仕商討論起來,餘波能有多遠王文龍也無法掌控。
事實上王文龍比較悲觀,畢竟他知道這一次各地的上疏萬曆將會全部不管,甚至萬曆在年底還再次出手,將得罪稅監太監的地方官整倒一批。
王文龍覺得自己這次引起風波就將截止於此——這時的王文龍覺得這次他的上書能不能被萬曆看見都是個問題,也根本就沒有多想萬曆真看到這篇文章能造成怎樣結果。
……
袁無涯在參加完吳山文會之後不久就去了河南,一方麵是去看望李贄,另一方麵則是想去看看甲骨文的挖掘情況,再探聽一下王驥德有沒有寫出什麼新曲譜,這兩者都可以出幾本好書。
離開蘇州之前,王文龍用小半個月時間閉關突擊終於寫完了《國富論》底稿。
袁無涯還在河南逗留,但王文龍早和袁無涯說好了《國富論》出版的事宜,於是便將稿子留在徐樹丕家中,請他在袁無涯回到蘇州時將書稿送給他。
萬曆二十八年六月末,就在歐陽東鳳把王文龍的文章遞上京師的時候,王文龍也帶著席浪仙離開蘇州。
這一年的夏天極其炎熱,說是赤地千裡也不為過。
好在去年推行新作物有所成就,今年入夏之前,福建各地都試種南瓜紅薯,紅薯粉有了銷路之後,一些地方官也捏著鼻子認了薯農將賣紅薯粉所得的錢財用於糧稅的辦法。
雖然紅薯和南瓜的種植麵積遠遠沒有達到前世福建的規模,但是總是有比沒有好。
七月,王文龍頂著酷暑回到福州,一進入籌備中的《旬報》報社,鄧誌謨就領著一個留著小胡須的年輕人走來:“建陽,我給你介紹《旬報》時事版編輯。”
王文龍見到這人就是眼前一亮,驚喜道:“莫非紹和先生有心加入《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