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當鋪·三 顧春與負責人交談許久,……(1 / 1)

陰陽當鋪 mitsuyo 2184 字 2024-05-01

顧春與負責人交談許久,後又取了些物什回來。

他找到我的時候,我正趴在玻璃護窗上看水原酒子的遺物,有一樣東西極其吸引我的注意。

那是一條白玉打磨的手鏈,看起來和之前老人給顧暮的扳指像是一塊白玉製成的。

“小戚戚你在這裡啊,害的我好找!走,回中國。”顧暮喊道。

“什麼這就回去了?你怎麼和老人交代?他不是說生死無論都要見到她麼?”我狐疑問道。

顧暮不由得我多問便要拉我走,忽然間,他看見櫥窗裡的那條白玉手鏈,摸著下巴略略思忖片刻才開口:“那就把這個帶回去交差好了。”

“你開什麼玩笑這可是被保護的文物……”我話音剛落,顧暮已經撬開了櫥窗的門,輕鬆取出手鏈。

我驚得目瞪口呆,差點大聲喊警察,忽然轉念一想警察會不會把我當他的同夥?

“你你你這是偷東西啊!這裡這麼多監控呢你瘋了快放回去!”我語氣激動說道。

顧暮像看白癡的看了我一眼,居然堂而皇之的將手鏈包在手帕裡放進了衣服口袋裡。

我深感不出多久這邊就會有特警將我們抓住,顧暮卻擺擺手和我說了句沒事兒就拉著我繼續往外走。

“不把這個帶走,我不好把她帶回去見她啊。”顧暮低聲喃喃道。

不知為何,顧暮這話一出口,我才發覺不知什麼時候四周突然變得有些冷了。

這冷的,不太像是正常的溫度。

顧暮似是無意地瞥了一眼我身後,他攬過我肩膀迫使我不去環顧四周,解釋道,“都讓你彆擔心了,我和這家文獻館館長可是老朋友,彆說順走他一個東西,就算我順走他整座文獻館他都沒有話說。”

我們二人連夜趕回當鋪時,已是深夜。

我困得不行,但顧暮勒令我把他拿到的那一堆日文資料對照字典看懂,不然就扣我一個月工資。

沒有辦法,我隻好一把淚一把血的看完了那些東西。

裡麵都是一些關於水原酒子的報道,以日本的角度來說她是303特工隊的出色女特工,以巧妙的偽裝為日本搜查到不少秘報。但也有一些□□,大概是1940年的時候,有一篇報道直麵批評了她嫁給了中國人泄露日本作戰計劃的事情。

後來這篇報道被洗白,原因是後來水原酒子離婚回到了日本,並且帶回了一份中國最高作戰計劃機密文件,水原酒子頓時被視作時代的英雄。不過之後的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前夕,水原酒子被發現死在了自己的家中,警方對外公布的結果為自殺。至今沒有人知道她為何要自殺。有人緬懷她時說,她隻是無顏麵對她曾經的丈夫,當時帝國將滅,她無容身之處隻得自殺。

不過這個身份卑微的女特工很快被淹沒在曆史的潮流中,成為一個無人再能記起的存在,就連她遠在中國的曾經的丈夫,都不知道她已經逝世的消息。

我看的牙根癢癢,認為老人之所以要找到水原,一定是為了報當年的國仇。

如此想著時,困意席卷了大腦,我揣著那條項鏈與扳指昏昏沉沉趴在桌上睡去,不曾注意到掛在窗前的風鈴被風吹得叮當直響。

*

國難、私情,放在你的麵前,你會選擇什麼?

水原酒子第一次遇到白棣時,白棣為求救國之法,遠赴日本留學。

那時候水原酒子已經是303的女特工,受命去調查一份軍事機密,那份機密便在白棣手上。

白棣倒也不知曉那個紙袋子裡裝著關乎國家存亡的機密,隻知道自己出國前父親千叮嚀萬囑咐讓他千萬保管好這個紙袋子。

那個櫻花開的正美的季節,白棣第一次見到穿著日本傳統和服的水原酒子。

那個明明和自己一樣大的女子站在講台上,一筆一劃娟秀的字體在黑板上寫出自己名字——水原酒子。

“以後我就是你們的日文老師了,還請多多指教。”

來自中國的留學生一般最大的困難便是語言不通,白棣自然不是例外。

隻學會了一點交際口語的白棣無法順利的在學校裡進行活動,就連去吃飯也是,連一句壽司都能夠支吾半天念不出口。

那天,白棣又尷尬地支吾在了窗口前,身旁傳來幾句流利的日文,白棣扭頭看去。

身邊留著短發的女生有著一張乾淨的娃娃臉,穿著和自己一樣的製服,帶著甜甜的笑容。

“你是白棣吧?我們是同學,你可能沒注意到過我,我在你隔壁班上,我叫吉田一美。”女生笑道。

吉田是白棣的初戀,但未過多久,二人便因戰火紛亂分手。

1937全麵抗戰爆發後,白棣拋棄了教授給的工作,毅然回到了國內參了軍。

吉田憤憤的對他說,你不愛我。

白棣略略思考了一會兒,點點頭。

這便是白棣短暫的初戀尾聲了。

白棣憑借著父親交付的那隻紙袋,不出三月便成為了軍營裡赫赫有名的人物。

在一次交火中,白棣回到了少時念的私塾前。

昔日教書育人之地,今已成火海廢墟,而曾經對白棣諄諄教誨的夫子則成了一具冰冷的屍體。

白棣脫下軍裝外套,遮住了夫子不甘的臉龐,重重磕了三個響頭。

“國之為難,匹夫有責。國仇、私仇,一同為報。“

也是那天,白棣遇上了一個正在逃難的戲子。戲子跑的踉蹌,腿上的傷鮮血直流,臉上的妝容因為汗水而變得有些糊了,戲服也被摔得破破爛爛

她看見了白棣,像看見救星一樣一把衝了過去抓住他的手。

“快跑!日本人殺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