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知音會翼衝 “生活是人更本……(1 / 1)

不信時光不解情 古今禪 4265 字 12個月前

“生活是人更本質的存在。即使你可以在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學習、工作,久而久之你也會習以為常,而你如何生活,才決定了你是否能夠欣賞到這些美。大地上難道缺乏美嗎?不,隻是缺乏美的眼睛。所以,梭羅這樣的寫作,超越了一般寫景抒情文的意義……”聽到靈琳忽然這樣“斬釘截鐵”的說話,白玉不禁“虎軀一震”,好像也經常和文學社的人談論文學,但很少談到這種深度。文學,難道僅僅是生活的裝飾,一種錦上添花的東西?不,真正的文學應該是人學,因此也蘊含最深的哲學,能夠喚醒人、打動人、激勵人真正生活的藝術。

“半部論語治天下。”後麵的內容大體相似,隻是有很多句子需要自己細心去體會。白玉也不由得越聽越入迷,舍不得她講完,生怕她娟秀的手就此把書合上。“我願意深深地紮入生活,吮儘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如此決絕!“時間隻是我垂釣的溪。”如此愜意!“我的日子不是一個星期的某一天,不用任何天上的神祗做標記,也沒有切成一個一個小時,被時鐘的滴答滴答所腐蝕……”真正的自由是對時間的解脫,自然的日子,“觀瀑聽泉不知年”。“你必須活在當下,乘著每一個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你的永恒。傻瓜站在他們的機會之島上尋找另一片陸地。沒有彆的陸地,除了這一生,沒有彆的生命。”活在當下。“每個人都是一座聖廟的建築師。他的身體是他的聖殿,在裡麵,他用完全是自己的方式來崇敬他的神,他即使另外去琢鑿大理石,他還是有自己的聖殿與尊神的。我們都是雕刻家與畫家,用我們的血,肉,骨骼做材料。任何崇高的品質,一開始就使一個人的形態有所改善,任何卑俗或□□立刻使他變成禽獸。”原來,信仰是源自內心,生命就是它的材料,每個意念都是我們在塑造自己。

黃金時代初創時,世無複仇者,

沒有法律而自動信守忠誠和正直,

沒有刑名沒有恐懼,從來也沒有。

恐嚇文字沒鑄在黃銅上高高掛起,

乞援者也不焦慮審判者口頭的話,

一切都平安,世無複仇者。

高山上還沒有鬆樹被砍伐下來,

水波可以流向一個異國的世界,

人類除了自己的海岸不知有其他。

……

春光永不消逝,徐風溫馨吹拂,

撫育那不須播種自然生長的花朵。

這一首詩,簡直像極了莊子的風格。讓他不禁想起了蠻荒時代,人類剛剛誕生在這世上不久,那時候,還不需要那麼多的學習,人類隻是在某方麵上勝過動物,因此也不需要有太多的積累,太多的煩惱……沒有高樓大廈的遮擋,可以真切地看到日升日落,天天都活在大自然的“公園”裡,散步就是旅行,欣賞大自然裡時時刻刻的奇觀,沒有人向你收費,時間,生死的輪回,都不那麼重要,因為一切都隻有當下,人也不過是自然的一部分。神秘的祭祀,動人的歌舞,如酒的詩歌,還有那誘人的氣息……

“我愛看大自然充滿了生物,能受得住無數生靈相互殘殺的犧牲與受苦;組織薄弱的,就像軟漿一樣地給澄清,給榨掉了——蒼鷺一口就吞下了蝌蚪,烏龜和蝦蟆在路上給車輪碾死;有時候,血肉會像雨點一樣落下來!既然這樣容易遭遇不測啊,我們必須明白,不要過於介意。在一個智慧者的印象中,宇宙萬物是普遍無知的。毒藥反而不一定是毒的,受傷反而不一定是致命的。”對宇宙生滅和自然生殺的一種理解,讓我們寬容,讓我們不執著於自己的生命的回報,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美好的旅程。

終於到結束語了,很多書是沒有結束語的,或者不會明說,但這本書確實赫然標上“結束語”三個大字。為什麼呢?原來作者在瓦爾登湖生活了兩年多之後,便離開了。他為什麼走?正如他為什麼來一樣:“我離開森林,就跟我進入森林,有同樣的好理由。我覺得也許還有好幾個生命可過,我不必把更多時間來交給這一種生命了……大地的表麵是柔軟的,人腳留下了蹤跡;同樣的是,心靈的行程也留下了路線。”他勸我們要做自己心靈的哥倫布:“你得做一個哥倫布,尋找你內心的的新大陸和新世界,開辟海峽,並不是為了做生意,而是為了思想的流通。每個人都是自己領域中的主人……”“不論你的生命如何卑賤,你要麵對它,生活它;不要躲避它,更彆用惡言咒罵它。它不像你那樣壞。你最富的時候,倒是最窮。愛找缺點的人就是到天堂裡也找得到缺點。儘管貧困,你要愛你的生活。”我們的生活就是我們人生的最好素材。

“不要焦慮求發展,不要屈服於玩弄你的外界影響,這些全是浪費……多餘的財富隻能夠買多餘的東西,人的靈魂必需的東西,是不需要花錢買的。”這不是對不斷發展、而迷失人的本質的一種反思嗎?人,要了解自己最本質的東西,也即真正珍貴的的事物,而後,他才能正確的行動,去與這個複雜的社會打交道,去活出自己。“我不願生活在這個不安的、神經質的、忙亂的、瑣細的世紀生活中,寧可或立或坐,沉思著,聽任這世紀過去。”現在不是也如同他的那個世紀一樣嗎?熙熙攘攘,人好像是被裹挾著過去,不曾真實地度過自己的一生,領略那生命中的種種美好。

“‘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們身體內的生命像活動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無窮無儘地注入這個世界來,而我們卻忍受著不可思議的愚蠢……’‘朝聞道,夕死可矣’,最終,他訴諸的是一種真理的生活,有了真,也就有了善和美,也就有了愛。這真理,不是某種道理,而是我們生命的全部真實……”靈琳以一種朗誦的語調讀完並闡述了最後一節,頓了頓,神情若有所思地望向窗外,“所以,他是一個不一樣的煙火……他1817年出生,16歲考上哈佛大學,20歲畢業,可以說是學霸了。他卻評價哈佛大學說,‘徒有各類學科,毫無學科積澱。’”

說到這裡,又何須什麼言語呢?在那樣長的一段時間裡,白玉的眼中仿佛隻有靈琳,隻有她和她手邊的這本《瓦爾登湖》,整個宇宙都成為她的背景。這一切,不是他一直想說出來的嗎?沒想到,卻在一百多年前,在現代社會的前兆期,由這位哲人這樣道出。

“世間最純粹、最暖人胸懷的樂事,恐怕莫過於看見一顆偉大的心靈對自己開誠相見吧。”好一會兒,白玉才用歌德的這句話來回敬,不僅敬重梭羅,也敬重如此認真講述的女孩。

靈琳淡淡一笑,眼中泛出另一種星光,絕美,迷人,不可說。“其實,我第一眼看到你就發現了,你也是那不一樣的煙火……”

仿佛有河流在兩個人的眼中經過,星光同樣地閃耀,白玉難以言語。隻聽靈琳淡淡合上書卷,又娓娓道來:“有一段時間,我感到內心有很多空白。好像生活還不錯,但有太多無足輕重的事情讓我感到虛妄,感到厭倦……”她停了停,那睫毛停在陽光裡,仿佛呼吸都靜止了,而一切都跟隨她不知不覺踏入了那個時光隧道。

“於是我不停尋找,尋找人生的意義……我把自己鎖在屋裡,任憑孤獨使思緒充盈……我一個人去旅行,去觀察自然……我翻箱倒櫃,想找到那些讓我止渴的經典……我還看過佛經,雖然有所悟,但太晦澀;聖哲的言語高妙而難以踐行,而且讓我煩惱的是他們都喜歡針對理念進行討論和暢想,雖然觀點沁人心脾,有一度我以為自己明白了,可是遇到事情的當下還是難以做到……我一直翻閱,一直懷疑,懷疑所看到的這一切所謂人類的“智慧”,並且在思考,是否真的有一些人,做到了他們所說的,僅憑人格和行為就成為一個偉人……直到我看到了這本書……”

“其實,作者並不能算一個偉人吧。可是,他那樣誠懇,那樣對心靈說話,所以我一下就被他吸引了,像進入他心靈的世界裡自在遊覽一樣……後麵發現,他並沒有消極遁世,而是以自己的方式在探索生命,在反思人類社會的種種……像上麵說的,有很多話讓人會心,而且他對於哲學的反思:既然是愛智慧,那麼更重要的是運用智慧度過自己的一生,否則,智慧不就成為我們換取名利的另一種手段?當我看懂了這些,這本書就好像每天必喝的水一樣,常常陪伴在我左右,也陪伴在我的旅行和學習之中,雖然有些段落也沒有看下去,有時候是跳著翻,但每次都有新的收獲,像人們說的‘常讀常新’。我才明白,喜歡一本書,就像一杯水,一縷清風一樣,所不同的是,它是直接向心靈的,能夠讓心靈一直處於這種寧靜的狀態,而不是讓我們隨外境變化。”

“後來,我通過這一本書,也慢慢了解聖賢的思想,特彆是越早期的聖賢,他們的思想即是實踐。其實不是聖賢沒有‘知行合一’,而是後人,後人在收集整理聖賢的言行時,難免加入自己的‘私貨’,這就好像一杯清水裡加入了添加劑一樣,好像顏色還是一樣,但飲者自知。特彆是後期的學者,幾無建樹,隻是在‘啃老’,借著幾位聖賢的原創來養活自己,更是脫離了實踐,而以此來博得‘名利’,又鼓吹‘道德’、‘文脈’,實則是貨與帝王,換取稻粱而已。因此聖賢的道才反而被埋沒。當然,‘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總會有一些走出來的,能夠複興聖賢之學,像王陽明之類。而如同蘇軾等等,是生活把他逼到了儘頭,而他內心的天賦因此被激發,才真正留下那些千古不朽的文字和故事。而一些真正偉大的哲人為什麼一再被打壓,乃是因為他們說出了真正的心聲,而這種聲音,會影響統治,或者更廣義的說,會使得人們不再辛苦,不再汲汲於求,這樣大多數社會的根基也就動搖。而之所以過一陣子又被某些統治者傳頌,是因為他們找到了哲人的學說為己所用的點,而這時候哲人的學說也就成了被改造後的學說,被塗抹得不清晰了……”

“我的生活也因此翻新,對一切重新恢複了信心,所以,現在才可以和你一起坐在這裡暢談,才可以一樣的生活,卻感受不一樣的自在……特彆是,我明白了,無論怎樣去評價那些人和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想活好自己的這一生……”

聽著靈琳的講述,白玉的內心感到深深的照見,一下將他的身上同樣的太陽點亮,他感到靈琳講的不僅僅是她一個人的探索,更是一部簡略的文學史、哲學史。因為這一切的文學、哲學,其實就是人在探索自己、認識自己和整個世界。而唯有認識自己,才能談得上認識世界,否則,世界不過是一堆紛繁變化的現象而已。而拿這些換取名利的現象,正好說明了當前教育的現狀,以及學術為什麼越來越複雜,創新卻越來越少的症結所在。“真正的學習是讓自己新生!”一切即是當下,而當下又是整個曆史……他為靈琳的智慧和探索深深地折服,他輕輕向她點了點頭,那眼神裡有無限的敬重、欽佩和欣喜……

“所以,當我內心清澈的時候,我一眼就能找到同頻的人……一遇見你,我就感受到你身上特彆的火焰……”靈琳突然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