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恒的糗與樂趣 與林恒與生俱來的理解……(1 / 1)

漫漫科舉路 月下相約 2652 字 12個月前

與林恒與生俱來的理解能力相比,林恒的練字進度就慢了很多,連虎頭、狗子和石頭都比不上。

虎頭和狗子年齡比他大,手腕力氣足,用起毛筆來更得心應手,石頭和他年齡相仿,但是寫起字來卻流暢不少,這就讓林恒很是鬱悶了。

林恒寫字,一是容易缺胳膊少腿,二是寫得字像銅板那樣大,這可沒少讓同窗笑話,畢竟看起來是“神童”的林恒竟然在這一方麵比較弱,大家也就覺得“人無完人”了。

林恒向來是不服輸的人,前世他是小城市出來的人,無法和大城市的優秀師資力量相比,老師也勸他高考時填寫一個較好的大學穩定一點,但是林恒偏不,他選擇了自己理想的大學,最終也憑借自己的努力進入全國排名前五的院校。在進入大學之後,彆人又覺得他沒錢沒人脈,這樣的人創業成功是天方夜譚,但是林恒同樣用行動證明了自己,與朋友們創辦的公司在業內也做出了一番成績。

在這個世界,林恒不認輸的勁兒沒有變。

他在慢慢尋找自己寫不好字的原因,寫字缺胳膊少腿是因為他習慣了簡筆字的寫法,前世二十幾年的用筆習慣一時改變不過來;寫字大是因為他的運筆方式可能有點問題,手腕沒勁,不容易控製字跡。

既然發現了問題,林恒就打算開始解決。

林恒先自己琢磨,對照學過的文章一遍遍地練習,將常用的文字寫法都掌握了,在練習的過程中,對於出現缺少某個筆畫的字,林恒將這些字整理起來,訂了一本錯字本,反複練習上麵的字,讓兄長們聽寫,這樣一來,寫錯字的概率能大大降低。

另外,林恒還向武夫子請教運筆的方法,武夫子見學生願意正視自己的不足,自然是毫不保留地傳授了一些“秘訣”。比如寫字時身體要挺直,或站或坐,握筆要輕鬆自然,手肘稍微抬高,儘量讓手掌和手腕懸空。開始書寫時,先從毛筆的端頭,在紙麵上畫一條中空的短線,定一個基調。抓筆時要有力,全身都要聯動,尤其是眼睛要朝前看,看到紙麵上的字,抓筆要使筆尖安定,同時手指要放鬆。要有感情地書寫,帶著節奏感寫字,字的前進方向要暢快舒適,把握筆尖的厚薄,這樣能寫出流暢大氣的感覺。

對於力氣不足的問題,武夫子倒是告誡林恒,他年紀尚小,不要盲目追求腕力,有一些年紀大的學子們會采用腕部懸掛重物的方法練習,但是這對於林恒來說是不可取的。他的根骨還比較稚嫩,盲目增重可能會損傷手腕,更是規定了每天的練字時間不能超過兩個時辰。這一番愛子之心,讓林恒很感激。

林恒嚴格按照武夫子說的方法握筆練字,一開始很不習慣,慢慢地就能感受到這種方法的好處,既省力又靈活,漸漸也能控製好字的大小了,另外林恒還用自己攢的零花錢去“墨林軒”書店買了本字帖跟著臨摹,“潤物細無聲”地,林恒的字慢慢發生了變化,不僅更規範了,也能帶出幾分氣質來。

之後的某一天,武才哲突然發現林恒的字變了,比他寫得好,比班上大多數人寫得都好,不由再次在心裡感慨,這人不允許自己有一絲的不如他人,還能堅持到底,恐怖如斯。

林恒專心練著字,轉眼間時間來到了冬天。

在年前的時間,學禮班上新學了《千家詩》和《聲律啟蒙》,對於這兩本書,武夫子不像之前一字一句地教學,讓林恒他們理解每句話背後的意思,而是讓學生們反複朗誦,直到能背誦下來為止。

這種教學方式是因為《千家詩》和《聲律啟蒙》與之前學過的《三字經》、《百家姓》和《千字文》不同,後者更側重於教授學子們萬事萬物的運轉規律,對於每個人都是使用的,但是前者卻是講作詩作對的,更多偏向於要參加科舉的學子。

《千家詩》收錄了一百二十二家的一千二百八十一首詩,體裁為五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絕句和七言律詩,題材多樣,有描寫山水田園的,有贈友送彆的,有思鄉懷人的,也有吊古傷今的……林恒前世耳熟能詳的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和李白的《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儘,孤雲獨去閒。先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等等都被收錄在其中。

要能寫出膾炙人口的詩句,首先要有極高的文字修養。《聲律啟蒙》就是訓練文字修養的“金字典”,書中對聲調、音調、格律等都有嚴格的要求,能幫助林恒等學子們掌握聲韻格律。《千字文》包羅天文、地理、花木、鳥獸、人物、器物等的虛實應對,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十一字對,聲韻協調,朗朗上口。從開頭的“雲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三尺劍,六鈞弓,嶺北對江東。人間清暑殿,天上廣寒宮。兩岸曉煙楊柳綠,一園春雨杏花紅。兩鬢風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煙雨,溪邊晚釣之翁。”到結尾的“冠對帶,帽對衫,議鯁(音geng三聲)對言饞。行舟對禦馬,俗弊對民岩。鼠且碩,兔多毚(音chan二聲),史冊對書緘(音jian一聲)。塞城聞奏角,江浦認歸帆。河水一源形彌彌,泰山萬仞勢岩岩。鄭為武公,賦緇(音zi一聲)衣而美德;周因巷伯,歌貝錦以傷饞”,全篇讀起來,宛如唱歌一般。

在《聲律啟蒙》中,林恒進一步掌握了詩歌平仄、押韻的格律技巧,對語言聲韻美的感知力明顯更高,其中蘊含的豐富的詞彙和典故,更幫助他積累了許多文學知識,為林恒以後作詩寫賦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從《千家詩》中,林恒了解到“古代文人”的情感體驗、人生觀念和社會風貌,對傳統的風俗習慣和人們的生活狀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讓林恒更能貼近如今的生活。在吟誦的過程中,林恒進一步感受到詩歌的音樂之美,領略到詩人們對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同時啟發自己,在何時何地何種情境下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詩以言誌,不外如是。

《千家詩》和《聲律啟蒙》一方麵擴充了林恒的知識麵,另一方麵也激發了林恒對於詩歌的興趣。寫詩,是多麼浪漫的一件事情。

於是,在整個冬天,林恒對著枯萎的花草、結冰的小河,甚至村子裡奔跑的小孩,都能琢磨起來,有時隻有一句,有時能寫出完整的一首,林恒都不嫌棄,美滋滋地記在自己的詩集小本上,妙手偶得的靈感,以後看起來也是樂事一件。

也是在這個時候,林恒對現在的教學係統有了很深刻的認識,傳承千年的學習方法是有其內在嚴密的邏輯在的,從識字到書寫,從聲韻練習到作詩成對,一步一步搭好行文作賦的階梯,指引著泱泱學子們駛向文學殿堂,“學而優則仕”,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今天的林恒,還尚在學習起飛的階段,但是林恒堅信自己可能不是“超世之才”,但一定是有“堅韌不拔之誌”,而有誌者,事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