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中的大明 國最正,惟漢與明。……(1 / 1)

生活隨筆 艾甜司理 2770 字 12個月前

國最正,惟漢與明。大明朝煌煌276年的曆史,總讓人充滿好奇:編纂九十四載近三百萬字的浩瀚《明史》,網絡上無數關於明朝的通俗讀物,科普視頻,給了我們了解明朝的多重渠道。通過對明朝曆史的廣泛了解,我覺得,大明朝的崛起、輝煌、衰敗、光榮、滅亡都伴隨著戰場的烽火狼煙。是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古來白骨無人收,一將功成萬骨枯;是興亡皆苦負重前行的天下蒼生黎民百姓。

崛起—朱元璋艱難創業路

元至正四年,朝廷黑暗腐敗,官員貪汙無能,加之黃河泛濫,瘟疫肆虐,神州大地一片淒涼景況。在元朝廷賑災過程中,數十萬勞工被剝削奴役,百姓怨聲載道。至正十一年,韓山童、劉福通第一個舉起反抗元朝封建統治的大旗,星星之火瞬間呈燎原之勢。數百萬人民參加起義,曾經縱橫亞歐無敵手的蒙古騎兵再不複當年之勇,天下豪傑四起,割據勢力林立。在起義軍部隊中,有一位起義軍首領叫朱元璋,他家境貧寒,父母兄弟都死於災荒,魂悠悠而覓父母無有,誌落魄而泱佯。在絕境中他和老鄉湯和踏上了造反的征途。他自和州起家,逐步占據應天,奉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招募劉基做謀士,擁有徐達、常遇春等不世出之猛將。他在鄱陽湖畔打敗一代梟雄陳友諒,又一路勢如破竹,於平江之戰殲滅張士誠,一統南方。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傻。他高舉“驅除胡虜,恢複中華,立崗振紀,救濟斯民”的口號,開始了北伐。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於南京稱帝,立國大明,建元洪武,一個偉大的朝代就此建立。七月二十日,徐達和常遇春率大軍占領北京,元順帝倉皇北逃,元朝宣告滅亡。從此,被“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在曆經四百多年的戰亂後,重新回到了中原王朝的懷抱。北伐軍繼續向前,在經曆幾次戰爭後,國內局勢基本穩定。朱元璋生於亂世,起於赤貧,在戰火中成長,憑借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輝煌—朱棣開創永樂盛世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建文四年,南京城破,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登基稱帝,改元永樂,一位傳奇的帝王就此開始了他的統治生涯,並將明帝國推向了高峰。他派遣鄭和下西洋,完成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重現了大唐萬國來朝的榮光;編纂《永樂大典》,造就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金字塔;開運河,遷都順天,以京師拱衛國門,奠定了如今北京的初始格局。同時,朱棣也是一位馬上天子,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軍事將領。他五征漠北,封狼居胥,維護邊境穩定。他是一個天生的戰士,沉迷戰場搏殺,陶醉於金戈鐵馬。善用刀劍者,死於刀劍下,永樂二十二年七月,朱棣班師回朝過程中於榆木川病逝,享年六十五歲。生於戰火,死於征途,仿佛是明太宗的宿命。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之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衰敗—朱祁鎮毀六十年基業

正統七年,太監王振把握大權,殘害忠良,禍國殃民。正統十四年,妄想建功立業的王振唆使年輕的皇帝朱祁鎮禦駕親征,兩人帶領滿朝文武精銳,率軍二十萬自京師出發。在軍事白癡的領導下,軍隊行軍困難,士氣低迷。最終在土木堡遇俘,被也先五萬大軍突襲,全軍覆沒。朱祁鎮被俘,無數文官武將戰死,二十萬大軍毀於一旦,財產儘為也先掠奪。數十年之積累,數十年之人才,就此一掃而空。幸好王振在亂軍中被樊忠擊殺。大明朝由此停止了擴張的步伐,走向了衰落。絕境中,無數大臣上書南遷,為一己私利,不顧國家社稷。八月十八日,朝堂之中,兵部尚書於謙力排眾議,“建議南遷之人,該殺!”他成功打動了攝政王朱祁鈺,擔起了保衛京師的重任。接下來,他緊急動員全國各地士兵,運輸糧草前往北京,扶持朱祁鈺登上皇位,穩定人心。數月之後,也先兵臨北京城下,儘管他擁有騎兵的機動優勢,可始終敵不過於謙正確的用兵部署和將士們的眾誌成城。拔劍舞中庭,浩歌振林巒,於謙以書生身份上馬殺敵,拯救國家。激戰數日,也先連連敗退,最後撤兵,北京保衛戰以明軍完勝結束。於謙以無畏的勇氣擊敗了來犯的軍隊,名垂青史,萬古流芳。景泰八年,太上皇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複辟重登皇位,後在奸臣徐有貞、石亨等人的誣陷下,將於謙處死,天下冤之。八年後,明憲宗朱見深為於謙昭雪:“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光榮與滅亡—戰火裡的一息而動全身

明朝數百年間,北方蒙古侵襲,南方倭寇劫掠,時不時的叛亂和農民起義如噩夢般困擾著這個日益傾頹的王朝。時代造就英雄,連綿的戰火造就華夏史上傑出的將才。正德年間,王守仁孤軍奮戰,憑借自己絕頂的聰明和永不動搖的信念,用一個月時間平定寧王籌劃數十年之叛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五百年來,一人而已。嘉靖年間,戚繼光練兵東南,橫掃倭寇,驅除韃靼,維護邊疆幾十年穩定。其戰功顯赫,蓋世威名,四百年後聲振寰宇,萬民皆知,正是他少年心願“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萬曆十三年,豐臣秀吉一統日本,隨即將侵略矛頭直指朝鮮。他率領百戰之師攻打“二百年不知兵”的朝鮮,日軍勢如破竹,朝鮮國王李昖倉皇逃竄,並向宗主國大明求助。以怠政聞名的明神宗朱翊鈞當機立斷,出兵馳援朝鮮,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萬曆朝鮮之役,明朝先後派遣李如鬆、麻貴遠征朝鮮,擊退日本侵略者,鄧子龍、朝鮮名將李舜臣戰死,最後中朝聯軍勝利,日本元氣大傷,奠定東亞三百年和平局麵,如《平倭詔》所言:“我國家仁恩浩蕩,恭順者無困不援;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戮!”崇禎年間,朝廷黑暗腐敗,官員貪汙無能,河南陝西連年災荒,朝廷賑災不力,導致爆發明末農民起義,加之東北努爾哈赤皇太極造反,神州大地戰火綿延。年輕的皇帝對此心急如焚,但明朝數百年之積弊並非一朝一夕可改。崇禎十七年,闖王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明思宗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時年33歲。明王朝正式滅亡,國祚276年。

日月昭昭,故國有明。回望明末改朝換代史,有人順勢而為,行“新朝雅政”,有人不斷抗爭:史可法力竭而死“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鄭成功□□“敢向東南爭半壁,方知海外有孤忠”;顧炎武奮力疾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秦良玉征戰四方“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他們與曆史相悖而行,但曆史最終承認了他們,他們的名字光耀史冊,因那偉大的民族氣節和不屈的靈魂!封建王朝的曆史周期律無法逆轉,每個人都被曆史的洪流所裹挾,都身不由己。細細品讀明朝,我看到戰爭的變幻莫測,是最血腥最殘酷的遊戲,有人在戰爭中成名“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更多的平民百姓在戰爭中水深火熱,易子而食。最後,決定戰爭走向的、推動曆史進程的,還是這些平民百姓。得民心者得天下,曆史從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