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是今天的課堂。
老師:“我看有的同學有點疑問,從原型理論他說這個江南,它實際上是寫的一個愛情詩。
為什麼是愛情呢?
整首詩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南西北一個“戲”寫完了,專注的是“蓮”和“魚……”二者的關係。
我們說民歌是民眾樸實心理的體現,實際上老百姓的心理最為樸實集中體現在幾個字:食,色。
什麼叫‘食’?
基本的生存和溫飽。
什麼是‘色’?
讓自己的DNA基因能夠繼續下去,說簡單點就是子孫後代。
所以這個‘食色性也’表達的是老百姓對和平富足生活的渴望,是對愛情的向往。
這是我們中國民間詩歌非常重要的部分。特彆有幾個有很密切的跟我們的這個‘性’或者跟我們的‘愛情’相關的隱喻,比如說魚。
我們今天對新婚夫妻說百年好合。這裡有一個比較隱晦的詞彙來形容他們新婚之後的生活,叫儘享‘魚水之歡’。
為什麼叫‘魚水’?
魚和水是融合在一起的,一時一刻不能分開。
當然你還可以說因為這個魚多子。
魚籽不是胎生的,是卵生的,一來就是幾萬。那麼這個‘多’就跟這跟我們中國的多子多福的文化聯係在一起。
顯示出了希望比較強盛的繁盛與功能。而‘魚’剛才我們講到的是他跟那個愛情裡多子多福有關。
而‘蓮’與‘憐’同音,也有憐惜之意。
所以在中國的古代史裡邊‘蓮’和‘魚’也有愛情的意思。而不隻是周敦頤《愛蓮說》裡所說‘蓮’指的是君子高潔品質。
實際上,‘蓮’他還有很多的與愛情隱喻的相關的說法。
比如說在《涉江采芙蓉》裡邊: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①
他采到的就是‘蓮’,‘蓮’的另外一種彆稱就叫芙蓉,芙蓉花要送給誰呢,所送的是他遠方的思念之人。
也就是說‘蓮’在中國的文化裡邊有兩種含義,一種是關於愛情的隱喻;另外一種,是關於君子品質、君子人格的說法。
‘蓮’的這兩種文化,哪一種曆史更悠久?”
“愛情”,大家齊聲回答。
……
天幕下,尋常百姓家平常搗亂的孩童也因為這新奇體驗安生了下來,聰慧一點的聽得入迷,格外珍惜這不要銀錢也能聽夫子講話的機會,還拿著樹枝在地上寫寫畫畫。
……
此時的周敦頤:“……”我隻是用蓮那中通外直的根莖比喻我高潔的品質而已,後世的讀書人讀書難道不學全嗎?
不過,這也說明自己的《愛蓮說》流傳到了後世,所以我不屑於沉溺這黑暗官場!
……
老師:“我剛才說到了愛情與‘性’、生存和繁衍有很密切的關係。
這是每一個人都有的。
而後來周敦頤他們所謂的這個‘蓮’的君子人格叫做出淤泥而不染。②
這是儒家文化興起之後才給‘蓮’賦予的這種品質。
所以說這個愛情相關的這個含義,它更具有原典的內涵。
同學們進行文化解讀的時候可以去找一找它的原型,你就可以知道它最開始在我們最樸實的民眾心裡邊的意義。
這是我們講到的一種非常重要的鑒賞方法。”
……
明清,有酸儒用袖子遮住眼睛,嘴裡叫囂著:“光天化日之下,不知廉恥!那些話怎可在學堂直接說,女子本應在家相夫教子,而這天幕中人,婦人在上方授課,下方弟子亦是女子居多,男女同居一室,當真是傷風敗俗!”
旁邊一人附和:“這婦人竟敢諷儒!‘蓮’之雅,豈是一眾婦人能學,如此不尊古不尊儒之語如何能宣之於天下!”
……
另一邊的秦,嬴政聽著老師說要按從古至今的順序講文,從先秦詩歌講到漢樂府詩歌,他能確定,“漢”這個未曾聽說的國家應當在秦之後,但是,為何不講秦?秦之文就這般差,不值一提嗎……
……
上方,老師又從知人論世講到建安七子。
說了西漢東漢蜀漢,但是,對於秦,一個字、一個標點符號都沒有。
……
老師:“文人五言詩在東漢末年的時候就進入了一種相對繁榮的階段,但是整個東漢末年是一種什麼樣的政治狀況?
我們同學都知道東漢末年是三國群雄並立、軍閥割據,就有政治上的那種動蕩之感。
而最開始在東漢文人五言詩裡邊最有成就的就應該是屬於曹氏父子的建安風骨。
我們中國詩歌能夠稱得上風骨的第一當推建安七子。
為什麼?
建安是皇帝的年號,而這時期的詩叫做建安風骨,就是說這個詩歌是有氣勢的,是有氣概的。
三曹父子曹操曹植曹丕三人,他們都具有一個特點就是他們都渴望建功立業。
我們今天一般讀者眼中的曹操是什麼樣的?
戲曲裡邊叫白臉。
什麼叫白臉?
中國戲曲講臉譜,臉譜是什麼顏色就代表著這個人的核心性格。
比如說這個臉譜是白色,代表的是奸臣。曹操在戲曲裡邊,他是白臉的曹操紅臉的關公。
紅臉的關羽那是代表著忠心,黑臉是代表著莽撞,這是臉譜代表的人物的性格。
而曹操在我們一般讀者心中被塑造成了一個奸雄的形象。
這與《三國演義》小說的流行有很大的關係。
在《三國演義》中就認為誰是正統?
劉備是正統。認為劉備是正統,但是這個正統蜀漢政權老是被曹操他們那個魏國打得落花流水的,所以這個就有意的去尊劉貶曹。
我們後來讀者心目中的曹操,是這樣的一個曹操。”
……
東漢末年,魏國,曹操此時:“……”一會貶低我,一會說我們魏國把你們正統蜀漢政權打的落花流水,一時間還不知道還怒還是該笑。
……
但是在文學史上,真正曆史上的曹操跟目前一般讀者心中的曹操那是有不一樣的,因為曆史上的曹操是一個平定了、收拾了東漢末年世間亂局的一個人。
他畢竟開創了西晉政權,為西晉的建立他是建立了很大的功業的。
而且曹操一生南征北戰,平定大業,建立了了無數功勳。
所以說在文學史真正的曹操還是一個比較正麵的人物,而文學史上的曹操還更加的不同,他是慷慨激昂的。
在我們中學階段學到《短歌行》《龜雖壽》《步出夏門行》等等的這種詩裡邊讓我們感受到的是,這一個曹操他內心有雄心壯誌,但是還感受到的是生命短暫,想建功立業,收複亂局,他有一種時不待我的慷慨之音。
所以說這個曹操他們這建安七子,包括三曹父子。他們的建安風骨是有一種很明顯的對人生的有限,生命有限而我們所麵對的這種世界,或者說我們所麵對的政局太紛繁的這種慷慨激昂的感覺。
所以所謂的建安風骨是沉鬱悲壯,有了一種對人生自我生命的自覺,這個非常重要,我們把它叫做文人的自覺時代。
什麼叫自覺?
在我們之前所講的詩多數都是民間的老百姓願望的表達。中國老百姓的願望真的就很簡單,就是有飯吃有衣穿有老婆孩子熱抗頭。
因為階級的局限性,或者可能忙於生存,他不會去感受到:人生,我要建功立業,我的人生這麼短暫,我的生命這麼容易流逝,我千秋大業的雄心壯誌不能夠實現的那種感覺。一般沒有,而我們真正的有了這種對人生感歎的實際上就是人在反思自己,在思考個體生命的有限與宇宙生命無限的那種強烈的對比。”
……
天幕下,有黔首聽著這話,癟癟嘴:“俺也想當大官,可俺沒讀過書,俺隻會種地,不種地就沒飯吃,就沒有糧食來交稅”,說著說著,又看著天幕,悲從中來,“要是有一天,俺們這些泥腿子也能識字,不用交稅,不用種地也能吃飽穿暖就好嘞。”
旁邊的妻撒著種,頭也不抬,“可以咱不會見到那種好時候了,那得是天上的仙人才能過的日子吧。”
……
唐,太宗朝,李世民對著眾臣點頭,“百姓所求也不過是吃飽穿暖,傳宗接代而已。天幕果真一針見血,莫非這些在後世都得到了解決嗎?”
……
元末明初,羅貫中看著自己麵前的《三國演義》眼神飄忽,這不是小說麼,當然有藝術加工,再說蜀漢政權本來就是正統啊,我隻是忽視了曹操的功績而已,對後世影響很深嗎……
……
明,朱元璋對著身旁的朱標也很是感慨,“要不是實在活不下去,誰會冒著殺頭的大罪去造反,標兒,你可要時刻記著咱以前的苦日子,咱老朱家可不能讓百姓活不下去到造咱的反。”
朱標:“謹遵父皇陛下法旨。”
……
清,讀了《三國演義》的人瞳孔地震,“原來那曹賊……不是奸賊?”
……
不管封建統治者們有何種啟發,老師的講解還在繼續。
老師:“這種對比我們把它叫做文人的自覺,是文人的自覺的萌芽。
用行動來改變人生。我覺得這是我們能夠從建安風骨標誌著中國的詩歌進入了一個文人自覺、不滿足於現狀、感受人生有限、生命有限,我們的追求無限的這麼一種做法的一個啟發。”
滴——鈴鈴鈴,下課鈴響起,魏晉詩歌才講了“魏”,沒講完,但是課還是要下的。
老師:“好吧,下課。”
時希三人迅速把書放進包包,衝出教室,因為……午飯時間到~下樓容易堵車~食堂容易排隊~得得~得得~得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