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讀與文學鑒賞課(1) 春望(1……(1 / 1)

“搞快點搞快點,你們這學期明顯懈怠了哈,明明上學期二十分鐘就搞定,這學期怎麼三十分鐘還解決不完,怎麼回事小老弟?”時希收拾東西迅速,看著那倆還沒收拾好的室友,表示……

“因為我現在是老油條~”裳裳笑嘻嘻的,心態穩的很,半點不著急。

“放心,我算過了,不會遲到的,大~不了~我就~上吊~”①小玉一邊塗水乳,一邊回答,“你不要著急嘛,我馬上就好了”。

好不容易等這倆收拾完,終於出門,路過體院的石子路,時希被一顆小石子絆了一下腳,“誒誒,差點摔了”,時希回頭望向那顆石子,沒想太多,繼續向教學樓方向走。

【嘀——能量補充,檢測直播條件——】

【嘀——條件滿足,確認投放時空,確認主鏡頭跟隨者——時希】

距離上課還有五分鐘,時希一行人成功到達了教室。

很顯然,隻有前三排的中間位置了。

時希:“憑什麼後來者居上?”

小玉:“因為後排不許坐人~”作為一個每天在音符混至少三小時的音符人,小玉秒答。②

公元前222年,鹹陽宮,秦始皇嬴政正在批奏折,還不知天下黔首看著突然出現的天幕恐慌不已。

“陛下——天降神跡!”侍從慌忙來報。

“神跡?”不知這所謂神跡對大秦江山可有危害……嬴政垂眸淡淡地想。

李斯腦海裡幾經思緒,已經想好了幾種不同的應對策略。

嬴政看向蒙毅,“走罷,且去看一看。”

……

未央宮,漢武帝劉徹正宴請眾臣,衛青龍城大捷,大漢可算出了一口氣。

天空突現天幕,眾人驚詫,“護駕!保護陛下!”

衛青在天空異變第一時間護在劉徹身旁。

劉徹起初微驚了一下,很快鎮定下來,示意眾人看向天幕。

……

公元628年,宣政殿,唐太宗李世民正在和眾臣議政,內侍來報天空突現天幕。

武將們嚷嚷著出去瞧瞧,文臣們一邊想著可以如何利用天幕一邊也等著上方陛下的決定。

李世民抬手,“眾卿,我們同去看一看。”

……

公元961年,宋太祖趙匡胤手下群臣共視。

……

元……

明……

清……

帝王群臣麵對天幕紛紛行動。

此時,鏡頭已經隨著時希的視線整體掃視了一圈教室,又主要放在了大屏幕上。

有小孩看著時希看到的班上同學,“哇,天上的仙人原來是這樣的,那幾個女仙子真好看!”

小朋友麼,直接地表達出了自己的觀點。

識字的人一頭霧水地看著那些黑色的文字,慢慢觀察。

【滴——開啟文字轉換】所見文字皆變成當朝所用,眾人麵對這突然的變化直呼果然是神跡。

講台上,老師為同學們解釋著本課程的意義,“文本解讀是一種專業的解讀,不僅僅是了解字麵意思傳遞的信息,而要領悟文學之美和作者的巧妙……,接下來,我們來小小地練習一下。”

隨著老師的操作,PPT切換到新的一頁,屏幕上顯示著《春望》一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彆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試分析“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的表達效果。③

一句話,讓部分人低下那高貴的頭顱。

——來自老師的壓迫感。

彆管我會不會,但是當老師提出要請同學回答問題時,總有一部分同學第一反應是低頭。當然,從時希第二排的視角,她看不到後麵的同學有沒有低頭。

時希看向同桌的裳裳,“要我說,結合詩歌背景就是安史之亂以後國都六陷,天子九逃……”

話還沒說完,老師的聲音傳來,“不要結合曆史背景,咱們這是文本解讀課,要單從詩歌文字本身來分析。”

時希:“……”

裳裳:“……”

兩人忍不住笑,還好同學們的討論聲音還是比較大,不至於突兀。

裳裳:“好嘛,那我覺得國破山河在就是表達一種國家破了,但是山河還在啊,城春草木深就是春天草木生長本該是生機勃勃的景象,但是和上一句的國破形成鮮明的對比?以樂景襯哀情?”

時希:“我覺得,如果從哲學上來講,就是國家破了,但是山河和草木這種客觀事物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你人類悲傷你的國家破了,但是我還是該在春天生長就在春天生長。”

到了這裡,兩人已經分析不出來了,聽著同學們還在討論的聲音麵麵相覷。

秦,嬴政聽到那句被兩人反複提到的“國家破了”,眉頭狠狠一皺,雖然有想過大秦也有可能會亡,但是這種亡國之事還是讓他這位開國之君不能接受。

漢,劉徹看著那“國破”二字,“原來天上仙人也有朝代更迭麼,也不知我大漢國祚幾何,可有滅那匈奴。”

唐,李世民也久久不語,“國家興亡,最苦的隻會是百姓。”

安史之亂後的眾朝代都知道那是杜甫的《春望》,讚歎杜工部之筆的同時,也想到那國都六陷,天子九逃的唐玄宗李隆基。

南宋正抗金眾人對著這詩,想到李隆基,又想到上頭那位一心南渡的官家,隻餘萬般惆悵,又覺不知從何而起的憤怒,全部投入到與金人的廝殺中。

明,朱元璋對著下方皇子,“我大明天子,絕不可丟棄國都,死也要守住國門,為這社稷而亡。”

……

老師看著討論的聲音逐漸變小,“哪位同學來說說,如何分析這句詩?”看到勇敢的學委舉手,“好,請你來。”

學委:“單從這兩句詩,我們能夠從國家破滅的衰敗與春天草木旺盛的生機中體會到強烈的反差和對比,同時,山河草木無情生長……”

勇敢的學委先回答問題,並加到了平時分。

老師表示肯定,“這位同學回答的很好,我們來看……”

PPT內容開始顯現,〈詩句語言是典型矛盾語。‘國破’是情感語,‘山河在’是無情語,表現出自然世界與人生世界的兩相脫離,或者說自然對人事的無動於衷。國家已‘破’,山河不但依舊‘存在’,還獨自碧綠,可見山河是多麼無情!〉

時希對著裳裳,“如果這是一節哲學課,那答案就是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

同樣學過哲學的裳裳點頭表示肯定。

秦,“哲學?雖不知是何,但與我道家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就是不知這‘客觀存在’是甚麼意思。”道家大佬頓時跳出來,先於其他學派一步,將仙人所說與自家學說聯係起來。

上邊PPT的內容還在顯現,〈以‘有情’麵對‘無情’,痛感更顯強烈。接下來的‘深’字,一方麵說明草木長得非常茂盛,另一方麵也影射草木因國家破敗、無人照料而長得零亂蕪穢。一字兼具兩義,顯示出詩歌語言特有的矛盾美、含混美。〉

老師也開始講解,“這個山川景物沒有任何的受國破而有所改變的情況。比如說老百姓、政權、國家、詩人都遭遇到了非常強大的衝擊之後,它山河仍在。國家破了,我們叫他亡國奴。但是山河無虞、山河依舊。一個有情的‘國破’,對應的是無情的‘山河’。”

“你們看,這樣的一種有情的國家破碎屬於人生,而無情的山河依舊,這是屬於自然。人在自然麵前哪,是多麼的渺小!”

“或者你可以說自然、世界對人生的那種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那是多麼的無動於衷。這個‘國破山河在’後來又來了一個神來之筆——城春草木深。春天到了,城裡春意盎然,但是這個‘春意盎然’

是誰的春意盎然?

草木的春意盎然。

人到哪兒去了?

人沒有了。

昔日的亭台、樓閣、宮殿都變成了今天雜草叢生的荒蕪之地,國家滅亡而自然依舊,這個世界人都跑了,世間滄桑,依然如此。”

聽著天幕之語的文臣聽著老師抑揚頓挫的話語,感受到詩人的情緒,逐漸代入了詩人眼中的山河,隻覺悲痛。

唐末,“山河無情!山河無情啊——”

李商隱已經站不住,一下撲倒在桌上,慟哭山河無情。

老師的話語還在繼續,“以有情對無情,這種傷痛,這種對比顯得何等的傷神。”

“所以咱們就是從這第一句開始,為什麼他能夠寫的那麼好?為什麼它讓我們的普通的讀者,一千多年之後還感到感慨萬千?

就是它采用的是這樣的一種詩歌語言,它本身所具有的這種矛盾和含混之美。”

天幕下方,聽到一千多年之後這個關鍵詞的眾人傻了。

漢,“所以那並非仙人而是後世之人?”劉徹表示不太能接受有如此神仙手段的人都不是仙人。

唐,李世民眾人也聽到了,長孫無忌表示,“雖然這詩寫的極好”,眾人對視一眼,

“若真是後世之人,隻希望這詩所作時間並非我大唐。”又看向他們尊敬的陛下,用眼神表示:陛下,你說是吧?

李世民:“……”就……有一種很莫名的直覺不知當講不當講。

老師:“所以我們即使不理解這個杜甫是何人,不理解安史之亂代表唐王朝前後的強烈的對比,我們依舊能夠從這個詩歌當中來感受得到我們詩歌本身的那種矛盾與含蓄。這是我們所說到的大家從這個作品本身來感受。”

唐朝眾:“!!!!”那個國家破滅的竟是我大唐!!!

公元628年的李世民:“……”不祥的預感成真了。

唐初,剛登基的李淵:“朕的大唐!!!”

貞觀之治盛世已開的李世民:“朕的盛世!!!朕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