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暹(1 / 1)

“臣董承,叩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董承作為天子的嶽丈,畢竟多了一層外戚的身份,越是怕人說閒話,在人臣之禮上就越是絕不會含糊。他三拜九叩已畢,劉協卻早已不耐。

“董將軍啊,你的北宮,究竟何時才能修繕完畢?張楊將軍負責的南宮可是幾日前就修好了,可朕聽說,北宮那邊的修繕進程,尚不足南宮一半。”

董承等的就是天子這一問,他麵色悲戚:“陛下,北宮修繕之事臣先前是交由犬子負責的,臣前些日子也曾問過他,為何進程如此之慢。可犬子告訴臣,北宮遲遲不敢完工,實是因為犬子心中不忍啊!”

董承的這般回答倒的確引起了天子的興致,他“哦?”了一聲,等著董承繼續說下去。

“陛下可知,南北二宮能夠修繕的如此之快,全因洛陽城中的百姓幫忙。可百姓們為何來幫忙?是因為他們沒有田地,沒有房屋,沒有飯吃,他們餓的快死了!陛下可到北宮去看看,洛陽城內但凡有一把力氣的百姓,幾乎都來修繕宮殿了,就是因為他們想換一口飯吃,哪怕這碗飯隻能吃到宮殿修繕完畢。”

“多做一日的工,便能多吃一天的飯,百姓這樣想,犬子又何嘗不知啊!就在前幾日,南宮修繕完畢後,幾十個城中的流民從南宮跑到北宮,願意繼續幫陛下修繕宮殿,隻為再多活幾日,多討幾口飯吃。”

“陛下,洛陽百姓尚且如此,何況天下?臣,與犬子,實在不忍完工,再讓這些幫陛下修繕宮殿的百姓過上食不果腹的日子啊!”

董承說完這些,竟然聲淚俱下、渾身顫抖,又對著天子磕了三個響頭。

他十幾年前便跟隨董卓從涼州來到中原,親眼見了這亂世的哀鴻遍野,年少時,又何嘗沒有匡扶天下之心呢?

隻是時間久了,便覺得權力,格外誘人罷了。

天子確實心懷天下,但他也的確尚且年幼,他見董承如此,便急得從上座跑了下來扶起董承,“董將軍莫要如此,朕同你一起想辦法,有諸位助我大漢,洛陽一定會好起來的。”

董承借著天子的力站了起來,但麵上的淚痕還未乾透,“陛下,臣也不怕陛下笑話,臣軍中糧食供給將士們尚且有些不夠,更何況是如今還要管著北宮那些百姓們。若還要許多時日來想個萬全之策,臣實在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可......可那些百姓當如何安置......”

天子自己都是剛逃回洛陽的,他手中要是能有餘糧供給百姓,他也不至於今日在這裡跟董承廢話了。

董承一步步引天子朝著他所想的那個方向走去:“光靠著幾位將軍軍中的軍糧供給百姓,便是掏空了家底也不夠這一個洛陽城的饑民。可百姓是人,他們會種地耕田,他們能自給自足。陛下何不下令,分一些田地給他們呢?”

“這......”天子露出了為難的神色,“董將軍或有所不知,這洛陽城內幾乎沒有無主之地,且......能耕種的田地都在士族手中,若這些無家可歸的百姓要種,那朕便得問一問世家大族,可還需要佃戶......”

天子猶豫之際,董承趁機道:“若是有其他辦法,不必與士族商議,亦不需占去他們的田地,也能讓百姓自行耕種謀生,陛下是否願意給洛陽百姓一條生路?”

“自然願意!愛卿可有此法?”

“軍屯。”董承頓了頓,繼續道:“若是能由士卒開墾洛陽荒地,再讓百姓在開墾的荒地之上一同耕種,或以勞換食,或將年輕力壯的百姓編入軍籍,這樣既可解洛陽百姓之困,又可充實軍資。若日後天下承平,陛下亦可將屯田之地化為民田,許他們世代耕種,既得民心,又不必與士族正麵相爭。至於究竟如何施行,皆由陛下決斷。”

天子確實心動了。

他在董承的陪同下前往北宮查探情況,董淩特意將那些南宮逃來的百姓安置在最顯眼的位置,天子一來便看到了他們。

詢問過百姓實際情況後,劉協沉默了。

董承所言,句句屬實。

董承聲淚俱下一番陳訴與北宮百姓的肺腑之言,再加上洛陽此前確實未實行過軍屯之法,為救洛陽之困苦百姓,用此法一試,未必就不能成。

至於施行了之後負責開墾荒地與屯田的軍閥是否會做大,劉協已無暇考慮了,解決洛陽百姓的生存問題才是燃眉之急。

“董將軍,若此事交給你去辦,你與張楊將軍二人合力,將洛陽未開墾之荒地用作軍屯,以供百姓耕種,可行否?”

“這......”這下輪到董承露出為難的神色了,他看了一眼天子,“陛下,張將軍向來不喜臣,恐怕他不會願意和臣一同經營軍屯。況且就在不久之前,張將軍帶人來北宮挑起事端,若非小女與犬子安撫得當,險些就要演變成一場民亂了。”

“竟有此等事?”天子顯然對這件事無所耳聞,他又想起了張楊將南宮大殿命名為楊安殿一事,隨即感歎張楊竟然狂妄至此,欲在皇宮之內挑起民亂,真是不把他這個天子放在眼裡!

劉協在袖中暗暗攥緊了拳頭,他很想懲治張楊,但他又想到在回洛陽的路上,若非張楊半途救駕,還一路跟隨來到洛陽,或許今日他就無法全須全尾地站在這皇宮之內。

劉協深吸一口氣,咬著牙道:“傳旨,安國將軍張楊護駕有功,著其帶領部下軍隊,駐紮洛陽城外,護衛城池,保護朕與百姓的安危。”

董承在劉協身後不著痕跡地笑了笑,“陛下,軍屯之事不如請韓將軍來同臣一道管理,韓將軍如今屯兵與洛陽皇城外,陛下隻要下詔,韓將軍即刻便引兵入城,開墾荒地。”

董承早已和韓暹商議好了,若軍屯之事能做,他便會在天子麵前保奏韓暹入城參與軍屯,讓他一道來分一杯羹。

此等好事韓暹自然不會拒絕,他能答應和董承合作,多半也是因為這個,否則他一個李傕舊部,自是看不起董承這個手下敗將的。

天子應允了董承的請求。

即日,張楊出城屯兵,韓暹帶兵入城,與董承一同操辦軍屯之事。

董承目的達成,自然十分高興,而與他共同操辦軍屯之事的韓暹又在董承出城與他交涉時就答應了,等韓暹順利領兵入城,到時他與董承二人可分站朝堂左右兩班之首。

軍屯之策推行下去後,洛陽北宮的百姓似乎真的看到了希望,前些日子還對權貴不服不忿的陳二郎再同秦三郎聊天時,他自己都傻眼了。

沒想到這次,那小娘子說的竟然成了真的。

有了開墾荒地,耕地種田自給自足的激勵後,北宮的修繕很快便完成了。董承自然也不想讓百姓再白吃他的糧,北宮修繕完後的第二日,所有的百姓就都被遷去開墾了。

隻是開墾之地也分優劣,有些荒地若要能夠得到收成,需花費的時間長些,少則半年,多則一年。有些荒地則不然,隻需個把月就能種糧得果。

誰都想搶那好種的地。

天子並沒有明確給董承與韓暹的軍隊劃分各自的屯田範圍,這就是說,二位將軍須得自行商議各自帶著百姓種哪些地。

董承以獻策之功要求將好開墾的荒地分給自己的軍隊,可韓暹本就看不起董承,要不是因為有董承保舉薦他來此軍屯,他根本不會多看董承一眼。

如今要讓他讓地,韓暹是絕不可能答應的。

韓暹手中的兵又遠多於董承,他對董承說,若是不讓,他不介意用武力解決。

董承才向天子舉薦了韓暹,轉眼間韓暹便翻臉不認人,不僅絲毫不提先前所談的合作之事,甚至要和他刀兵相見。

董承氣得兩腿直發顫,卻隻能吃下這個悶虧。

他如今隻能恨自己竟然輕易相信了韓暹,信他會真心與自己合作。

可董承為了讓天子同意施行軍屯之策,先前已經用軍糧養了百姓許多日子,如今他軍中也正是缺糧的時候,若開墾荒地還需一年半載才能有收成,這無異於逼得董承沒有辦法養活自己的士卒。

隻是,韓暹帶人搶占了易於開墾的荒地後沒多久,董承便看出韓暹根本就沒有讓百姓能有自己的田可種的想法。

他隻想要軍屯,他要在洛陽城內養兵自重。

韓暹對待百姓如同對待牲口,臟活累活皆趕著百姓去乾,若有偷懶的,還派人拿鞭子抽,而韓暹自己麾下的士卒要麼就是負責監管百姓,要麼就是被分派了些簡單的活。

軍屯本是為救洛陽百姓的兩全其美之策,可韓暹因為一己之私想做在大漢朝廷說一不二之人,全然不顧百姓的死活,如今在韓暹處勞作的百姓,無一不痛罵朝廷以救百姓之名行傷百姓之事。

即便董承也為此事和韓暹爭吵過數次,還曾帶著兵馬來到韓暹負責的田地上,但全都被韓暹及其部下趕走,一點麵子都不給董承。

劉協雖然住在宮內,又是個無實權的皇帝,但他也不是全無消息來源,韓暹這事鬨得大了,劉協聽聞後急召董承:“愛卿不是說,軍屯能救洛陽百姓嗎?不是說韓將軍與你交好,能和你共同管理此事嗎?如今如何!為百姓而開之軍屯,如今倒真成了他韓暹自家的田地了,還把天下萬民放在眼裡麼!”

董承知道,劉協鮮少如此生氣,他這次確實是頂著大漢舊臣的壓力默許了軍屯之事,還是他親自下詔將駐守在洛陽城外的韓暹調入洛陽,負責此事,為的便是讓洛陽百姓來年都能自給自足,讓城中少些饑民。

可如今呢?如今韓暹全不顧天子的意願,隻顧自己的軍隊士卒,劉協那些用來安撫舊臣的話,在韓暹的努力下,全都成了屁話,這豈不是狠狠打了天子的臉!

董承也早就忍夠了韓暹。韓暹若是不除,他遲早會被韓暹徹底壓製,到那時,洛陽會變成韓暹的天下。

“陛下,此事皆是微臣之過,微臣識人不明,隻因共同救駕的情分,臣誤把狼子野心之韓暹當成了漢室忠臣,如今臣也是追悔莫及。若再讓韓暹這樣下去,洛陽城的土地遲早會全為他養兵自重所用!臣無能,可臣願向陛下舉薦一人前來洛陽勤王,以除韓暹,保我大漢江山!”

天子問:“何人?”

董承定了定心神,緩緩吐出一個名字:“兗州,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