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何辦法?”
董嫣側身看向董淩:“阿兄,你還記得隨父親護送陛下途經弘農郡時,曾見過的那處軍屯嗎?”
董淩一怔,瞬間明白了她的意思,脫口道:“你是說讓百姓仿效軍屯,暫時歸附軍營,自給自足?”
“正是如此。”董嫣目光微亮,繼續道:“既然天子難以直接從士族手裡奪地,那何不讓軍方出麵,開辟一處臨時的屯田之地?洛陽城外並非全是士族土地,還有許多荒地、廢田無人問津。百姓自行開墾須諸多時日,可若是軍隊來做,便可事半功倍。
“可以讓百姓先進入軍屯,以勞換食,等到開春後,軍方再提供部分種子、農具,讓他們自耕自種。”
董淩對妹妹的這個想法也頗為讚同,如此一來,於軍方的聲名也頗有益處。
可如今,該如何與天子達成一致呢?
如今天子住在趙忠府上,身邊都是各位舊臣將軍的人,可以說是耳目眾多。天子此時若想密詔什麼人,不出幾個時辰,朝中重臣便都知曉了。
莫說董淩了,就是董承沒個緣由要私見天子,也會被懷疑。
再者說,軍屯這件事,雖說不用拿走士族的土地,但對軍方卻是大有裨益,幾位將軍自然不會有什麼意見,隻是這樣一來,軍隊自給自足,脫離了朝廷和士族的掣肘,又極有可能讓幾位護送天子的將軍成為養兵自重的一方勢力。
此事究竟能不能成,天子還需在漢室舊臣和將軍們中權衡,並非易事。
董嫣本想先去找阿姐陳說此事,可思來想去,她作為妹妹去找董姮自然是沒問題的,但董姮若是給天子吹了枕邊風,難保伏皇後和宋貴人等其他嬪妃不會知道。
還是不要將阿姐牽扯進來為好。
董嫣想了想道:“阿兄,我們等一等吧。等張將軍將南宮修繕完畢,北宮這邊若慢了太多,天子定會召見問責。”
若他們沒法私自去找天子,那便讓天子以宮殿修繕之由自己找上門來,到時候再讓董承借機向天子稟陳軍屯之策,群臣也不會生疑。
“還有,今日百姓之亂雖解,但若日日都是這般稀粥,他們明日、後日,難保不會再鬨事。軍屯之事對我軍頗有好處,節省糧米不急於這一時,到時候若有百姓來幫忙耕種,自會有源源不斷的糧食。如今,還是讓父親多顧著些來幫忙的百姓吧。”
不久之後,張楊負責的南宮果然很快就被修繕完畢,而董承負責的北宮還隻是慢吞吞的修到了一半。
董淩和董承互通了消息後,董承亦覺得讓百姓加入軍屯此事妙極,便大手一揮,將原本舍不得拿出來給百姓的糧食都交給了董淩。
北宮這邊的百姓從那日董嫣來過後,便吃得好睡得好,董淩又從來不催促著要他們趕緊完工,大多數百姓還是想多在這裡磨蹭些時日,好多蹭幾天免費的糧米和住處的,因此北宮的百姓乾活自然就慢了起來。
午時,北宮這邊幫工的百姓都躺在棚子下麵午休、曬太陽,董淩允他們每日兩餐時有一個時辰的休息時間,這些百姓便舒舒服服躺在棚子下麵和工友聊起了天。
一個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對身邊的朋友道:“還是北宮這邊日子舒服,聽說昨日南宮已經修完了,你說鄭大哥今日回家能有飯吃嗎?”
躺在他旁邊的陳二郎嘴裡叼著根草,“害,你還有功夫管他?等咱們北宮修完了,咱也要沒飯吃了,能多熬幾天就多熬幾天吧。”
秦三郎想了想,“不過,少將軍那個妹妹來過之後,咱們的夥食是好了許多,少將軍也不催我們趕工了。你說,等宮殿修完了,會不會真給我們分田種啊?”
陳二郎“呸”地一聲,把嘴裡的草吐了出來,“去你的吧!你還信這個!那都是貴人隨口一說唬我們的,真有地種,我媳婦兒能跑了?我兒子能餓死?老子還能為了一口吃的給他們修皇宮?”
秦三郎撇了撇嘴,不再說話,董淩的親兵敲了敲鑼,叫他們起來乾活,陳二郎不情不願的拍了拍身上的土,從棚子裡爬起來。
眾人剛起身準備繼續乾活,卻見好幾十個人從南邊湧了過來,有幾個膽子大的,一上來便扒住了董淩的腿,“董將軍,董將軍收留我們吧!”
董淩不知他們是誰,便隻能先將人扶起來,“諸位莫急,是怎麼回事,你們慢慢說。”
那個膽子大的帶頭道:“董少將軍,我們是幫忙修南宮的,可南宮昨日剛剛修完,張將軍便趕我們走了,我們在洛陽城都沒有家人也沒有住處,若是被趕走了,還哪有的活啊?董將軍,我們力氣大,能乾活,董將軍能否收留我們,讓我們幫忙修北宮,草民叩謝董將軍大恩!”
說著,他便對著董淩一臉磕了好幾個響頭。
董淩哪裡能料到還有這麼一出,他本想下意識拒絕,可轉念一想,若南宮修繕完後,百姓都因無糧可食而擁來北宮,隻為求一頓飽飯,那天子同意軍屯的可能性,是否會更大些?
他把這些人留在北宮,等時機成熟,把這些人往天子眼前一送,天子若真的心疼自己的百姓,除非他能想出更兩全其美的辦法,否則軍屯一事,他不想答應也沒辦法了。
董淩故作猶豫了一會兒,他看著這幾十個百姓道:“北宮這裡也沒並無許多的糧米給你們,且須嚴守規矩,讓乾活邊乾活,讓歇才能歇,你們若是能做到,便去聽規矩吧。”
他朝著親兵的方向一指,那些百姓見董淩願意收留,自然一個個千恩萬謝的去聽規矩了,有一個還嘟嘟囔囔道:“張將軍那邊逼著人乾活都快乾得累死了也不讓停下,董少將軍難道還能嚴過他去?”
等南宮逃難過來的百姓知道了北宮這邊的規矩竟然如此寬鬆,一日還有兩個時辰的休息時間後,一個個大聲哀嚎:為何他們一開始沒有來北宮!
......
南宮修繕完畢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天子的耳朵裡,張楊得意洋洋地請天子檢閱南宮的修繕成果,劉協見到不久前還傷痕累累的洛陽皇宮在兩個多月的時間內便修繕到此等地步,自然是很高興的。
“好啊,好啊,張將軍不愧是我大漢肱骨之臣,朕要封張將軍為安國將軍!”
張楊見天子心情好,笑著對天子說,他為南宮的大殿起了個敞亮的名字:楊安殿。
楊安殿,張楊的楊。
劉協愣了愣,他沒想到張楊竟然沒問過自己就給南宮大殿起了名字,用的竟還是他張楊的名字。
他劉協還是天子嗎?這洛陽皇宮究竟是他大漢的皇宮,還是張楊的皇宮?
可一想到張楊手中的那些兵馬,劉協隻能強忍住心中的不悅,扯出一絲笑來:“張將軍勞苦功高,理當如此。待朕挑選吉日,便入住楊安殿。”
劉協將“楊安殿”這三個字咬的極重,可張楊從頭到尾都是笑眯眯的,他根本不在乎天子的想法。
在張楊心裡,他的對手根本不是這個十五歲的小天子,而是董承,是楊奉,是韓暹。隻要這幾個人倒了,他張楊手握重兵又有天子在側,便是大漢第一人。
“陛下,還有一事想必陛下也知道了,董將軍負責修繕的北宮,臣可是聽說如今連一半都還沒修完,這洛陽皇宮,總不好隻有南宮,而無北宮吧。”
張楊這話,明顯是要讓劉協問責董承了,劉協雖對張楊的跋扈十分不滿,但董承修繕北宮如此之慢,比張楊滿了整整一半,他也是百思不解。
“此事朕會過問,張將軍不必憂心。”
幾日後,劉協便帶著暫住在趙忠府上的眾人全都遷到了南宮中,而此時北宮的修繕還在以十分緩慢的速度進行著。
董淩早就告訴了父親軍屯一事是妹妹提出的,她想要救洛陽城的百姓,而從士族手中搶地又太難,因此想出了這個法子,也隻有這樣,才能讓洛陽城中的流民、百姓有地可種,有飯可吃。
董承知道自己的小女兒從小就聰明,但初時聽聞董嫣竟然提出了這個方法時,還是頗感驚訝的。
他心中隱隱生出幾分複雜的情緒。
董嫣自小被他捧在掌心嗬護,天真嬌縱,哪怕家中遭逢變故,他也儘量讓她不必涉足那些刀光劍影、權謀算計的世界。
可她什麼時候開始那麼在意萬民生計?又什麼時候對皇權、士族、軍閥與百姓之間的這些彎彎繞繞有了這般見識?
董承莫名地想到了那個和女兒同行一路的郭嘉。
女兒對這個人真的隻是單純的朋友間的信任嗎?
想到這裡,董承心中五味雜陳。
不過,自從董淩向董承說了軍屯一事後,董承便放手將北宮修繕的重任全權交給了董淩負責,他再也不管了。
一來董承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和楊奉、韓暹二位將軍達成合作,二來若真的因為修繕速度太慢被問責起來,董承將此事甩手交給了兒子是眾人皆知的,他頂多擔一個管教兒子無方的罪責,對他在朝中的地位影響不大。
這一日,董承終於等來了天子的召見,而前來傳話的內侍越是提醒董承千萬小心,天子正因楊安殿之事不快,董承就越是篤定,這一局,他要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