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元嘉帝心頭對林如海,對林黛玉,對死了的賈敏,還有那個他不知道姓名的三歲小兒的愧疚達到了頂峰。
元嘉帝心頭暗下決心,覺得無論如何自己都不能讓這對父女沒個好下場,否則天下之大,哪裡還有臣子心甘情願為君王鞠躬儘瘁?
這也罷了,元嘉帝給林如海寫的那封信原本也是要保全林如海最後血脈的意思,彌補是肯定要彌補的,現在更值得琢磨的是,林黛玉那個小丫頭說的一席話,是自己原本就會的,還是林如海偷偷教的?
值得懷疑的是,密報提到,在說這段話時,林如海把窗戶打開了,有故意讓秘衛聽得更真切些的嫌疑,林黛玉不好說,但林如海表演痕跡很重。
但可以打消懷疑的是,前一日林如海才看到信,後一日林如海與林黛玉一直忙於賈敏的喪事未曾聚首,父女倆見麵沒多久林如海就打開了窗戶,那個時間明顯不夠現教。
綜合以上兩點,元嘉帝覺得,沒有事先勾兌,林黛玉確實天賦異稟的可能性要大些,但也不能排除他們父女倆有彆的勾兌的辦法的可能,但無論如何,林黛玉這丫頭,委實有意思。
他想了好一會兒,隨即揮毫給林如海連帶遠在江南的秘衛都寫了簡短的回信,隨後道:“戴權。”
一直在元嘉帝身邊伺候的禦前總管戴權一彎腰:“在。”
“去給皇後說一聲。”元嘉帝沉聲道,“公主郡主一塊讀書之事暫緩,為小丫頭們找伴讀的事也暫緩,讓她不必安排了,各宮各王府自己找師傅教著罷。”
戴權領命而去。
旨意是給皇後的,但六宮很快都收到了消息。
然後,從皇後到妃嬪,各自長舒了一口氣——其實吧,大家一直都很擔心元嘉帝把公主郡主聚在一起教育的用心。
因為元嘉帝當年有過一篇“公主要好好準備嫁到蒙古去做大草原上的明珠”的暴論,讓人不能不懷疑他是想把公主郡主們都按他的思路教導了然後嫁到大草原去。
可是哪個母親舍得膝下的女兒去經受塞外風沙?
如今,天可憐見,老東西可算是改想法了,就是不知道是哪路英豪勸的那個死腦筋改變主意,屬實大快人心。
“明日一早,找個人出去給怡親王說一聲。”皇後膝下養著元嘉帝從怡親王膝下薅來的小郡主,當做義女封了和惠公主,小姑娘孝順可愛,很得皇後喜歡,所以皇後對怡親王也算某種程度上的利益共同體,該通氣的時候也得通氣,吩咐身邊的體己宮人,“讓他暫且寬心,以後的事,慢慢再想。”
體己宮人當然隻有說好話的:“娘娘放心吧,陛下和怡王殿下那麼好的兩兄弟,陛下又向來重情,回頭娘娘這邊求一求,怡王殿下那邊也求一求,小公主將來不會撫蒙的。”
“但願如此吧。”皇後歎了一口氣,不願多言。
宮人也不敢多說,站到了皇後身後,給她揉起肩頸來。
那就都是閒話了。
咱們還是說林如海這邊。
皇帝的書信向來是八百裡加急的規格,七天便從京中到了江南。
這會子賈敏的喪事已經辦完了,黛玉給一家子婢仆都多發了三個月工錢以酬近日的辛苦,轉頭入了林如海書房。
此次黛玉預備和林如海討論的話題是,阿爹的意思好像沒想續弦是吧,那您確定一下,家裡以後哪位姨娘管家?
看著一本正經過來彙報公事的黛玉,想了想後宅裡的各位姨娘,縱使林如海和賈敏關係很好,姨娘們其實更多起的是一個傳承香火的作用,但和女兒談自己的小老婆,林如海還是有點尷尬。
忍住彆扭,咬牙提出一個問題:“玉兒啊,如果一定要弄個什麼人管家的話,為什麼不能是你?”
黛玉:???
難得見女兒這樣的神色,林如海都想多逗一逗:“怎麼,不可以嗎?”
黛玉……黛玉深深吸了一口氣。
她的重點讓林如海驚詫:“阿爹同意我留下了?”
林如海在短暫的呆滯之後,終是失笑。
黛玉說過那一篇“天地有正氣”的話之後,自己並未當場表態,仍是“再想想”,黛玉也沒有催逼,到如今,大概是心裡煎熬極了,才來了今日以管家為名的試探。
不過,一切都剛剛好。
林如海招手讓黛玉過來,讓女兒坐在自己膝蓋上,起了逗她的心思,便歎了一口氣。
又歎了一口氣。
再歎……
黛玉都被林如海的操作嚇到了:“阿爹,怎麼了?”
林如海故作深沉地把皇帝的密信遞給了黛玉。
黛玉一下子瞪大了眼睛。
她從小極受林如海寵愛,沒少進林如海的書房,林如海那個三歲的兒子還懵懂,未見賢愚,隻暫時把黛玉做了所有的依靠,處理一些不那麼要緊的公事時,並不會特彆避忌她。
但是,和宮裡有關的一切事物黛玉都看不到一鱗半爪,曾經黛玉好奇過,林如海當時臉都拉下來了,抓著黛玉說了好半天“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的大道理,唬得小丫頭一愣一愣的。
到現在,黛玉滿臉都是“這個是我能看的嗎?”的懷疑。
林如海終於收了逗女兒的心思,安撫地點頭,示意能看,放一萬個心。
黛玉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也不廢話,直接展開了信箋。
然後,表情從疑惑變成恐懼,又變成深思,末了,和林如海的表情一樣一樣的,長長吐了一口氣出來。
——皇帝希望她入宮,但不是現在。
因為皇帝覺得林如海教的女兒很好,希望黛玉多留在林府幾年,也不必再提送她去榮國府的事了,有些朝政上的事,不妨讓黛玉知道。
等黛玉十二三歲,再往宮裡送吧。
信並不長,黛玉很快就看完了,就是有點沒能反應過來,放下信還思索了好一會兒,才小聲問林如海:“阿爹,之前送我去外祖母家,是不是……陛下的提議?”
“也是你外祖母的提議。”林如海柔聲道,“為父揣測,陛下應該事前沒有給榮國府下過旨,隻是你外祖母關心你方才為之,但也保不齊有沒有萬一,當然,如今看來,無論有沒有,都不重要了。”
原本,林如海問黛玉那一番話,是想讓秘衛轉達一下黛玉本身的政治才華,讓黛玉就是進宮了也能多得元嘉帝一點注意,以免一入宮門深似海,小丫頭真的舉目無親,誰曾想皇帝竟改了主意,竟同意讓林如海多帶黛玉幾年。
這讓林如海緊繃的精神一下子放鬆了。
黛玉留在揚州危險,危險在“臣不密則失身”,沒有君王首肯,林如海實在不便把江南的局勢給黛玉講得太明白,黛玉都不知道危險來自哪裡,自然也不好防範。
但,如今君王已經是同意林如海給黛玉說明情況了,以黛玉那無底洞般的天賦,一旦明白了揚州的局勢,知道具體要提防的對象,再由她把林府的中饋掌在手上,彆說黛玉了,就是林如海自己的安全,都比交到哪位姨娘或管家手裡更讓人放心。
實在是蒼天保佑。
林如海自是感慨萬千,但黛玉其實不是很懂,忍不住問道:“爹,不對呀,我這麼一個小女子,陛下是如何知道我的?”
林如海摟著黛玉,低聲把之前皇帝給了他要麼榮國府要麼皇宮的選擇,他猶豫不決之下,故意問黛玉清不清楚江南局勢,特地讓黛玉說給秘衛聽的事說了。
黛玉愕然,看著林如海,腦子裡都是嗡嗡的。
不是,爹!
你……你做這麼大的事情,都不興提前給我個暗號的嗎?
我要是說錯話了算什麼呢?我要是直接說了鹽政不是個好差事是不是咱們現在就得牢裡見了?
林如海看出了女兒的埋怨,安撫地拍拍閨女的小手,又歎息:“玉兒,為父知道你在害怕,在埋怨為父為何沒有讓你提前準備,但是,如果你真的想留在揚州而不是京城,那……今後於你而言,就再沒有提前準備一說了,你也不能再害怕。”
政治場上波詭雲譎,九成的時間都得隨機應變,哪裡有你提前準備的好事。
害怕這種情緒更是要堅決摒棄的,它會乾擾你的判斷,會讓你不知不覺走上錯誤的道路。
黛玉長長出了一口氣,久久難以成言,甚至,林如海覺得女兒在發抖。
林如海難免生出了三分歉意:“也怪我,未把留在揚州和前往京城的利弊一一與你分說清楚便讓你選擇……”
黛玉確實情緒起伏很大,平靜了好一會兒,認真道:“不,阿爹,不是這樣說的。”
她深吸一口氣,道:“一則,爹雖沒有提前一一分說清楚,可我並不是不明白,我也不是在稀裡糊塗之中做的決定,這一點爹可以放心。二則,世間之事千頭萬緒,誰也不能保證做決定的時候人能清楚每個決定背後意味著什麼,可難道就能不做決定了麼?三則……”
林如海覺得三才是重點,不由問:“三則,如何?”
“爹。”黛玉輕歎,“人生煩惱識字始,要麼就從一開始大字不識一個,如今既然識了,看清了世上的許多事情,又如何能裝作沒看見,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呢?”
林如海陡然想起了夢中黛玉的結局。
她……或許從一開始就都明白。
但,那次終究是自己一點選擇的機會都沒有給她,最終讓她……
縱使夢中之事並未發生,林如海心頭還是生出了濃濃的歉意,又想最後和黛玉確定一下她想要的人生:“無論如何,女孩子走這條路,究竟是太難了。”
“再難,終究有一絲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可能。”黛玉其實一直苦於如何向林如海表達她真正想要的人生,到今日,總算有了分說的機會,“但要是不如此……爹,人生莫作婦人身,百年苦樂由他人,這樣的日子,難道就不難,不苦了?”
黛玉說的固然堅定,但林如海卻彷徨了。
他實在無法確定女兒到底知不知道麵對她的是怎麼樣的風刀霜劍和萬劫不複,但林如海心裡又隱隱有個聲音說,不要緊。
因為她自己都說了,普通婦人一生的苦痛簡直難以想象,與其做個身如飄萍的婦人,她倒願意去搏那一線生機。
林如海深吸了一口氣:“九死不悔?”
黛玉沉靜地回答:“九死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