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 淵源(1 / 1)

許我琉璃心 槐雨紛紛 2921 字 2024-05-01

路上來往行人不斷,即使朝廷之事波及眾多,但對於平民老百姓來說,宮廷朝堂都隻是茶言飯後的一紙談笑,總歸有些虛無縹緲,還不如多關心些實際的。隻要還沒國破家亡,流離失所,一切其實都如往常一般,販貨的販貨,開店的開店…因此,雖說宮中有變,城門封鎖,進出不易,但長寧城內士農工商依舊如此,也算熱鬨繁華。

“老板,上回那盒胭脂還有嗎?”女子一身淡紫色衣裙,頭發綰起,妝容清麗,看得出來底子很不錯。

“喲!姑娘你來了,上回胭脂不錯吧,那可是上等貨,我們店呀,隻此一家”胭脂鋪老板聞聲,笑著迎上來。

“是挺不錯的,我家娘子喜歡,這不,催著我又來買”

“你家娘子眼光可真好!得虧姑娘你來的巧,不僅上次那款胭脂有,還上了新貨,姑娘瞧瞧嗎?”

“行吧,你拿來看看”

老板聞言喜上眉梢,迅速從格子裡拿出好幾盒胭脂,擺在容妙麵前讓她挑選,接著介紹起來“這盒顏色好看,叫山寺桃花,淡粉淡粉的,如今春日就適合用這種顏色的胭脂”

容妙拿起那盒山寺桃花,湊近聞了聞“山寺桃花,果真淡淡的桃花味”,放回後,又拿起手邊另外一盒。

“這盒叫天地良緣,顏色隆重些”

容妙看著眼前五六隻胭脂盒子,除了娘子原本喜愛的那隻,倒真不知道該選哪一盒,一時陷入糾結中。

“這盒不錯,適合你家娘子”容妙聞聲向著側邊看去,就見南綰一身淺青裳裙,烏發披後,彆了根素簪。

“不知姑娘如何這樣認為?”

“山寺桃花雖好,但對於你家娘子來說未免太素淡,這天賜良緣雖又隆重,但卻不日常。我覺得倒不如這盒如意千秋,顏色剛好,粉質細膩,你家娘子皮膚生得白,淺塗顯得溫婉,抹重些,襯得人更加美豔華貴”

容妙微詫“你與我家娘子相識?”

“不相識,隻是聽聞過,偶然見過一麵罷了”

“聽姑娘這麼一說,我倒也覺著這盒如意千秋合適我家娘子,多謝姑娘好意相薦”說完便看向老板,“我便要這盒胭脂吧”

等容妙付了銀錢,轉身準備離開,南綰隨著溫和開口“不知姑娘是否有時間?我有件事想問問姑娘”

容妙聞聲停下,想著麵前這人衣著打扮素雅得體,方才又好心推薦胭脂,想來也是心腸熱道之人,況且今日也沒有其他東西需要購置采買的,時間寬裕得很。思即此處,便笑著答“今日空閒,想來沒什麼問題,就是不知姑娘想問些什麼?”

兩人找了間茶棚坐下,叫了壺清茶,“容妙姑娘,聽聞你是多年前來長寧城的,後來進了樂坊,不知是否如此?”

“姑娘是想打聽我?我不過就是個丫頭,有什麼可打聽的,但倘若姑娘當真想知道,其實也沒什麼不好說的,隻是你不妨說說,到底為什麼打聽我?”

南綰說得坦然“我們在調查一件很重要的事,而你,是線索”

“調查?我可沒有殺人放火,或者有其他什麼罪行,姑娘當是找錯人了”

“容妙姑娘,你可認識宋封?”

一聽到這個名字,容妙明顯有些激動,聲音放大“宋封!他怎麼了?”

“姑娘可知,宋封被宮裡撤了職,後來派去白水城做工,不過他逃出來了,現在不知在何處”

“撤職?他從未和我說過此事,隻是一月前他來找我,說有辦法把我贖出樂坊,等到時候,我們就回俞州,回小時候生活的地方。我當時欣喜若狂,覺得不日就要離開那個困了我四五年的坊子,便一日一日等著。如今已經過去一月有餘,但我沒有再見過他”

南綰目光投向容妙,一瞬間,她隻覺得女子臉上沒了光彩,暗淡幾分“你就是宋封的妹妹吧,幼時受江南水災影響,一家人走散,如今你和宋封都在長寧城謀生”

容妙臉上表情淡淡,看起有些神傷麻木“嗯,那時年紀小,和家人走散後我就被拐來了長寧城,又賣到了樂坊。原本老鴇想過兩年就讓我接客,多虧了戚娘子,她是坊裡的頭牌,說得話還有些份量,進來後我一直服侍她,娘子心善,向老鴇要了我”

南綰瞧著容妙臉上的神色,聽得入迷,眉頭也染上憂色,進而詢問道“對了,你是否給宋封繡過一隻荷包?而且用的是青色絲線”

“那是我一個月前和他見麵時給他的,我瞧著快要入夏了,戴在身邊能夠驅趕蚊蟲”

南綰將杯中的茶水飲儘,將杯子置於桌麵時開口道“荷包裡放的是銀花粉”

“不錯,銀花粉有這個功效”

詢問了這些,南綰心下了然“多謝姑娘告知,我想問的就已經問完了”

容妙臉上依舊,似乎更加擔憂急切“既然我把我知道的都告訴你了,你說說,宋封他到底怎麼了?”

“宋封,或許和宮中失火有關,當然,還沒有到最後也不能妄下定論,姑娘放寬心,等有了消息,我立刻告知你。若是宋封來找你,還望姑娘知分寸”

“好,我和他從小一起長大,他是什麼人我最清楚不過,我不覺得他會乾此等罪事,若是你有了他的下落,也請早日告知我。若是你找我,從左起將樂坊第三扇窗子下的蘭花搬到台子上,我就知道了”

“好”兩人互相告了彆,紛紛離開。

房間裡放著張如意圓桌,幾張木凳立著,牆上掛了幅山水畫,濃墨重彩,韻味十足。男子坐在書桌前,獨自磨著硯裡的墨,不多時,拿起手邊放置的筆,書寫起來。身後的窗戶半敞著,一會兒,一隻白鴿落在窗頭,立著不動。

胥離放筆起身,一隻手抓住鴿子,解下綁在腿上的圓筒。打開圓筒,展開信紙,寥寥數字,清晰可辨。這是胥離在幾日前送去涼國的回信,信裡記得便是此次大胥生亂,需要勢力相助。

胥離的母親是賢妃,本命張玉蘭,家在江南,還有個弟弟,叫張辛夷。說起這兩個名字,倒還有莊淵源,當時楊氏,也就是二人的母親,喜歡木蘭花,他們的父親在妻子懷孕時,為了討她歡心,就在院子裡種了兩棵木蘭樹。後來到了開花時節,一棵開白花,一棵開紫花,於是乾脆女兒出生後就叫玉蘭,兒子便叫辛夷。在賢妃進宮後不久,張辛夷就離開了江南,說是大丈夫誌不在書卷,要行萬裡見萬事,才不負人生在世。當時把張老爺給氣得喲,時代書香門第,怎麼出了這號不做學問之人!不過後來也沒有辦法,也隻能隨著他去。過了一年,二老以為那小子玩夠了逛夠了就回來了,結果隻收到封信,信中報了平安,分享了他在各地的所見所聞,最後說是遇到了命定之人,準備在涼國安家,不回來了。這給二老氣得一夜沒合眼,第二日便急匆匆地趕車去了涼國。結果到涼國見了兒子,弄清楚了才知道,人家歡歡喜喜當起了駙馬,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舒坦。如此這般,二老怎可能再讓兒子跟著回江南,一來雖說是個便宜女婿,但不愁吃不愁穿,天天有人伺候,誰願意走;二來一國駙馬事關眾多,又怎麼可能說來就來說走就走,萬一不慎,可是要掉腦袋的!於是二老也就乾脆讓兒子在涼國好好做他的駙馬,二人不熟悉涼國的風土人情,況且張府還有眾多事情需要打理,便沒過幾日就回了江南。隨著日子漸長,張辛夷在涼國朝堂內顯示出驚人的才華和魄力,和敏嘉公主所生之子又極得涼帝寵愛,年紀輕輕,足智多謀,不僅完善了國內鹽鐵商貿之法,還設局平了地方之亂,為人謙順,大方風趣,引得上下稱讚。

此番大胥之事,胥離便想借舅舅張辛夷之勢,加之岷國相助,一定能夠一舉重新掌權,讓胥氏皇族重回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