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1 / 1)

種田帶崽日常 青煙裡 4922 字 3個月前

夜裡的山林也就這段時間熱鬨,金蟬不管是賣還是自己吃都是極有吸引力。自打決定要把金蟬帶到雲州城去賣,林槐和林柱子白日花了點心思多做了幾根火把,計劃今日往山林深處走一點。翻過兩座山後就到了一處山溝,這裡土壤濕而不潤,蟬就喜歡在這種泥土裡麵築巢,而前幾日又下過雨正是蟬破土而出的時候。

“林二哥,快。”白日回去的時候李桂花揪著林柱子的耳朵訓話,更重要的事他娘也跟來了,所以他這會抓起蟬來格外賣力。

火把照亮地麵,就能看到樹下堆積的枯葉再動,沒一會就有蟬從裡麵爬出來,這會的蟬還沒有破殼,行動不快,隻見林柱子兩隻手並用,一個一個的蟬被他抓住丟進布袋。旁邊打火把的林槐見狀也一手拿火把一手抓起蟬來。白日時他和林柱子說好,今晚上抓到金蟬賣的錢對半分。他們都是血親的堂兄弟,平日關係又好,往年也常這樣做。

另一邊,馬元心和李桂花一人打火把一人抓蟬,有時候李桂花雙手夠不著的時候馬元心也會出手一道抓蟬。雲州城金蟬賣二十文一斤,她倆也眼熱,雖說上了年紀,但手腳一點也不慢。

隻有崔晚獨自一人一手拿火把另一隻手還要去抓蟬,不過她沒拿一會火把就將其插在地上,空出雙手開始抓蟬。她動作認真,在聽到耳邊窸窸窣窣爬動的聲音時,連忙拿起網往樹上去網金蟬。金蟬夜裡從土裡出來就會往樹上爬去,等待明日天亮褪去外殼。

這地在山下村子裡不是秘密,崔晚他們沒抓多久,後麵的村民也陸陸續續趕到。有相識的打過招呼就各自抓起蟬來,一點都不分神。

“崔姑娘。”

月上中天,馬元心一直繃著精神抓蟬,這會也堅持不住了。這個地方的蟬多,她和李桂花兩個差不多抓了四斤多,少說也能賣八十多文錢。她和李桂花估摸了一下時間,差不多子時過半的時候,就開始招呼崔晚和林槐,林柱子:“差不多了,該回去了。”

去雲州城的事是瞞著外人的,因此這會到處都是人的情況下,她隻這樣說,大家卻都是明白她的意思。

林槐說:“的確不早了,回去睡了。”

“對,回了,回了。”

崔晚也拿起火把過去彙合:“那這就下山了。”

“行。”

旁邊還有人在抓蟬,雖說都是村裡人大家都認識,但這會正是專心的時候,況且馬元心他們也有事,遂打著火把快速下了山。

聽到動靜李巧雲披上衣服出來,“我睡下的時候給灶裡添了火,這烙的餅還熱著,我這就給打包去。”

“我去,我去。”林槐舀了一葫蘆瓢水洗過手,“你歇著。”

等林槐提著小包袱出來的時候,崔晚她們已經將今晚抓的蟬稱了重。

“崔姑娘抓了六斤半。”馬元心掩飾不住的驚歎,她嘖嘖幾聲才繼續說:“我和你們桂花嬸才抓了四斤多。”

“是啊,崔姑娘厲害。”李桂花盯著崔晚的布袋,眼裡全是豔羨,這可是一錢零二十文啊!

“林二哥,我們抓了十五斤。”林柱子激動不已,今晚上他可是一點懶都沒有偷。

林槐點點頭:“今天我們去的這處好抓。”說話間他已經將小包袱斜綁在胸前,“差不多了,這就出門。”

“哎好。”林柱子恨不得這會插上翅膀立馬飛到雲州城去。

“等等。”李巧雲拿出個荷包給林槐,“路上光吃餅不行,遇到有歇腳的向他們買碗熱湯喝。”

林槐笑笑接過荷包放好:“行,那我就走了。”

“娘,我也走了。”林柱子也將李桂花給他的兩個銅板裝好,背上背簍拿上桌上的竹筒和林槐一道踩著夜色往雲州城趕去。

“他們走了,我這也回去了。”李桂花頗為疲倦的開口。

馬元心點點頭:“行,熬了兩晚上,快回去睡吧。”

“崔姑娘今晚就挨著老婆子睡吧。”

崔晚沒想到馬元心如此直接了當的開口,愣了一下道:“那就恭敬不如從命。”

次日清晨。

在一道道雞叫聲中崔晚睜開眼,她好久沒有睡過床了,以至於睜開眼的時候已經天色大亮,看得出今天是個好天氣。

院子裡有淺淺的動靜,大概是礙於崔晚還在睡,動作很是克製。崔晚知道自己遇到的都是極好的人,這也是來到異世最為幸運的事。穿好衣服開門,林家兩個孫兒不知道去哪玩,不在家。崔小小正坐在李巧雲身邊看她做手工活,馬元心則在廚房裡切菜。

“巧雲姐,林嬸。”

“崔姑娘醒了。”馬元心停下動作,“等會就開飯。”

這話讓崔晚一怔,隨即露出笑:“我來幫忙燒火。”

“不用不用,我這馬上就好。煮麵,昨兒掐的野菜丟下鍋燙燙就能吃。”馬元心雖是如此說,但崔晚還是進去幫忙,隨著鍋裡白煙升起,馬元心搽乾淨手上的水,招呼道:“吃飯啦!”

春日裡,院子裡放著一張桌子,四人各自坐一麵,麵前是熱氣騰騰的麵條。

“怎麼沒看見林嬸兩個孫兒,他們去哪了?”崔晚有些奇怪,吃飯了也沒有看見他們。

馬元心道:“昨兒晚上不是還剩兩個餅嗎?他們就吃那個,麵也不願意吃,說要去村頭和小夥伴玩。”

崔晚點點頭。

麵香撲鼻,崔晚還能顧及形象,崔小小則是埋頭苦吃,最後將碗裡的麵湯都喝乾淨了。不過馬元心和李巧雲都是聰明人,也是窮過來的,隻當沒看見。

不過崔晚還是有點臉熱,是她做娘的不夠好,臉微紅的開口:“這兩天一直看著巧雲姐在做手工,這是在做什麼?”說完崔晚又有些尷尬。

李巧雲倒不覺,說:“草鞋,這不天暖和了,穿布鞋浪費。做草鞋穿壞了也不心疼。”

“草鞋?”崔晚來了精神,想起之前自己腳上的布鞋破了個洞,還是自己剪了塊布補起來的,“巧雲姐可以教我怎麼做嗎?”

李巧雲點頭:“好啊,剛好家裡材料都有,一會就教你怎麼做。”

崔晚一喜:“那就多謝巧雲姐了。”

馬元心家的麥子還需幾日才能收,聽到崔晚要學怎麼做草鞋,馬元心乾脆也拿個凳子過去:“我也做兩雙草鞋,昨天老頭子帶了兩雙走,再做兩雙他下回回來才有穿。”

“前幾天我是做的夫君的鞋,他們男人家的鞋簡單。”李巧雲拿起竹筐裡的一雙布鞋給崔晚看。看起來和現代的涼鞋差不多,崔晚點點頭。

“我們女子的草鞋編起來就麻煩些,崔姑娘抬起腳,我看看多大。”

“行。”崔晚抬起腳。

“和我一樣大。”李巧雲用手比劃了幾下,然後從手邊取了幾根蒲草,“這裡還有蒲草,崔姑娘跟著我的動作來。”

“好。”崔晚注意到李巧雲用的是七根蒲草,也跟著拿了七根蒲草。

做草鞋和編竹席差不多,隻不過一個用的是竹篾另外一個是蒲草,而且草鞋小,隻需跟著自己腳的碼數來做即可。崔晚跟著李巧雲的動作將鞋底編好,就見李巧雲起身從屋裡拿了一個木頭做的腳模子出來,“這是?”

李巧雲道:“這是腳模子,一會編草鞋背就得靠它撐著。”想到崔晚手裡應該沒有這個,又說:“用自己的鞋也行。”

“崔姑娘的腳和巧雲一樣大,我這有。”馬元心將自己的腳模子拿出來,“你們用,我這會還用不上。”

“謝謝林嬸。”崔晚也不客氣,接過腳模子後學著李巧雲的動作,將其放在草鞋底上,然後將周圍多餘的蒲草順著腳模子梳理覆蓋。李巧雲做完這些又拿了一根棕葉開始編,旁邊不時往這邊看一眼的馬元心見崔晚不知如何下手,連忙放下手裡的草鞋指點如何做,“這裡編密實點。”

“這裡換成稻草。”

“嗯。”崔晚大氣不敢出,直到馬元心和李巧雲婆媳倆點頭才算是鬆了口氣,“這就做好了嗎?”

“就這樣。”崔晚做的著實粗糙,李巧雲看著忍不住輕笑,“也能穿,試試。”

馬元心也樂嗬笑說:“試試。”

“嗯。”崔晚脫下布鞋,穿上自己做的草鞋,李巧雲也將她做的草鞋遞過去,崔晚一並穿著試了試,“巧雲姐做的穿著舒服,我的硌腳。”

“你第一次能做成這樣不錯了。”

馬元心也說:“下回你做的時候再編緊一點就行了。”

崔晚在院子裡走了兩圈,草鞋始終不如布鞋,但草鞋不花錢:“我記得河邊有蒲草,我一會回去割點。”

“行,再拿一把稻草去,稻草編鞋麵子。”馬元心道。

自己已經不是一兩件事麻煩馬元心她們,崔晚感激不已:“多謝林嬸。”

“客氣什麼。”那日崔晚送的糖糕,可是用糯米做的又加了白糖,那一包少說十文錢,馬元心不是讓人吃虧的人,再說隻是一點不值錢的稻草。

這會時間不早不晚,崔晚想到剛才自己做的草鞋,乾脆借著這個時候又做了一雙,有馬元心婆媳倆指點,這一次看起來精致了不少。如此就有了兩雙換洗的鞋,崔晚心情不錯,想到如今自己也上手了,這下給小小做她也能穿的舒服,思及此,崔晚說:“時候也不早了,我還要去割蒲草,我就先回去了。”

“這就走?再坐會,差不多老二也該回來了。”馬元心說。

“是啊,再坐會和我們說說話。”李巧雲也附和道。

“不了,該回去了。”崔晚看看天色,再坐會就該吃午飯了,自己不是那種臉皮厚的,“這兩天多謝林嬸和巧雲姐照顧小小,我們娘倆這就先走了。”

一旁蹲著的崔小小連忙跑過去牽住崔晚的手:“嬸嬸,姨我和娘先回去,再見。”這是崔晚教她的,說是一種禮貌用語。

“再見,哈哈,哪裡學的詞。”馬元心無罪笑起來,“行,要回也就不留你們,不過把稻草帶上。”

“好。”崔晚接過稻草,將稻草放在背簍裡。

“一會老二回來,我把錢給你送過去,你在家彆走遠。”馬元心不忘壓低聲音。

崔晚應了一聲,和崔小小一道離開。

“要用腳模子隨時來拿。”李巧雲大聲喊了一句。

就聽崔晚遙遙回應道:“好。”

杏源村有五六十戶人家,算不得上是大村子,但也不小。隨著近幾十年朝堂穩定,雖說前些年邊境有戰事,但也未波及到這裡來,因此村裡也算是越來越好。就如徐家從村後搬到如今的宅院,村裡許多人家也是如此,從山腳或偏僻的地方搬過來。再隨著嫁娶往來,兄弟姊妹父母分戶,就成了如今的杏源村。

“娘,你看。”剛才崔晚說也要給崔小小編兩雙草鞋,她的興奮就停不下來,在前麵不時地撒歡,跑著跑著又蹲下撿起路上的東西讓崔晚看,“娘親,這是麥穗。”

“嗯。”崔晚往周圍看去,田地裡有村民忙碌收割麥子,不遠處還有漢子背著一大捆麥子往家裡走。至於收割過的田地裡有幾個佝僂著背的老人在撿拾著東西,崔晚猜他們撿的應該是掉落的麥子。

“快走,快走,彆在我田裡撿。”

“我家收了還沒有來撿,你們這些人就來了。”

“去彆家撿。”一個婦人提著竹籃大聲喊道,那些老人見到主人家來也不急,一邊撿一邊慢悠悠走,又被那婦人追到麵前罵得狗血淋頭還搶回了老人手裡的麥穗。

“娘?”崔小小手裡捏著麥穗有些無措。

崔晚在農村生活過很多年,知道每到收糧的時候會有些窮苦人家的人會出門撿糧食,想必在古代更為常見:“沒事,我們撿的是路上的。”

說這句話的時候崔晚臉忍不住一陣陣發燙,可能怎麼辦?

崔小小倒是不覺崔晚的心思,她隻知既然娘親說路上的可以撿,她走路的步子一下子慢下來,隻要看到有麥穗就撿起來,哪怕是混在泥裡麵的一粒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