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1 / 1)

莫名其妙的度過了旬假,學生們陸陸續續開始回到書院,繼續讀書。

劉卜溫和汪啟元兩位同學卻突然請了假,說是要去趟府城。

童啟原本沒在意,簡單問了幾句,聽說是家裡有事,就批準了。

誰知過了幾日,河南府境內卻驟然流傳起一則民謠來。

頗為耳熟。

繼本叔站在安保室裡,一字一句的跟童啟轉述著。

“汪家綢緞莊,夢中神仙指,知府清如水,家產全捐之,神仙保佑在,大造化將至,知府喜眉開,民生得添彩……聽說這句子都是從府城內傳過來的,估摸著現如今整個縣城應該都已經知曉了。”

童啟:……

我勒個去,這硬拗的民謠風格,和我平時講課時舉例的那種類型好像啊?

原句是“小白菜呀,地裡黃呀,兩三歲呀,沒了娘啊……”

哪個人才改成了這種四五句啊?

還有,汪家綢緞莊?那不是汪啟元家裡嗎?

發生什麼事了?

他一個激靈清醒過來,趕緊讓繼本叔繼續下山細細打探,這才知道自己的兩個學生竟然偷偷背著他,乾了一件大事。

原來,自縣衙書簿聯合權貴妄想吞並汪家綢緞莊,甚至抓了汪家家主,希望以此逼他們就範,誰料汪啟元卻和劉卜溫連夜將所有資產、布匹、產業鏈全部捐獻給了河南府的知府大人,木奎盛。

用的還是家父夢中夢到了神仙,言說知府大人將來必有大造化,乃舉世清官,值得追隨,於是便想要沾沾福報,積累陰德這樣的離奇理由。

誰料知府大人還真信了!

大喜不已,不僅接下了汪家的資產,還特意書信一封以作嘉獎,囑咐伊川縣令章明浩要好好對待汪家。

此事被“民眾”聽說後,編作歌謠,大肆傳播,瞬間嚇壞了章縣令本人。

他後知後覺得知了汪家家主早已被自己的書簿關進了牢中,用的還是“莫須有”之類的理由,頓時怒不可遏,當場就將書簿隔了職、下了獄。不僅無條件釋放了汪家家主,還倒賠了他五十兩銀子,作為壓驚。

這一役,汪家大獲全勝,第一次書寫了商人將官員拉下馬的曆史。

而作為事件中心的華夏書院的弟子們,也由此聲名大勝,甚至連帶著童啟個人麵板點數裡的聲望影響板塊,都直接上漲到了4個點,不可謂不厲害!

童啟幾乎瞠目結舌聽完的整個消息,頓時有種懷疑人生的感覺。

這群小子……

這路子,不就是他之前給學生們講過的馮亭獻上黨,借力打力的故事嗎?

合著他們這是直接套用了啊?

關鍵用就用了,為什麼要借著神仙的名義?還搞的迷信這一套,傳出去,我們學院還像是讀聖賢書的樣子嗎?這是徹底朝著玄學的方向一路疾馳了啊,拽也拽不回來!

如此大的動靜,瞞也瞞不住。

汪啟元和劉卜溫顯然也沒料到會如此轟動。

回來見到童啟後,那是一個可憐巴巴,低著頭,等待著訓斥的模樣,可沒想到山長卻並沒有罵他們,反而溫和的問道。

“你們這的確是狠狠出了一口氣,知曉知府貪財迷信的弱點,並根據此點,借力打力,以勢壓人,很好。但結果卻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不算太精妙。況且,你們家世代從商,做布匹生意,現如今將家產一股腦捐給了知府,那以後又打算以何為生呢?”

汪啟元驚訝的抬起頭,見到童啟擔憂的看著他,忍不住心中一暖。

“山長不埋怨我借書院的名頭,處理個人私事嗎?”

“那有什麼可介意的,能用自然用,隻要是用在正道上,書院本身就應該是你們的底氣啊。”童啟隨意說道。

君不見,現代多少名牌畢業的大學生,靠著一個學校的名字找工作的,哪怕是喂豬的,頂著北大、清華的名頭,不也照樣比一般喂豬的要厲害?

學生、書院,本就是互相成就,互相借力。

這是無法辯駁的事情。

他說的輕鬆,可在兩位學生聽來,卻無比感動。

如同聽見佛音一般,含淚而視。

從古至今,隻聽說過私塾、夫子借學生的名氣以此揚名的,還從未聽說過學生在未成名之前,能得到書院、山長站出來替其撐腰的!

要知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師權在這個年代,可如同父權一般,不容冒犯半點。

尋常書院若因為學生沾上半點汙名,那分分鐘就是勸退的結果。

而童啟說出的這番話,卻幾乎是在逆著潮流和大眾認知走,令汪啟元和劉卜溫,感受到了罕見的身後有人的安全感。

“我也不知道,家中的未來要如何,但能保住一條命已經是萬幸,不敢再奢求其他,家裡的資產還剩一些,足夠過日子了,山長,我打算快點考取功名,隻有擁有功名,才能護住家裡,不再遭受這樣的委屈。”

汪啟元握住拳,鄭重的講道。

單純的少年,在經過這件事後,眼中多出了一些清醒與實際。

童啟心疼的拍了拍自家學生的肩膀,過了一會兒,才問道。

“這樣,你父親雖然不能再做綢緞生意了,但其他布料不知道感不感興趣?我這裡有一些農作物的種子,打算購入一些學田來支撐書院的日常開銷,需要人幫忙種植,若是我能提供種植方法……”

汪啟元瞬間眼睛一亮。

“是我們身上穿的這種吉貝嗎?”

“吉貝?”

童啟點點頭,這個時候的棉花似乎的確叫這個名字。

他想了好幾日,所有的個人麵板點數裡,最不好升的就是學生後續發展、校園環境、聲望影響這三個方麵。

而學術研究和教學質量,卻可以試著提高一些。

大奉朝一貫喜歡文人,對於學田有很多的優惠政策,童啟正好也想借著這些機會,種一些值錢的東西出來,充作研究成果,既可以多賺點錢,又可以讓學生用來勤工儉學、觀察實驗,於是便盯上了滄瀾山下不少閒散的良田來。

汪啟元萬萬沒想到,還能有如此轉機。

校服剛發下來的時候,汪父其實便試探著打聽過,能不能在北方種植點吉貝,做布匹生意,可得到的卻幾乎清一色都是,此物隻能在南方種植的回答!

若是山長真的能解決種植地的問題,那節省下來的運費和人工,可遠遠比綢緞生意還要暴利的多的多!

他趕緊回家跟父親說了這個好消息。

果然,汪家家主激動的無法自已,簡直懷疑自己的耳朵,連忙坐著牛車,便來到了書院,當場和童啟簽訂了合約。

兩方合作,以一半對一半的出資方式,買下了滄瀾山下50畝的良田。童啟和書院負責提供種植方法、農具及科學觀測,確保棉花的收成,而汪家則負責雇人種植、采摘、賣出。

收益,汪家和書院平分。

一簽完,學術研究的點數瞬間往上上漲了兩個點,變成了4!

童啟心滿意足,徹底發現了解鎖建築的訣竅之處!

正在這個時候,書院外,突然有人來拜訪,自言乃道家之人,名喚清虛子。

道士?

道士來這裡拜訪什麼?

童啟摸不著頭腦,連忙命人請進來。

這個時候的道士可和曆史書上寫的那種坑蒙拐騙、隻知道煉丹的不太一樣,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當的!需得出身清白、正式通過各種專業考試,得到朝廷的授籙與承認才行!因此往往博學多才、通今貫古,四書五經講起來,那是比普通的舉人還要專業。

更何況對方名字後麵還帶著一個“子”,能有這個後綴的,那可都屬於高級知識分子!

童啟忍不住快走了幾步,上前迎接。

清虛子帶著自己的小道童仰頭站在華夏書院的門口,剛靠近,便感覺到了一股浩然之氣,油然而生。

他摸著書院門口的兩個石獅子,大讚道。

“這地方,聚山形之氣,藏五蘊之中,輝煌磅礴,絕非尋常人所能建出,背後之人,定與我門派有關!”

小道童疑惑的看著自家師父對那門口的石獅子拜了又拜,有種說不出的奇怪感覺。

“有嗎?可我怎麼覺得,就是一個普通的書院呢?北部文昌不也建在山上?”

清虛子噎了一秒。

“你小子懂什麼?沒看見這教學樓有多高嗎?文昌哪裡能比擬,還有這大理石,這地麵,這沒有點燃便亮起的蠟燭,還有這……嗯?那水竟然能自動出水?”

活像是頭一次進入遊樂場的小孩子般,清虛子興奮的這裡摸摸,那裡蹭蹭,簡直恨不得倒地而拜。

嚇得旁邊帶路的繼本叔連忙避讓。

童啟走出,看到這一身道袍,仙衣飄飄的人,隻覺得眼前一亮。

不是他不想給書院多找個夫子,幫忙分擔一點自己的教學任務。

而是整個伊川學術不豐,考中秀才的就那麼幾個,還全部屬於王舉人門下,招也招不過來!

這憑白送上來一個有才之士,不趁此機會挖過來,還等什麼?

因此,他特意拿出十二分的尊敬來,率先行了一個禮,道。

“您就是清虛子吧,在下華夏書院山長,童啟,久仰大名,不曾遠迎,失禮失禮。”

“不敢,我從縣城裡聽聞了你的傳說,特來拜訪。”

清虛子被童啟的年齡和個頭驚了一瞬,但很快想起對方的背景,又不覺奇怪了。

能讓那樣的人收做徒弟,和一個猴子成為同門的,總不可能太尋常不是?

童啟卻頗感疑惑,問道。

“故事?什麼故事?”

“啊,您不知道嗎?就是現如今整個縣城府城傳說的您師門的故事啊!”一旁的小道童適時的插嘴道。

童啟聽完,隻覺想要暫停待客,先去揍一波學生再說。

不是,你們在外麵,就是這麼宣傳我的?

怪不得聲望值哐哐漲!合著就純造謠是吧?

誰說的我跟孫大聖同師門啊!我隻是給弟弟講故事哄著他睡覺的,怎麼就同門了!

百口莫辯,偏偏他還不能解釋。

因為他胡謅的拜師故事,借用的,還真就是西遊記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