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粗布口袋,本來是被設計成手提袋之用的。
因此,在它開口的附近,牢牢地縫製著兩個提手。
不過,因為準備騎馬的關係,黎芝把兩個提手當成了兩根繩子。
她先把提手捆綁在一起,之後又紮緊了袋口。
這樣的話,裡麵的東西就不會滾出來了。
最後,黎芝還把提手餘下的部分,穿過、纏繞並捆在了自己的手腕上。
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策馬飛馳,口袋應該也不會掉落丟失。
當接觸到那些不熟悉的事情的時候,黎芝一直都是這麼小心謹慎地行事的。
然後,黎芝麵對的事情,就是“準備騎馬的時刻”了。
(嗯……該說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展開嗎?)
(雖然隻是被人帶著騎馬而已,但果然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黎芝不由得在心裡感慨起來。
餘慶口中,所謂的“簡單”……應該隻是對於她本人來說的“簡單”罷了。
非常可惜的是,母親並不能完全理解這種事對黎芝而言的難度。
考慮到這一點,黎芝甚至還覺得有些後怕。
不過,幸好結果還是好的。
母親餘慶,真是一位力氣很大的女人。
雖然,笨拙的黎芝,是無法自行騎上馬背的;但在餘慶這一邊,居然硬是把黎芝“托舉”了上去。
而且,看起來,餘慶的動作也並不算是勉強的。
因此,儘管憑自己的力量無法上馬,但在這樣的情況下,黎芝還是成功坐在了馬背上。
這個結果,讓黎芝有種不真實的幻覺感,甚至讓她感到驚奇。
可惜,雖然上馬這件事令黎芝驚訝地簡單,但坐在飛馳的馬上,卻一點兒也不輕鬆。
(天哪。坐在顛簸的馬車上,已經很讓人難受了;騎在馬上的感覺,居然比那還要難受……)
(可能是因為我沒有坐在馬鞍子上的緣故吧?如果坐在馬鞍子上可能會舒服得多……)
儘管沒有根據,黎芝還是無奈地寬慰著自己。
(路途太長了……)
也許是因為實在太疲憊的緣故,這段行程對黎芝來說真是太漫長了,而且讓她無暇在心裡估算時間。
具體經過了多長時間,黎芝已經搞不清楚了。
反正,對黎芝來說,在這條路上花了多長時間,她已經漠不關心了。
此時的黎芝,腦子裡所剩下的,隻有“希望能儘快抵達目的地”這一個單純的念頭而已。
在經過了心理感知上很遠的距離、很長的時間之後,那名為“大棗”的馬,終於馱著母女倆,來到了一個有著三間大瓦房的院子裡。
餘慶下馬之後,又輕輕鬆鬆地、把黎芝從馬上抱了下來。
雖然,在這時產生這類的念頭很奇怪……但餘慶的動作,確實讓黎芝產生了一種堪稱“感動”的奇妙情緒。
在黎芝的記憶中,養母從來沒有抱過她。
不僅如此,雖然沒有根據,但黎芝強烈地懷疑,她在京城的時候,認識的所有同學,可能都沒有被父母擁抱的經曆吧?
至少,黎芝實在難以想象那些人被父母擁抱的樣子。
雖然餘慶隻是因為需要移動黎芝才把她抱下來的,並不是真的為了擁抱她才抱下黎芝的,但黎芝仍然因此感到有些恍惚。
這一擁抱,不僅僅是黎芝從未有過的“經驗”,而且,甚至是黎芝從未想象過的“可能”。
黎芝呆呆地站在原地。
黎芝現在的思緒有些凝滯。
當然,與剛才在馬背上顛簸的經驗無關,黎芝就是單純地、對被擁抱這件事感到不習慣罷了。
但餘慶顯然不知道黎芝的想法,她隻是用幾句諸如“累壞了?”“沒事吧?”“怎麼傻啦?”“走幾步就好了”之類的話語,將黎芝從呆滯中重新拉回了現實。
清醒過後,黎芝覺得自己剛才的發呆有些難堪。
她隻得努力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假裝沒注意到自己剛才在發呆的情況。
幸好,餘慶多半也沒有發現造成黎芝之前發呆的不自然原因,隻以為不習慣騎馬的黎芝,在馬背上累壞了而已。
走上了十幾步之後,黎芝感到腿上的肌肉不再僵硬,身體也有了力氣,她已經可以自由活動了。
仔細觀察四周,黎芝為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這些瓦房,雖然隻有三間,而且都隻有一層,但占地麵積卻非常大。
那是即使位於京城裡,也相當於中等飯館的大小的瓦房。
如果這些瓦房也是屬於餘慶與栗原家的財產的話,那餘慶似乎說得沒錯。
家裡不是富豪,但也絕不窮苦。
但……這麼大的房子,到底是用來做什麼的呢?黎芝感到有些困惑。
“這裡是哪裡?”黎芝驚訝極了。
既然餘慶之前說要帶黎芝來吃飯,那麼,這裡難道是“廚房”嗎?
住在“草屋”那邊的人,居然要到這麼遠的“廚房”來吃飯啊?
而且,既然有錢蓋如此巨大的瓦房,又為何要蓋那些寒酸的“草屋”呢,有什麼特彆用處或意義嗎?
黎芝真的很難理解。而且,她甚至覺得,就算詢問餘慶,可能也無法得到自己所希望的回答吧。
“這個嘛,這是我家的‘食堂’哦。”餘慶很是驕傲地說道,“住在這附近的話,早午晚都可以來這裡用餐喲。”
(住在這附近?媽媽和我對距離的感知果然不一樣……)
意識到這種分歧,黎芝很是無奈。
(果然,住在這裡的人,如果不會騎馬的話,就等於是“寸步難行”了吧?)
“……這裡是‘食堂’嗎?”在黎芝聽來,餘慶的話很多都無法理解,她問道,“這裡難道不是我們家的‘廚房’嗎?為什麼我們不叫它‘廚房’呢?”
“因為,來吃飯的人,也不隻是我們自己家的人呀。”餘慶笑著說道,“可能,你沒有明白我的意思。我們家並不是單純的牧民,我們是有‘副業’的。”
“還有‘副業’?”黎芝不可思議地反問道,“媽媽,我們家的‘副業’是什麼呢?”
“我們家的‘副業’就是‘民宿’。”餘慶說道,“我們家開著一種特殊的‘旅店’。可以供路過的人就餐、休息或住宿哦。”
“我沒聽懂……到底是‘民宿’還是‘旅店’啊?”黎芝好像聽說過“民宿”這個詞兒,但她從來沒有接觸過實物,也不太清楚具體是什麼意思。
“怎麼了?”餘慶說道,“莫非,你不知道什麼是‘民宿’嗎?‘民宿’就是家庭式的‘旅店’啦,讓你暫住的那些草房子,就是我們家的‘民宿’了。”
經過餘慶的解釋,黎芝才勉強把已知的信息拚湊在了一起。
“現在算是知道了吧……”黎芝無奈地說道,“對此,我確實是一知半解,但我覺得重點不在這裡。我……”
看著眼前的一切,心直口快的黎芝本來想開口說點什麼。
但她突然意識到,自己觀察到的事實並不令人愉快,於是,欲言又止。
這反而引發了餘慶的好奇,她問道:“你想說什麼?怎麼不往下說了?沒關係的,說吧。”
(可以說嗎……這應該說嗎?算了,既然是媽媽讓我說的,那我就說吧。)
“我覺得,有點兒奇怪啊。”於是,黎芝認真地開口說道,“媽媽,我們家的‘民宿’掙錢嗎?在我看來,似乎並沒有客人來住宿啊?”
“現在算是‘淡季’吧。”餘慶有些遺憾地說道,“等到了‘旺季’的時候,就會好的多了。”
(我不太懂……但夏天也是旅遊的“淡季”嗎?而且,草房子到了冬天豈不是會很冷……)
“那什麼時候是‘旺季’呢?”黎芝依然感到懵懂困惑。
“人來的多的時候,就是‘旺季’了哦。”餘慶說道。
(好吧,所以根本就沒有什麼“旺季”或是“淡季”吧?完全是看生意紅火不紅火而已……)
黎芝勉強理解了餘慶的意思。
(總覺得,媽媽有些自欺欺人呢……)
“那到了‘旺季’的時候,會怎麼樣呢?”黎芝繼續問道,“旅客們,為什麼要住在那些‘草房子’裡呢?有什麼優勢嗎?”
“因為我們有時會搬家,‘草房子’很快就可以蓋起來,‘瓦房’就不能帶走了。”餘慶說道,“而且,蓋草房子的地方,距離大道也比較近,位置適合住宿嘛。”
(所以,原來不是因為“草房子”有什麼賣點,而是蓋起來方便嗎?)
(總覺得媽媽說的“民宿”計劃,聽起來就不能掙錢啊。真的沒問題嗎?)
(不過,反正聽起來成本也不高,甚至可以說是零成本,所以爸爸媽媽就根本不在意掙不掙錢了是嗎?)
“這樣啊……”黎芝笨拙地回答了一句,然後不知道如何接話了。
(這樣聊天也不是辦法,還是儘快換個輕鬆點的、令人愉快的話題吧。)
黎芝停頓了片刻,想了想,又再問道:“那麼,‘食堂’裡一般都做什麼食物呢?隻告訴我今天的菜色也可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