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
看著劉徹臉上出現了一種頓悟的神色。
霍去病心裡湧起一種不詳的預感。
不是陛下。
您又知道什麼了?
霍去病猶疑的開口問:“陛下,您在想什麼呢?”
“沒什麼。”劉徹隨口說道:“朕隻是突然明白了一些事情。”
聽劉徹這麼說,霍去病也沒放下心來?_[]?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他繼續追問:“陛下,您明白什麼事了?”
“看來當皇帝也不能太明事理。”劉徹用開玩笑的語氣說道。
霍去病:?
陛下,你在說什麼呢?
許是霍去病臉上的震驚太過明顯。
劉徹哈哈一笑:“去病,你那是什麼表情?朕不過說笑罷了。”
霍去病:......
陛下,這一點也不好笑。
劉徹毫不在意的擺擺手:“放心吧,朕再怎麼樣也不至於昏聵到那個地步,除非朕失心瘋了。”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一開始李定國還在抗清的時候,鄭成功也是他抗清戰線有力的盟友。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可惜胳膊擰不過大腿,清朝統一是大勢所趨,在短暫的勝利之後等待他們的是節節敗退。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然後就像剛才說的,索性直接轉移戰場去台灣了。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但是這個時候台灣已經成為了荷蘭的殖民地。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這個等到後來我們學世界史的時候會說到,有很多西方國家熱衷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殖民地?
嬴政暗自琢磨著這個詞。
前麵有個唯物主義沒弄明白,現在又來個殖民地。
殖民地又是什麼東西?
【秦始皇】嬴政:帝師,殖民地是什麼?
【帝師一號】言羽陽:殖民地,簡單來說就是移民。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就好比假設現在秦朝跟漢朝是同處一塊地界的王朝。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但是兩個王朝的實力並不對等,其中漢朝的國力要比秦朝強一些。
嬴政:?
【秦始皇】嬴政:帝師,這個例子舉得是否有失偏頗?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就是舉個例子而已嘛,那秦朝的國力比漢朝略勝一籌,行吧?
劉邦:?
劉恒:?
劉徹:?
【漢武帝】劉徹:朕不同意!
【漢武帝】劉徹:帝師,你話都說完了,怎麼還帶改口的?
言羽陽:......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好好好,假設唐朝跟宋朝是同處一片地域的王朝,宋朝國力遠不及唐朝,行了吧?
嬴政和劉徹倒是沒在發表反對意見了。
趙匡胤就
有點不得勁了。
怎麼呢?
他們宋是什麼任人拿捏的軟柿子嗎?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兩個王朝本來相安無事,但是有一天唐朝掌權者覺得自己領土內的資源不足以供養自己的王朝,然後宋朝的資源卻非常豐富,且兵力遠遠不及自己強大。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於是唐朝就決定去掠奪宋朝的資源。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但是他們隻是想要宋朝的資源,一點也不想接管宋朝的子民。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前麵說過,宋朝兵力羸弱,所以唐朝很輕易的就獲勝了。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唐朝在獲勝後,派駐了自己的將領和子民進入了宋朝。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從此,宋朝的各個方麵都由唐朝支配。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軍事、經濟、政治等各方麵都徹底喪失了自主權,而且宋朝的子民從這一刻開始就低唐朝子民一等。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甚至唐朝人雖然接管了宋朝,但他們並不會在意宋朝人的死活,他們在意的隻有宋朝能為唐朝帶來多少利息。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直到宋朝被榨乾、徹底失去價值以後、唐朝會繼續往外去尋找新的殖民地。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殖民地跟附屬國或許有一些類似,但在古時候附屬國隻要安安分分年年上繳歲供,基本上大家也能做到相安無事。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但一旦淪為殖民地,基本上就等於是永無寧日了。
那邊還有個小日本沒搞定,這邊又來個荷蘭?
這荷蘭又是什麼東西,還跑他們華夏殖上民來了?
【漢武帝】劉徹:這麼歹毒?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當然了,一般殖民地都是軍事亦或者是經濟特彆發達的國家才能做到的事。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有些國家自己內部都自顧不暇了,又何談出去殖民呢?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而且挑選殖民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擁有肥沃的土地和豐富的物產資源。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像那種很偏僻的窮鄉僻壤其實沒什麼殖民的必要,因為拿下來沒有意義。還浪費民力。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不過前麵也說了,雖然台灣被荷蘭占領了,但是他們遇到了鄭成功,鄭成功又把台灣給拿回來了。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後,鄭成功也對台灣的經濟恢複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秦始皇】嬴政:明之後就是清,那清之後呢?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清之後就進入民國了。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進入民國以後,又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發展了。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即將進入我國
五千年曆史以來最屈辱、卻又是最有血性、最人才輩出的一段曆史。
嬴政:?
劉徹:?
最屈辱?
還能有多屈辱?
宋和明末還不夠屈辱的?
這麼想著,他們也就問了出來。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嗯......清末的曆史跟宋朝相比其實好不到哪裡去。
嬴政:?
劉徹:?
好不到哪裡去還最有血性嗎?
這二者之間很矛盾吧?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但是清末跟近代史是一體的,所以說這段曆史雖然很屈辱、但也很閃耀。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隻不過閃耀的是近代史,跟清末沒關係罷了。非要分開的話,也能當成兩段曆史來看,一段卑躬屈膝,一段究極反抗。
【漢武帝】劉徹:那不如跳過前麵一段直接說後麵。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這當然是不行的,考試的時候可不會跳著考。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而且清也沒有你們想象的這麼差,雖然後麵比較差吧,但是前麵還是挺好的。
【漢武帝】劉徹:帝師,你每次都是這麼說的。
言羽陽:?
也沒有吧?
他每次都是這麼說的嗎?
【唐太宗】李世民:還真是。
【唐太宗】李世民:宋啊、明啊、唐啊都是。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那也就三個啊。
劉徹:?
【漢武帝】劉徹:帝師,三個還不夠嗎?你總共才說了幾個朝代啊?
言羽陽:......
行吧。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但是話也不能這麼說,清朝開局也是很強大的。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入關前有簡單聊了一下就不說了,主要說說入關後吧。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從努爾哈赤開始算,清朝一共有十二個皇帝,但徹底平定反清勢力的時候是在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手上。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說徹底也不太對,畢竟這時候還有鄭成功,基本吧,基本比較準確。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畢竟人家是從關外來的,民族不一樣,所以得實行一點政策。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雖然現在分了五十六個民族,但畢竟除了漢族大家都是少數民族,然後清朝作為入關的少數民族,就搞了一個叫滿漢一家親的政策。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畢竟漢人人數還是多,完全靠奴役是奴役不過來的。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而這個滿蒙一家親具體就體現在前朝重用漢官,後宮多納幾個漢人的妃子這樣。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當然這也是皇帝正常的籠絡和統治前朝
的手段,當過皇帝的都明白。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但是民族和民族之間的隔閡也不是一時半會能消得下去的,即使上麵的皇帝想要和平共處,但是畢竟大家剛融合在一起,而且兩族也算是積怨已深吧,再加上清朝的階級統治是比較頑固的我覺得。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就好比他們分的滿蒙八旗,像是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的領主就是皇帝,這就是上三旗,剩下的什麼鑲白旗正紅旗那些就是下五旗,旗主隸屬於其他的親王。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這也就導致了上三旗比之下五旗的出身會要高貴一些,直到努爾哈赤對中原露出獠牙後,食物鏈又出現了變化,漢人一下又成為了食物鏈的最底端。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不過這樣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很快八旗再次變動,除了滿蒙八旗、還多編了一支漢軍旗。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漢人不再隻能是滿蒙八旗的奴仆,這一改動也近一步減少了兩族之間的矛盾,至此,滿蒙八旗徹底成型。
【秦始皇】嬴政:也就是說,清朝手裡有二十四支軍隊?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也可以這麼說,但一般不是單獨按照一旗一旗來算,而是按照滿蒙漢來算。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而且清朝的八旗製度有一個好處就是,全民皆兵,聽起來跟商鞅變法以後的秦國有點像,但相較商鞅,八旗製度會更加完善。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秦國某種程度上來說,軍功爵製度也是逐漸引領他們走向衰亡的一種誘因。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但八旗是有退路的,戰時皆兵,不戰皆民。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當然八旗製度也不是一勞永逸,清朝成也八旗、敗也八旗。這個後麵會提到。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我們來說回清朝的第三個皇帝,福臨。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其實福臨繼位過程也比較坎坷,他是皇太極的第九個兒L子,但皇太極去世的時候並沒有為清朝選好太子,而此時的福臨隻有六歲。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當然,這個時候明朝還沒有滅亡,但是大家都知道滅亡與否其實並不重要。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皇太極的死因非常突然。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根據記載是跟他一個非常寵愛的妃子、宸妃有關。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如果不是宸妃和皇太極的孩子夭折,或許太子之位早已定下人選。
【漢武帝】劉徹:什麼意思?這個宸妃死了以後皇太極也跟著殉情了?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非要這麼說的話,其實也算得上是吧,收到宸妃的死訊後,皇太極的身體就迅速的衰敗了下去,沒過多久就與世長辭了。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當然,這也隻是推測,畢竟皇太
極人都死好幾百年了。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皇太極去世後他的兄弟多爾袞對皇位虎視眈眈。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按理來說,皇太極是有皇長子的,如無意外,皇位大概率會落到皇長子頭上。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但多爾袞實力強勁,雙方互不相讓,僵持不下,最終豪格還是錯失王位,由年僅六歲的福臨登上王位,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同出任攝政王。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但痛失王位的豪格並沒有得到善終,沒過多久,豪格便被多爾袞隨便編了個罪名關進監獄裡,死在獄中。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福臨上位前期也就算是走個過場吧,朝政都牢牢地把控在多爾袞手裡。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福臨十歲那年,多爾袞順利的完成了權力收縮,把濟爾哈朗踢出局,自此一人大權獨攬。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當過皇帝的朋友都知道,多爾袞此舉意味著什麼。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踢濟爾哈朗出局的第二年,豪格就死了。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說來也是運氣使然,福臨十歲那年多爾袞完成了權力收縮,但福臨十三歲那年,多爾袞就逝世了。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多爾袞的死亡讓福臨徹底擺脫了傀儡的境地,而福臨在親政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多爾袞進行削爵處理,也算得上是秋後算賬了。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親政後的福臨其實還蠻勤勉的,但他和他的父親皇太極似乎陷入了同樣的困境。
劉徹了然。
又是一個情種。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當董鄂妃去世後,福臨一度萌生了剃度出家的想法。
嬴政:?
劉徹:?
李世民:?
什麼?
什麼玩意?
他一個皇帝就這麼扔下朝政置之不理去當和尚了?
【漢武帝】劉徹:等會,因為董鄂妃死了,他就想去當和尚了?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也不算吧。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董鄂妃的死更像是一個誘因。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本來福臨對佛法就很感興趣,董鄂妃就像是拉住福臨的那根弦,那根弦斷了,這種出家的想法就更加強烈了。
【唐太宗】李世民:等會,他真的成功了?
清朝的皇帝自由度這麼高?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就在即將成功的時候,被人阻止了。
原來沒真的成功。
眾皇帝在“果然如此”的情緒裡,還裹挾了一種淡淡的失望。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被勸住的福臨雖然沒在想著出家的事,但是也沒能活多久,一年後就染病去世了。
【帝師一號
】言羽陽:[語音]福臨逝世時才24歲,雖然他英年早逝,但他為清朝留下了一顆光輝的種子,愛新覺羅,玄燁,也就是後來的康熙大帝。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說到康熙的開局可以說是完全複刻他爹了。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不同的是順治帝福臨登基的時候六歲,而康熙登基的時候八歲。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順治帝隻有兩個攝政王掣肘,而康熙他老爹為他留下了四個輔政大臣。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康熙在讀書這方麵非常的勤奮,不過因為小時候得過天花,臉上有一點瑕疵,但這個瑕疵也不太影響他當皇帝,反而因為天花這種東西一個人一生隻會感染一次,反而還成為了康熙的優勢。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事實證明,並不是所有的權臣都會心甘情願的把權力拱手讓人,鼇拜更是如此。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在四位輔政大臣之一的索尼逝世後,鼇拜像少年皇帝展露了他的獠牙。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此時康熙尚且十四歲,朝政完全不曾掌握在他自己手中。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但康熙並不甘願做一個傀儡。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麵對如此猖狂且囂張的鼇拜。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康熙心裡有了一個大膽的計劃。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如果成功,他就能徹底把權力收攏回自己的手裡,但如果失敗,下場或許也不會比當一個傀儡更差。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康熙先假裝自己是一個隻沉迷享樂的人,經常召集侍衛摔跤給自己看。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摔跤是滿蒙人非常喜歡的一項娛樂活動,鼇拜巴不得皇帝沉迷玩樂,自然不會對此多加阻礙,更何況摔跤給康熙看的並不是成年人,而是一群跟康熙差不多大的孩子。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鼇拜和康熙都對此習以為常。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鼇拜卻不知這是康熙精心為他編織的一場牢籠。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於是在某一天,鼇拜封康熙之命進宮,沒多久,就被康熙擒拿住了。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解決完鼇拜這個心腹大患,康熙重新收攏了權力,這時候的康熙十六歲。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但令他頭疼的還有另一個問題。那就是藩王。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當初吳三桂為清朝做了不少事,成為了清朝初期的藩王之一,但藩王曆朝曆代都是皇帝的心病。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特彆是吳三桂這種和皇室沒有直接關係的、擁兵自重的藩王。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當康熙隱約透露出想要削藩的信號之後,吳三桂以退為進,率先上書請康熙削藩。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但其實吳三桂有自己的想法,等到康熙同意放鬆警惕之後,他直接打起反清複明的旗杆,聯合了一大批人叛亂,一瞬間,大半個清朝控製的地域都陷入了叛亂。
朱元璋:?
誰?
誰反清複明?
沒記錯的話南明的最後一個皇帝不就是這吳三桂殺的嗎?
他現在倒是搞上反清複明了??!!
朱元璋氣不過
【明太祖】朱元璋:誰準他反清複明的?臭不要臉!
言羽陽:......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呃,其實吳三桂這會反清複明也未必是真心的,他隻是需要一個對抗清朝的旗幟而已。
朱元璋:......
就是因為這樣所以更氣了啊!!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麵對這場叛亂,康熙並沒有顯得慌亂,他很快就置頂麵對吳三桂叛亂的政策,除了吳三桂,都可以招安。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其實除了吳三桂本人,有很多跟著吳三桂揭竿而起的人後期都被清朝重新招安了。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這些人一開始是吳三桂的巨大優勢,但當一個接一個的反水之後,吳三桂陷入了巨大的劣勢。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而康熙的目標也很明確,所有人他都可以接受招安既往不咎,除了吳三桂,他要吳三桂死。
劉徹聽得頻頻點頭,像吳三桂這種叛變來叛變去的人,給他機會那是蠢貨才會做的事。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這場叛亂從康熙十二年一直持續到康熙二十年,耗時整整八年,康熙才徹底評定這場三藩之亂。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但在康熙十七年的時候,吳三桂就已經病死了,死在他剛建國的那一年。
【明太祖】朱元璋:他還建國?他建什麼國?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吳國。
朱元璋:......
他不是這個意思!!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不過傳說吳三桂的建國之路並不順利,所以沒過多久吳三桂就氣死了。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而此時他的盟友又都被清朝策反得差不多了。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吳三桂死後,他的孫子吳世璠繼承了他爺爺吳三桂的抗清大業,但也不過是負隅頑抗罷了。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雖然平定三藩之亂花了康熙八年時間,但三藩被平,清朝去除了一塊最大的心病。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內部矛盾被平定以後,康熙很快將目光投向台灣。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前麵說過,鄭成功把荷蘭殖民者趕走後,台灣就掌握在了鄭成功手裡。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鄭成功去世後,接手台灣的是他的長子鄭經
,本來鄭經跟他父親一樣,一直在等待反清複明的機會。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甚至在吳三桂掀起三藩之亂後,鄭經也曾想過去內地橫叉一腳,但他還沒來得及,康熙就迅速將人給招安了。
?炭烤肥啾的作品《秦始皇來了這題也選A》最新章節由??全網首發更新,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並且在三藩之亂還沒平定的時候就迅速調轉槍口對準了鄭經,鄭經被打得節節敗退。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一怒之下,索性就擺爛了。
嬴政:?
劉徹:?
李世民:?
啊?
一怒之下就怎麼了?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當然了,康熙抽空去打鄭經的時候,吳三桂那邊也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回到台灣的鄭經鬱鬱寡歡不問政事,整日沉迷於酒色之中。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吳世璠去世同年,鄭經也鬱鬱而終。
朱元璋:?
鬱鬱而終?
沉溺在酒色裡的鬱鬱而終嗎?
不說一定要你打贏,你至少也去打一下吧?
就一次的失敗直接給你信心打沒了?
什麼人啊!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鄭經去世後,台灣的內政顯得更加混亂。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康熙二十二年,康熙派水軍出征台灣,不出意外,將台灣收歸麾下。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這個時候康熙三十歲。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在三十歲的時候,康熙已經完成了很多皇帝究其一生都不曾完成的事。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但康熙並不打算止步於此。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作為清朝在位最久的皇帝,他的成就遠不止於此。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作為領土麵積第二大的封建王朝,除了平定內亂,自然也需要像外開疆拓土。
劉徹:?
還能出去開疆拓土?
這清朝也太有錢了吧。
他這打仗打這麼多年了都沒停過,還有錢去打??
【漢武帝】劉徹:他哪來那麼多錢去打仗?
【帝師一號】言羽陽:[語音]清朝的錢不花在打仗上,那到時候就隻能花在賠款上了。
劉徹:?
【漢武帝】劉徹:又有錢打仗又有錢賠,所以他們到底哪來的錢??!
炭烤肥啾向你推薦他的其他作品:
:,
:,
希望你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