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大秦女帝(一百一十一)(1 / 1)

把胡亥塞給嬴政後,之玉心情愉悅的回了太女府,胡亥………,還是多做善事多攢功德吧。

之玉回太女府後,在太女府會客廳等了一天的徐福這才被接見。

徐福心中淚流滿麵,等了一天,太女終於接見他了,不枉他在會客廳喝了無數盞茶。

“琅琊郡徐福,見過太女。”

徐福壓下心中的激動,對著之玉拜道。

之玉聞言饒有興致的挑了挑眉,“徐福?”

“是,太女。”

見眼前之人是徐福,之玉瞬間來了興致,“你既來我太女府毛遂自薦,不知你會些什麼?”

聞言徐福不卑不亢的答道:“回太女,鄙人師從王詡,略微通曉醫術和天文。”

之玉聞言饒有興致的點了點頭,“本宮曾聽人說齊地有一方士名為徐福,不知那人可是你?”

聞言徐福暗暗有些吃驚,太女竟知道他…………

“回太女,正是鄙人。”

之玉點了點頭,笑意不達眼底,隻盯著徐福道:“那不知,你的煉丹之術如何?”

聞言徐福連忙恭身,小心翼翼的道:“回太女,鄙人的煉丹水平實乃一般。”

之玉了然,如今嬴政不若上一世一般瘋狂追求長生,所以這徐福也沒在吹噓他的煉丹之術。

“趙風,你去一趟鹹陽宮,給父皇說琅琊徐福前來,不知父皇可有安排。”

在老祖宗經曆的那一世,徐福可是擺了老祖宗一道,也不知道老祖宗如今要如何處理這徐福…………

她對這徐福沒多大興致,有異心之人,不用也罷。大秦地大,人才萬千,少了一個徐福於大秦來說並無任何損失。

徐福聽到之玉對話後,心中難免有些驚喜,他原想來投奔太女,沒想到太女竟直接把他引薦給陛下…………

鹹陽宮中嬴政收到之玉的消息後很快便派人把徐福“請”入宮中。

至於徐福後續的消息,之玉沒有特意打聽,也不知道老祖宗是如何對待徐福這個“人才”的。

嬴政率五十萬大軍北上後,大秦造船之術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之玉親自從百家學宮選了五十個意氣風發的少年郎,讓他們一路航海,把路途中的所見所聞記下,並暗中交給了他們一些任務。

大秦始皇帝二十六年,蒙武帶兵占領百越,南方地區徹底劃入大秦的版圖。

同年,大秦各村各地開辦學堂,凡十歲之下的孩童,無論男女,皆得入學堂學習三年。

不讓孩童入學者,則視為犯罪,關押五年。

同時,大秦出台政策,大秦人才選擇拔製度做出調整,在軍功爵製的基礎上,大秦加以科舉選拔製度。

凡大秦子民,皆可參與大秦科考入朝為官治理一方。

蒙武攻下百越之後,之玉沒有急於攻下百越旁邊的夜郎國,而是先給百越之地設郡,讓人接管百越,然後把大軍召回。

如今河西一帶還在月氏的掌控之下,她手中如今有人馬了,自然應該把河西也收入囊中才對。

當然,為了防止百越之地有人叛亂,之玉還是留下了二十萬大軍駐守在那,由屠睢帶兵。

蒙武如今年事已高,已不再適合待在戰場,所以把他召回來後,之玉也準備把他塞進百家學宮之中養老。

對於之玉的安排,蒙武自是沒有拒絕,畢竟他如今年紀大了,身手早已不如從前,能給大秦培養人才倒也不錯。

之玉見他同意了,連忙大手一揮便如王翦一般給他封了候爵,然後打包送去學宮。

他們這些老將一生身經百戰經驗無數,培養出來的人肯定差不到哪裡去。

隗狀見之玉這麼熱衷於把致仕的官員往百家學宮裡塞,心中不由一陣忐忑,他也差不多到了要致仕的年紀,看太女這架勢, 他怕是也逃不掉王將軍和蒙將軍的命運……………

他和武將不一樣,武將一生征戰沙場,如今閒來無事去學宮教授學生倒也算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可他是文官,他靠腦子靠嘴吃飯,他實在不想致仕後還要動腦子動嘴教一群孩子…………

因著這個原因,隗狀覺得自己還是晚些致仕的好,不然太女把他送去學宮他可就欲哭無淚了。

也不是他不想教學生,實在是那些學生沒在官場上待過,對許多事情都一知半解, 教起來實在是費心力。

此時看著國土不斷擴大還在一臉傻笑暢想未來的李斯決不知道,因為之玉塞人進學宮的習慣,他翹首以盼的丞相之位他要多等幾年才能坐上。

有功行賞,此次征戰百越,項羽和冒頓脫穎而出,得到蒙武的大肆誇讚,作為上位者,自然是要褒獎一番,給他們各自封爵。

項羽見自己被封了第十級的左庶長,心中激動異常,隻要他再立下戰功,便可去接一位叔父回來了。

冒頓不但自己得了封賞,之玉還給她母親也封了誥命,如今的大秦還不興誥命這一套,之玉如此做 ,一來是想獎賞冒頓,二來也是為將來老祖宗攻下匈奴後匈奴人能安心歸秦做鋪墊。

匈奴人多,要說全部殺完是不可能的,既然殺不完,便逐漸同化他們,讓他們對大秦有歸屬感,讓他們漸漸融入大秦。

而冒頓母子,便是讓匈奴人歸順最好的一個突破點,畢竟他們母子二人都是匈奴人,如今一個誥命加身,一個乃大秦的將軍,有他們這個被大秦重用的典範在 ,她不信那些匈奴人還能反秦。

他們二人如今還年輕,此時正是他們奮鬥的時候,所以之玉把他們留在鹹陽城沒多久,便把他們二人和女將趙月派去攻打河西了。

河西是唯一能通往西域的路,不把河西打開世人永遠也不知道外麵的世界有多大,作為一個擁有上帝視角的人,之玉不介意把大秦的疆土不斷擴大。

她不但要擴大疆土,她還要留下書籍和輿圖,清清楚楚的把大秦的疆土記載好,好讓後世之人知道大秦的疆土到底有多大。

畢竟後世之事她無法預料,後世若是從哪跑來一小國說華夏是他們的怎麼辦?那華夏豈不委屈?所以留點證據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