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70(1 / 1)

八個糧倉沒有填滿之前,我不會出兵。”

歲平原是盛京近郊的一塊地,太祖建朝以後,便將其圈了起來,在其上建立了八個巨大的糧倉。

糧倉建立之初,便有人私下嘲笑太祖皇帝癡心妄想,要知道這麼大的糧倉要是能夠填滿,足以整個大梁的子民三年之內不事農耕都餓不死。

事實證明,那確實隻是太祖皇帝的一個美好祈願,即使是在大梁最鼎盛的時候,歲平的糧倉也才填滿了兩個,第三個隻淺淺沒過一層底部。

解縉送了半口氣,仍不能被說服,他勉強道:“即便如此,就非得用他們四個嗎?你也不怕被反噬。”

“我才不會,而且,”沈明恒很有底線:“我答應過他們的。”

他們?

解縉神色狐疑,沈明恒承諾過夏侯斌、吳德躍他知道,但趙琛和苗所江又是什麼時候?他們一個與沈明恒有仇,一個是前朝的王爺,是可以隨便瞎答應的嗎!

他環顧四周,從細微處能夠看出在他來之前沈明恒似乎還與趙琛發生過什麼。

他臉色垮了下來,不安道:“你不會又拿沈家軍做賭吧?像上次在襄岐城那樣,麾下有人作惡你就自裁?”

沈明恒:“……”

沈明恒無奈:“先生,你好記仇。”

解縉並不介意這句點評,他從容不迫:“主公從前童言無忌,在下聽過也就罷了,但你現在是陛下了,一言九鼎,下次說話前還請三思。”

“三思過啦,先生。”沈明恒的目光看向遠方,“草原總會卷土重來,沒了匈奴就會有突厥,會有契丹,我們總得會子孫後世計。”

所以一個皇朝絕對不能失去抗爭的尖牙,不能沒有強大的軍隊,不能丟棄撲向戰火的勇氣。

解縉目光複雜,他歎了一口氣:“你會被人稱為暴君的,陛下。”

第119章 將軍何故不謀反(33)

“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是夏朝的開國太祖沈明恒, 這位可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明君,千古一帝,史書中不止一次提到他治下寬仁, 說他‘敦德化, 薄威刑’,是封建皇朝裡少有的愛民如子的帝王。”

某個書聲琅琅的校園裡,老師指著投影侃侃而談:“在他治下,百姓安居樂業,疆域擴大到了原來的三倍有餘,經濟、政治、文化都到達了空前繁榮, 古代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思想變革就出現於此。”

“讓我們至今受用無窮的十大發明,有六個都出現在沈明恒在位的三十年裡, 目前學術界公認,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萌芽就誕生在……”

“老師,我有問題。”有個學生盯著書本看了半天, 撓了撓頭, 還是沒忍住舉起了手。

老師停下講課,溫和道:“請說。”

學生起立問:“史書上說沈明恒仁愛寬慈,那為什麼國土還能翻三倍?這是不是有矛盾?”

老師目露欣慰, 點點頭示意學生坐下。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 要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必須知道當時大夏身處的曆史環境。自人類誕生以來數千年,這片土地上從沒停止過征伐,商鞅說‘以戰去戰,雖戰可恃也’, 意思是如果戰爭能結束戰爭,那戰爭就是有可取之處的。”

老師打開一張與突厥打仗的圖片, “當時草原的主宰是突厥,大夏建國後,突厥窺伺不止,屢次犯我邊境。”

“夏太祖說:‘朕不欲戰,不戰則國不存,為千秋計,當不惜重兵,以絕後患。’這裡就能看得出太祖的果斷和遠見了,要知道遊牧民族一直以來都是中原皇朝的死敵,在夏之前,也不是沒有強盛的皇朝能有將其壓著打,但是沒有一個皇帝有夏太祖的魄力。”

“你們上地理課應該學過,等降水量線劃分開了遊牧與農耕,對於科技還落後的封建皇朝而言,草原是沒辦法耕種的,沒了穩定的糧食供應,很難發展出城鎮。這也就意味著,一旦要深入草原腹地與突厥決戰,很有可能會失去補給,迷失在茫茫大草原中,乃至於全軍覆沒。”

“這是任何一個皇朝都難以承擔的巨大損失。”

老師讚歎道:“幸好,我們的太祖皇帝將任務完成得很是出色,作為在亂世中逐鹿決出的最後勝者,他從沒辜負過任何一句‘能征善戰’的誇讚。畢竟,倘若往上追溯太祖皇帝的過往,他所在的沈家可出過不少有名的戰神。”

學生有些許困惑:“老師的意思是,是突厥先動的手,我們隻是反抗才擁有了哪怕廣闊草原?那其他地方也是嗎?”

“當然啊。”老師笑眯眯地應道:“自古以來,我們就是熱愛和平的民族,縱覽史書,你們能找得出一例師出無名的戰爭嗎?”

……可是這隻能說明,史官很能用言行替朝廷開脫吧?學生欲言又止。

西域消失的那些國家,總不能都是自己先動的手,他們又不傻,沒事惹大夏乾啥?

有個學生也發現了盲點,他舉手:“老師,這個課後拓展上寫,大夏與西域二十七國簽訂了《友好通商條約》,老師你不是說這種名字的一般都是不平等條約嗎?”

老師推了推眼鏡,“是啊,一般都是,老師沒說‘全是’吧?大夏擬定的條約的就是其中的例外。來,我們一條一條看,哪裡不平等了?”

“上麵寫大夏可以派軍隊進駐……”

“注意看背景,那是因為對方王室內亂,百姓不堪其擾,請求大夏幫助,注意是他們再三請求,不是我們主動乾涉彆國內政。”

“上麵寫在他們的國土上設立戶稅司,有權管理他們的稅收……”

“畢竟我們和他們通商嘛,涉及到我國商人的權益,當然要據理力爭。一開始也隻是指導參謀,但是誰讓他們的財政管理和數學計算這麼差,我們也就幫個忙。”

學生:“……”

學生拍案而起:“老師,我之前去博物館,看到夏侯斌出征一個島國之前給太祖皇帝寫的請命奏折,‘貫朽粟陳,兵強馬壯,臣近日閒來無事,無以自遣。聞旁有島,島上有國,臣請戰之。’他這不就是在說‘無聊,去打個島國玩玩’嗎?人家島國可沒惹他,莫名其妙就被他滅了。”

老師把書本翻過一頁,輕描淡寫:“這個考試不考,來,我們學下一個重點。”

學生:“……”

所以太祖陛下果然不能是什麼無辜小綿羊,可憐小白兔吧?

曆史是最後一節課,下課後,兩個學生相邀著去學生街覓食。

兩人一邊等著烤串,一邊聊起課上的事,語氣中多少也帶著些輕微的抱怨:“老師也真是的,不就是太祖陛下是個殺伐果斷、霸道的皇帝而已,又不會影響小明在我們心中頂級千古一帝的形象,有什麼不能承認的。”

另一個學生也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