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切齒,低聲罵了一句:“草,一群垃圾,真該死啊!”
係統被嚇得差點短路,[怎麼了怎麼了?咦,宿主,檢測到你的情緒波動劇烈,是否需要介入精神治療……]
[閉嘴。]沈明恒冷聲打斷它。
係統委委屈屈:[噢。]
沈明恒用力揉了揉眉心,開始查探原主的記憶。
原主也是八路反王之一。
他造反的時間最晚,年紀最小,實力最弱,是公認好拿捏的軟柿子。
原主能力一般,能夠成為一軍之首靠的全是祖上蔭蔽。
他家是大梁赫赫有名的將帥世家,自隨著太祖皇帝建國以來,世代開疆擴土、鎮守一方。
偏偏輪到當今,開始崇文抑武了。
所謂的崇文還不隻是觀念的宣傳,是真真正正做出了切實行動,分明一開始的國庫還沒這麼缺錢,但就是大幅度地削減軍用開支。
文官的燈油筆墨都按月補貼,參軍的士兵連盔甲都得自己出錢。
不僅是待遇問題,當今還收回了武將的所有特權,以至於他們空有品級,但權利甚至比不過五品文官。
原主的父親金戈鐵馬,從腥風血雨中掙來的軍功,官拜上將軍,位居一品,可年末述職照樣要經過吏部審核。
連一個小小負責分發文書的小官都能對其指指點點,甚至可以借此公然要求賄賂。
上行下效,日積月累,士兵的地位也越來越低,連“充軍”都成了一種極嚴重的刑罰。
寧做高門仆,不為大梁軍。
士農工商,可商人的地位再低,在行伍出身的士兵麵前也永遠高人一等。
這是一個歌伎都能嘲諷當世名將的時代,保家衛國不再是榮耀,沈家世代的滿門忠烈成了可以被用來恥笑的閒談。
等到造反的聲勢沸沸揚揚、遍地生花的時候,朝中隻顧著黨爭的高雅文士終於慌了。
沈家又從名利場外被挖了出來。
可即便已經到了山河飄搖的地步,他們得仰仗武將來保住他們的小命,依然沒肯提高士兵的地位與待遇,朝野上下對其仍是鄙夷居多。
——“狀元及第,雖將兵數十萬,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及矣。”
若非強行征召,軍中早就無人可用。
可被迫參軍的士兵顯然不可能有太大的積極性,尤其他們就算打贏了估計也沒啥回報,如此之下,還未打戰士氣就去了一半。
沈明恒的祖父已經故去,他的父親叔伯用著微薄的軍資南征北戰,由於造反的人實在太多不得不四處救火,最終也相繼戰死。
沈明恒嚴重懷疑他們是被累死的。
他們在時尚且還能穩住軍中,他們去後,朝中便無人可用了。
士兵們都不願為梁朝效力,還發生了幾場叛逃,畢竟亂世中他們無論投靠哪路勢力都比待在大梁做牛做馬好。
趙昌還嘗試過任用文官領兵打仗,慘敗而返。
也不知道那時他有沒有後悔過對武將太過苛刻,但他終於想起來他不是完全無人可用。
沈家小輩裡還有一個沈明恒。
沈明恒是沈家最小的孩子,時年十五歲。
一直以來,沈家的孩子都是自幼隨父母長在軍營,年紀稍微大些就會同軍中將士們一起訓練,十一二歲就上戰場的比比皆是。
同吃同住的情分,真刀真槍拚殺出來的軍功,所有沈家人的嚴於律己,共同鑄就了獨屬於這個家族在百姓、將士心中無可比擬的地位。
可惜後來,將帥世家的榮耀比不過一門雙進士,逐漸也就無人問津。
沒有人可以坦然接受這樣的冷落,沒有人在無數次不惜搭上性命卻獲得這樣的待遇時會不感到寒心。
當時沈家的主事人還是沈明恒的祖父,他一錘定音,讓沈明恒留在京都,也算是為沈家留的一條後路。
所以十五歲的沈明恒還沒上過戰場,趙昌連他都起用,多少是有些病急亂投醫了。
在經過數場大敗、數場叛逃後,大梁曾經的八十萬大軍隻剩下二十萬。
趙昌把這二十萬全都給了沈明恒,封他為將軍,要他領兵出征,平定叛亂。
一開始局麵確實挺不錯,軍中有不少他父親叔伯兄長的舊部,他們仍對曾經的主帥抱有很深的感情,連帶著對沈家僅存唯一子嗣也敬重有加。
沈明恒雖然沒上過戰場,但也是自幼習武,小時候兵書也看過不少,一路上也沒出太大的亂子。
大軍順利到了岷城,再往前就是其中一路反王苗所江的勢力範圍。
那是他們這次的平亂的對象。
苗所江不算勢力最大的反王,但卻是離大梁都城最近的。
趙昌希望沈明恒能將剛被苗所江占領的焦寧郡奪回來,畢竟他好歹是個天子,地盤被搶了簡直是在打他的臉。
結果沈明恒沒有平亂,他甚至連試圖與苗所江談判、招安的過程都沒有。
他占領了岷城,揭竿而起,成為了第八路反王。
用趙昌給他的兵,搶了趙昌的地盤。
這個過程甚至沒有任何難度,岷城還是梁朝管轄的城池,他身負皇命而來,對方輕易就給他開了城門。
這件操作屬實有些讓人意想不到,傳開以後,天下嘩然。
從前沒多少人知道沈家還有這麼一個孩子,一夕之間,“沈明恒”的名字傳遍大江南北。
當然,不是什麼好名聲。
第88章 將軍何故不謀反(2)
於大梁朝一方的人而言, 沈家世代金戈鐵馬、忠心耿耿,沈明恒利用了他們對沈家的這份信任,成了個徹頭徹尾的叛徒。
對於想推翻梁朝的造反勢力而言, 沈家這些年受的冷待委屈有目共睹, 沈明恒為家族討回公道理所應當。然而他本來可以調轉方向直入京都,偏偏卻隻敢占據一個邊陲小城,實在丟了他們造反人士的臉。
而且沈明恒這事做的不地道,他占據了岷城,雖然沒有聽令前去平亂,但也擋住了苗所江往大梁都城的路。
造反了, 但是沒完全造反。
二五仔不管在哪邊都討不了好。
與公,沈明恒沒能保持沈家曆代所承的忠義;與私, 又無為父兄族人聲討正義的仁孝。
而就他這些日子的行軍來看, 似乎能力也很一般。
完全不像個沈家人。
蜀漢後主劉禪被嘲諷是因為他能力不行嗎?不,是因為那句“此間樂, 不思蜀”, 把無數蜀漢人興複漢室的信念當成了笑話一場。
沈明恒被鄙夷是因為他不像沈家人嗎?不,是因為他所打的名號、所受的優待、就連趙昌對他的信任都是因為沈家,而他卻成為沈家莫大的汙點。
沈緒連兵法都使的堂皇正義, 怎麼會有這麼一個兒子, 實在叫人摸不著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