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0 章 勸降張成(1 / 1)

女仵作 請君莫笑 6110 字 10個月前

吳蔚忍不住腹誹道:看看人家李世民,朱元璋!哪一個不是親手打下來的天下?與其躲在自己的府邸中,感歎自己的手下沒有將帥之才,還不如身披金甲,親自上陣!

就宜王現在的家底兒,拿給朱元璋,真是做夢都能笑醒的程度,人家開局一個碗,開辟一場盛世王朝,你可倒好!到現在了還認不清楚自己的位置,你是反賊,反賊懂嗎?

人家高律是正統皇帝,當然可以端坐在金鑾殿上,調兵遣將的來打你,隨著昨夜那一場戰鬥的打響,你就是反賊了!不抓緊整合戰鬥力乘勝追擊,難道還想躲在泰州和朝廷分庭抗禮嗎?過了這個先機,全天下人就要對你群起而攻之了!

宜王自是聽不到吳蔚的內心獨白的,他思考片刻,覺得吳蔚說的很有道理,泰州偏遠,適合做自己的戰略後方,並不適合充當大本營,自己的確應該帶兵北上,至少也要打下一座軍事重鎮之後,再穩坐中軍,指揮千軍萬馬。

“你說的不錯,當務之急是先整合六縣兵馬,重新拿下清源縣。”

“既然殿下已經想清楚了之後的戰略方針,那我就不打擾了,告辭。”

“且慢。”

“殿下還有何吩咐?”吳蔚客氣地問了一句。

宜王勾了勾嘴角,說道:“本王聽說你與清河縣知縣有故舊,而且關係不錯?”

清河縣知縣正是張家村的張成,幾年前張成還沒登科之時,吳蔚,張水生,張成,他們三個一起賣過對聯,之後張成還提出將自家的書籍借給吳蔚看,說起來二人也算是朋友。

不過在張成看來,吳蔚已經是個死人了。

吳蔚聽懂了宜王的意思,並沒有急著表態,而是在思考另一件事情。

宜王見吳蔚沉默不語,隻得吩咐道:“待本王修書一封,由你親自到清河縣走一趟,勸降張成,事成之後本王記你一功!”

彆看宜王說的輕描淡寫,可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張成是經過科舉,受了朝廷大印的梁朝知縣,雖然在官員體係同,知縣屬末流,可那也是食君俸祿的官員!

宜王現在的身份是個反賊,還是一個暫時看不到什麼造反成功希望的反賊,做這樣一個人的使者,去勸降一個朝廷命官是非常危險的,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被人抓了殺頭,拿去獻給朝廷,不僅可以表明忠君立場,還能以此邀功,升官加爵指日可待。

大概宜王也是想到了這一點,才讓吳蔚去試試和張成打打感情牌。

畢竟,如宜王這般精明的人,不可能不對毗鄰六縣的知縣做調查,自然也知道張成是一塊不好威逼利誘的硬骨頭。

但吳蔚想的卻是另外一件事,躲到半山小院的家人朋友們。

當初把他們轉移到清廬縣半山小院,是為了避禍,可眼下泰州城門緊閉,唯有宜王府的兵馬持令牌才能進出,若不趁著這次機會將他們接回泰州,一旦戰事全麵爆發,他們可能連吃喝都會成問題。

張家村那邊吳

蔚雖然有幾畝山田,後轉送給了柱子,但是由於剛發過洪水,土地的墒情受損,吳蔚本打算讓那幾畝地荒幾年的,連種糧都沒留,就算戰火席卷不到清廬縣的荒山上,糧食也早晚有吃完的一日。

……

“怎麼,不願意?”

“殿下不會隻讓我孤身前往吧?”

“那當然不會,本王會派一隊兵馬保護你,讓你風風光光的過去,安全地回來。”

“若是勸降不成呢?”吳蔚問。

宜王負手而立,拇指上的那枚陽綠扳指被轉動,悠悠道:“勸降不成,後麵的事情就與你無關了。”

聽懂了宜王的言下之意,吳蔚不免心頭一沉,看來若是張成不肯降,定是凶多吉少了。

“我懂了,我願意替殿下走這一趟。”

“好!”

……

宜王當場寫了一封手書,封好信封後遞給吳蔚,說道:“你且到外麵候著,本王點一隊兵馬給你。”

“殿下,我還有個不情之請,希望殿下能夠答應。”

“你說。”

“在回城的路上,經過清廬縣的時候,我是否可以轉個彎,順路去接柳老夫人,等一眾親友回泰州?”

宜王輕笑一聲,說道:“看來你的消息還挺靈通的,先一步安排家人出城避禍去了?”

吳蔚也不隱瞞,如實答道:“我隻是覺得蕭盛此次,來者不善。我的那些親友不比我,能住在距離王府不遠的宅子裡,萬一有什麼變故,他們很難自保。柳老夫人的年紀大了,受不得驚嚇,我便將她一同安置出城了。但我和三娘都是相信殿下一定會贏的,所以我們才放心留了下來。”

宜王擺了擺手,示意吳蔚出去,無所謂地說道:“你想去就去吧,彆耽誤了正事就好。”

“是!”

吳蔚來到了院內等候,過了大概有小半個時辰,才有侍衛奉宜王的命令來帶吳蔚出府,宜王府門口立了一匹通體玄黑的高頭大馬,還有一匹棗紅馬。

“吳姑娘,請吧。”

吳蔚翻身上了那匹玄馬的背上,那名侍衛則跳上了後麵的棗紅馬。

“殿下不是說調了一隊人馬給我,怎麼就咱們兩個?”

“吳姑娘莫急,兵馬已經等候在城門口了。”

“可否容我回家通報一聲?我家離王府不遠,不會耽誤正事的。”

“殿下隻命我貼身保護姑娘,一切單憑姑娘做主!”

“那走吧!”

……

吳蔚帶著侍衛一路騎馬來了吳宅,叫來門房吩咐道:“告訴柳姑娘,就說我請了殿下的恩典,帶人去清廬縣半山小院去接人,順路再去辦點差事,估麼著要兩三日才能回來,讓她彆擔心。”

門房領命去了,吳蔚這才放心和王府的侍衛一同朝城門的方向奔去。

驗看過王府侍衛的令牌後,守城的士兵才給他們開了城門,隨著城門緩緩移動所發出的沉悶聲響,吳蔚也看到了整裝

待發,等在城外的那隊兵馬。

果然如宜王所言,夠風光!

這對兵馬共有一百二十人,其中騎兵五十人,弓箭手二十人,還有五十是步兵。

這隊人馬的配置可謂是“進可攻,退可守”,既能衝鋒殺敵,也全完有能力保護吳蔚全身而退。

稍稍安心的同時,一個疑問也在吳蔚的心頭閃過。

依照梁朝律例,一字親王的府兵至多也不會超過一萬人,除非是與鄰國接壤的重鎮,朝廷才會下旨準許其府兵增加到一個明確的數量。

這次蕭盛帶了五千精兵前來,看宜王的態度似乎並沒有把這些兵馬放在眼裡,反而是對蕭盛的個人軍事素養有所忌憚,證明宜王府的軍隊是要遠遠大於五千這個數量的。

可奇怪的是,吳蔚在泰州生活了這麼久,並沒有見過什麼校場和軍營,宜王的兵馬究竟藏在哪兒了呢?

宜王的侍衛清點過兵馬後,對吳蔚說道:“吳姑娘,可以出發了。”

“出發!”

吳蔚一勒韁繩,策馬行在最前麵,聽著身後如雨點般的馬蹄聲,腳步聲和兵甲碰撞的聲音,還真有種心潮澎湃,意氣風發之感。

……

一路急行軍,一直到了深夜才抵達清河縣境內,這一路下來,吳蔚感覺自己的腰背都快散架了,真不知道那些步兵是怎麼一路跟過來的,吳蔚與宜王的侍衛商量了一下,決定就地紮營,埋灶做飯,休整一夜,明日清晨再進縣城。

夜裡,吳蔚第一次體驗了一回軍營的生活,全軍上下隻有吳蔚擁有一頂帳篷,剩下所有的士兵都隻能墊著自己的鋪蓋,圍著火堆休息在荒野中。

和宜王府的侍衛請教過後才得知,像這麼小的一次任務,是不會有什麼隨軍輜重的,將士們的行囊中會代夠三日的口糧,夜裡休息普通士兵也沒有什麼帳篷睡,隻能圍著火堆找個能靠坐的地方,便是一宿了。

吳蔚當即提出了質疑,藍星電視劇裡可不是這麼演的,難道不應該有帳篷,有夥房,還有隨行的軍醫嗎?

侍衛聽完忍俊不禁,直誇吳蔚是天真爛漫。

如吳蔚所說的那種規格的軍營,需得參戰士兵數量達到千人以上,甚至萬人,而且還得主帥的身份貴重,軍資充裕的情況下才有可能。

如這種不過百人,三日內就能結束的任務,根本不可能,還不夠麻煩的!吳蔚的這頂帳篷,還是宜王特意交代過才有的,否則吳蔚也隻能比普通將士多兩床鋪蓋,再安排幾個人守夜就行了。

聽完侍衛的科普,吳蔚稍稍有些愣神,第一次切身體會了古代軍旅生活的艱苦。

翌日,吳蔚起床時,天剛蒙蒙亮,一百二十名士兵已經整裝待發了,吳蔚匆匆跨上馬背,朝清河縣的縣城進發。

走了不過半個時辰,清河縣城近在眼前,眼前的清河縣與吳蔚上次所見截然不同,洪水和時疫對城池和百姓造成的影響,已經完全看不出來了,破碎的城池被修補的同時還進行的加固,多餘的石料還鋪設在了地麵上,沿途見到的百姓雖然都遠遠地躲開,但不難看出,百姓的精神麵貌不錯,定然是能吃飽穿暖的。

吳蔚一拉韁繩,對一旁的侍衛說道:“讓所有人原地休息,你陪我進去就好,清河縣的縣城沒多大,這麼多人一同進去,恐怕會驚擾了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