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 “那就到你喜歡……(1 / 1)

五日翹首 卡爾森小貓 2207 字 12個月前

他昨日幫她辦好了交通卡,二人約在共同中轉的地鐵站碰頭。

她顯然還不太熟悉這裡。陌生的國度,她隻能緊盯著導航判斷站數。終於找到出口,見到他已早早等候在那裡。

“先去吃點早餐吧?”

她同意了。

低矮的獨棟建築,白色的私人咖啡館。

他點了一份鬆餅,一杯淺烘美式。

他向她翻譯著一些他推薦的甜品,隻念出了非咖啡因飲品。他還記得,她對咖啡有些輕微過敏。

於是,一份楊桃切角,一杯熱可可。

外加一份抹茶餅,她提議,他們可以分著吃。

他對咖啡頗感興趣。他向她分享著,從如何洗豆子開始,到不同產地的不同風味。

直到楊桃切角被送上來。

他小聲,用母語歎了一句“楊桃”。

他問她,記不記得他們第一次說話,是她在向他分享楊桃蛋糕的照片。

她當然記得。當時,她猶豫了許久,糾結措辭,終於想出一個顯得不太故意的話題,她問他喜歡吃蛋糕嗎。

當時,他同樣歎了一句“楊桃蛋糕”。接著,他說楊桃在他這裡很少見,畢竟他的城市已經快靠近高緯度。

他們去了詩人故居。一個小眾景點,卻是她旅行計劃的第一項。

他好奇,問她為什麼會知道這裡,就像選擇了滿天繁星中,不太起眼的一顆星星。

她說她學習過相關詩作。詩人本居住在山下小鎮,直到火山爆發,他決定借住於遠城友人家,一路作詩,留下名篇。友人去世,將屋子留給詩人,洪水卻席卷城鎮,詩人再次無家可歸。

這裡是詩人的第幾個家?山下小鎮,還是遠城?她不知道,但卻想實地感受,從課本到生活的變換,從想象到現實的翻轉——與他的見麵也是。

她沒有說,在學習這些作品時,她覺得很親切,因為與他有關。她沒有說,為了與他見麵,她跨越了多少距離,換乘多少次交通工具,遠超過火山到遠城。

他們買了船票,在船上享用午餐。

這是他提前訂好的位置。西餐,他的姿態專注而優雅。

而她的注意力被窗外的風景吸引。深藍色海水鑲著白色浪花,遠處高樓林立,像無數塊帶著顏色的玻璃,雜誌中的國際化現代都市就是如此。她感受到差異,這是她從未見過的景色。

他帶著她走到甲板上,向她介紹著這座城市。正午的陽光正盛,她眯著眼睛,望著遠處比橋梁還要高的大型建築,忽然有種身處未來的錯覺,而他卻真真實實地在這裡出生、成長、生活……

大大小小的廣告牌懸掛在建築上,宣告著這座城市的繁榮。加粗的黑色輪廓線,搭配機械製成的網點,她遠遠看到了他的姓氏。

她拍拍他擱在欄杆上的手臂,帶著些興奮,指著廣告牌。

他笑著,說真是個可愛的巧合。

她拍下了他和那塊廣告牌的合照,他還是帶著標誌性的露牙笑。

他們在終點站登陸,一座臨海公園,少數能看到海的地方。

草坪上點著細柱狀的暖色燈光,他們坐在沙灘上沿的石階上。

夕陽向前灑在海麵,大廈和斜拉橋隻剩下黑影,看不見具體模樣。

她不知該說些什麼,任何她覺得新奇的事物,他可能已經司空見慣。

他卻先開口,問她的城市是什麼樣子的,她是否喜歡那裡。

算不上“城市”,她的家鄉似乎隻有農場與樹林。她喜歡家鄉的環境,動植物是她的朋友。她喜歡坐在一棵大樹墩上,幫她的寵物小鸚鵡梳理毛發,讀著農場之外的書籍。正是在書中,她知道了農場外還有大海,有高樓,有橋梁。

她遲疑了,還是接著說了下去。與炎熱潮濕的氣候相反,人們情感冷漠,卻對八卦閒語熱情十足。人們對關心與分享置若罔聞,卻在有求於人時貿然聯係,故作熟悉。在家鄉方言中,人們將情感歸類得極為粗略,敬佩、欣賞、好奇、好感……都會被統一定義為“喜歡”。

而她不想如此。她細膩而真誠,卻總會撞上冰冷的牆壁,承受牆後的竊竊私語。她不喜歡籠統地歸類,她更加謹慎,習慣將情感抽絲剝繭、探究到底。

“喜歡”一詞的位置隻能屬於一個人。這也是她三年後才會與他見麵的原因,她需要時間冷靜、沉澱,需要時間考察、思考。

他與她身邊的人都不同。他走入她的生活,禮貌又有趣地回應著她的每一句話;他直白卻不唐突,稱讚她可愛而不可思議,從來不會是負擔;他察覺到她細微而複雜的情緒,耐心寬慰,溫暖明亮。

她已經被家鄉的人視為異類,而她也做好了準備,可能他會覺得她是個“叛徒”,是個“怪胎”。

“那就到你喜歡的地方去。”語畢,他念了一聲她的名字。

他的話語溫柔,仿佛在她心中投下一顆小石子。大海無聲,她的心卻泛起波瀾。

他們快要錯過返程的地鐵。隔著一層薄長袖,他握著她的手腕,向車站跑去。他的手很暖,望著他堅實的後背,她又想起了那句話:

“那就到你喜歡的地方去。”

夢境實現了,日落黃昏,他們真的看到了夕陽。她灰色的回憶塌陷了,一切都覆上了暖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