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棉花推廣(1 / 1)

十月底,汴梁開始清冷起來。

天氣驟變,已是仲冬時節,雖未下雪,可長嘯出原野,凜然寒風生。

汴梁的漕運相比於春夏,倒是少了許多,出現了淡季。

街頭巷尾行人的腳步也比往日加快了幾分,多了幾分匆忙,少了幾分淡雅,連喝茶都少了那點閒心。

政製院外的草地徹底枯萎了,唯有四季如春的那些常青樹,依舊在冷風中婆娑作響。

趙駿依舊在處理政務。

這些日子他開始漸漸熟悉政事,處理問題來也得心應手。

即便遇到不懂的問題,跟呂夷簡王曾他們說一句,也稍微一想就能夠明白,但跟呂夷簡他們比起來,還是遠不如他們。

在政治嗅覺以及經驗上差了許多。

以至於今日在又一次需要請教呂夷簡的時候,還被呂夷簡調笑了一句:“怎麼樣,坐在這個位置上不容易吧。”

“確實比想象中的難,但我做妥協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扳倒阻礙現代化發展的絆腳石,而不是為了讓漢人百姓受苦,你們也要記住這一點,屁股彆再歪。”

趙駿就是這麼不輕不重地回懟了一句,讓呂夷簡被噎住,悻悻離開。

不過他雖然回懟,卻也挺難受。

真正坐到這個位置上,才能體會到坐在這個位置的艱難。

上位者考慮的是國家的政權安全以及社會的穩定,那麼勢必會在很多地方做出妥協。

比如還是那個例子,如果你是個起義者,就根本不必在意朝廷以及那些大地主的態度。淮南乾旱,顆粒無收,百姓活不下去,那我們就造反。

殺光那些貪官汙吏,殺光那些囤積糧食的大地主,搶了他們的糧食,為了生存下去,又何必顧及這個國家會不會滅亡?

但站在宋朝國家的立場角度來看,大地主階級固然可惡,卻至少會幫助朝廷維護地方的統治,隻要他們不造反,那麼很多事情朝廷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而且由於大地主階級在朝廷裡都有代言人,導致朝廷在真正決策的時候,都會傾向於這些大地主,即便是想要安撫地方也是困難重重。

哪怕是到了最後時刻,還要擔心這些擁有大量田地、糧食、人口的大地主造反,而不敢拿他們怎麼樣。

這樣一來,就形成了朝廷在百姓眼裡是黑暗腐敗的,是該破滅的王朝。

百姓在朝廷眼裡儘是刁民、暴徒、反賊。

雙方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在意識形態上難以統一,自然也就很難互相理解對方的難處。

上下兩千年,單以封建社會來說,就隻有朱元璋算是半認識半不認識這一點。

說他認識這一點,是因為他對待大地主以及貪官汙吏,基本上就沒有留過手,維護了明朝早期的政治清明,緩解了明初的土地兼並。

說他沒認識這一點是連他自己都貶低紅巾軍是反賊,還說元朝喪失統治是因為政治太寬鬆的緣故。

顯然是坐到了那個位置,就用屁股決定了腦袋。

可惜的是朱元璋的子孫沒有繼承他的繼續對貪官汙吏和大地主下手的態度,最終還是被忽悠瘸了腿。

到明末不僅難以肅清官場,甚至連稅都收不上來。

趙駿作為後來人,其實更也應該站在百姓的角度來考慮問題。

但至少目前還不是時候。

主要是西夏和遼國依舊是個隱患。

想要大刀闊斧,學朱元璋以及新中國時期對待貪官汙吏以及大地主的態度,現在做的話就是明末。

內部一下子就會無數造反起義者成群,外部又有西夏和遼國虎視眈眈。

到時候內憂外患之下,說不準遼國還真有可能學清朝,入關南下,占據中原萬裡江山。

所以趙駿眼下還在隱忍,為了顧全大局而隱忍。

還是那句話。

顧全大局在很多後世年輕人聽的時候會覺得是個笑話,但真正到了那個位置你才會發現,有的時候能有一個顧全大局的辦法都已經很好。

難是的連顧全大局都做不到。

“想要將古代的英雄史觀變成人民史觀還是不容易啊,造反朝不保夕,坐在統治者這個位置上也一樣如履薄冰,也難怪幾千年下來,無數宰輔說這個位置高處不勝寒。”

趙駿批完了今天的政務,放下手中的毛筆,揉搓著太陽穴,隻覺得比上一世讀高中還要疲憊。

屋內已經燃起了香炭。

天氣愈發寒冷,凜冬即將到來,汴梁又不知道要凍死多少百姓。

“棉花種子找來了。”

就在這個時候,王曾拿著一份劄子起身走到趙駿麵前,對他說道:“範雍上了劄子,他們成功從西域帶回來八千多斤棉花種子。”

“哦?”

趙駿忙道:“是我所說的非洲綿嗎?”

“應該是的。”

王曾說道:“確實是與我們本土的棉花不同的品種,而且這東西南北朝的魏朝時期就有種植,唐朝便已經是作為比較貴重的棉質衣物出現。”

王隨也走了過來道:“老夫翻遍史料,竟發現唐朝還曾經推廣過這種棉花,在河北河南嘗試過種植,但似乎都種不活。”

“其實漢龍以前說起這種棉花的時候,老夫也曾經記起過這物品。特意去翻找了史料,發現從南北朝到唐朝,也不乏在內陸種植,可這種東西隻能種在西域。”

盛度側過頭來問道:“興許河北有些地方還能夠找到少數棉花的種植區域,甚至大批量種子也有,可它真的能在中原種活嗎?”

如今大宋也並非一成不變,像朝廷下令讓西北範雍與青塘開設互市,並且大量收購西域棉花種子。

青塘的位置就在後世青海西寧市一帶,由於宋朝時期西域被西夏阻隔,導致中原和西域斷絕往來,棉花雖然在南北朝就傳入,卻並未在中原推廣。

而青塘恰好就是古“絲綢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經之地,在西夏斷絕了西域往來之後,宋朝依舊可以通過青塘與西域溝通。

所以趙駿前段時間提出多跟青塘進行商貿活動,以糧食、食鹽、武器、鎧甲等青塘需要的物資,換取馬匹、牛羊、棉花。

現在終於有了效果。

隻是眾人卻對趙駿推廣棉花的事情表示懷疑。

主要是中國古代其實就有本土棉花,叫做亞洲綿,這種棉花產量低、種植困難,從西漢開始,就隻有在廣東、海南等沿海地帶有小規模種植。

而南北朝傳入的是非洲綿,這種棉花產量高,適應力強,也是明代朱元璋進行全國推廣的棉花品種。

但作為棉花,同樣需要熱量豐富、光照充足、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四個主要條件。

所以即便傳入中國,也依舊沒有立即適應。

唐朝就曾經嘗試過推廣,在黃河中下遊流域種植,可惜失敗了,種不活,即便種活了,產量也不高,經濟作用不大。

因而大家不明白這東西到底應該怎麼推廣才行。

趙駿聽到眾人的話,笑著搖搖頭道:“唐宋時期棉花並未大規模推廣開,主要原因是小冰河時期,唐朝中期開始,氣候變冷,降雨線南移,北方日益乾旱、嚴寒,使得棉花難以種植。”

“我記得漢龍以前倒是說過,漢末和明末都是因為小冰河時期而滅亡,這小冰河時期是何物?”

呂夷簡也來了興趣,想起了當初趙駿說三易回河的時候提起這事。

趙駿解釋了一下什麼是小冰河時期,隨後說道:“唐朝的這次小冰河時期是第三次,第四次要到明朝,也就是說,我們剛好趕上了一個不錯的時代,正處於第三次小冰河時期結束,需要到五百多年後才會有第四次小冰河時期,這會是我們高速發展的一個機會。”

“若是如此,那豈不是至少五百年內,大宋各地都會風調雨順?”

王曾睜大了眼睛。

“想多了。”

趙駿白了他一眼道:“該有的天災還是會有,隻是北方氣候沒那麼冷,北方的農作物產量不會突然大幅度下降而已。”

蔡齊撫須說道:“那這樣的話,是否就說明河北、陝西等地方,又能夠繼續耕作了?”

“是的。”

趙駿點點頭:“隻要解決了西夏和遼國的威脅,陝西與河北將慢慢恢複。”

現在大宋的情況是,由於關中地區在唐朝開墾過度,導致關中地區接近荒蕪,人口非常少。

河北由於跟遼國離得太近,人口大量南下遷移,地方上以軍屯為主。

根據史料記載,當時整個陝西加半個甘肅的秦鳳路、永興軍路兩個路加起來,人口才八百多萬,且主要集中在黃土高原地區,關中盆地人數不多。

河北兩路,河北東路、河北西路加起來,也不過六百多萬。

而在唐朝時期,河北有一千多萬人。

反觀江浙地區,人口已經突破了兩千萬。河南、京畿、湖廣以及四川人口都在千萬以上,黃河以南顯然已經成為人口的主要聚集區。

這裡麵有兩個主觀原因,一是西夏與遼國邊境,民眾南遷。二是第三次小冰河時期,北方農作物產量下降。

但宋初第三次小冰河時期結束,所以要是能解決西夏和遼國的威脅,河北與關中就能夠重新修建水利,也不是不能重新開墾出來。

聽到趙駿的話,王曾沉吟道:“若是能重新開墾關中與河北的話,那就實在是太好了。”

“同樣第三次小冰河時期結束,就意味著棉花可以種植了嗎?”

王隨也問道。

“是的。”

趙駿點點頭:“不過還是應該先適應為主。”

呂夷簡納悶道:“為何?”

“之前不是還沒有適應黃河流域的種植嗎?說明種植也需要一步步來,雖然從南北朝我們就嘗試種植,但直到元明時期才推廣,也有一定原因的。”

“伱的意思是,你之前說過的本土化適應過程?”

“是的。”

“那應該要怎麼做?”

“棉花種子到了以後,送到廣州、海南等地進行試種,再進行全路推廣,這個過程可能要幾年時間。”

趙駿想了想道:“廣州海南等地本來就是亞熱帶地區,水量豐富,土地資源肥沃,但隻要能在那裡試驗成功,就說明棉花可以在南方生根發芽,等北方氣候回暖到一定程度,慢慢地把棉花由南向北傳播。”

“這樣會不會擠占農田的種植?”

呂夷簡皺起眉頭道。

要是棉花在南方廣泛種植的話,那對南方的農作物顯然會是一種衝擊。

因為剛才也說了,如今南方是人口主要聚集區。

而宋朝之所以能夠維持統治,就是南方產生了占城稻農業革命,讓南方的糧食產量巨額暴增,從而南糧北輸,通過運河送到汴梁,再運到河北與陝西去。

要是棉花在南方廣泛推廣的話,呂夷簡擔心會造成棉花擠占農田種植,從而使得糧食產量大幅度下降。

趙駿毫不猶豫地道:“會,從南宋開始,一直到明朝中後期,南方江浙地區是主要產糧區,那裡素有蘇常熟,天下足的說法。由於明朝朝廷被忽悠得禁海,南方士紳卻暗地裡出海做生意,他們就需要經濟作物,比如桑、麻、綿來製作絲綢、麻布以及棉衣對外銷售。就大量用農田改桑麻綿田,以產生經濟效應,造成全國性糧食短缺,也成為明朝滅亡的一個伏筆。”

“那你還在南方推廣?”

呂夷簡不解道。

趙駿看著他說道:“你難道會因為吃飯吃得太飽撐死而放棄吃飯嗎?糧食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大地主階級囤積糧食,以達到低買高賣的目的。並不是說宋朝缺糧,隻要解決了這個問題,或者生產力繼續提升,讓糧食產量高額增長,一部分農田變為棉花田也是合理的事情。”

“但現在生產力並沒有提升,大地主囤積糧食的問題也沒有解決該怎麼辦?”

呂夷簡皺起眉頭。

“可以先進行小規模種植,實驗成功之後,在不允許農田改棉花田的情況下大幅度推廣就行。”

趙駿說道:“棉花不是很挑地,又不像水稻那樣需要用水田持續保持水量。山坡野地,隻要常澆水,保持日照就能產棉花。以後生產力上來,糧食種類豐富,不缺糧食,也不是不能多種經濟作物。”

“原來如此。”

呂夷簡想了想,就扭過頭對王曾說道:“廣東路轉運使曾麟好像是你的門生吧。”

王曾微點下頜道:“天禧元年,我被王欽若陷害,罷為禮部侍郎,當年主持了會試,他確實是被我欽點的三甲進士,一晃竟都已經二十年過去了。”

“老王,那這事就交給你了。”

趙駿說道。

王曾白了眼呂夷簡,得,又加了份差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