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鄉村裡的華夏(1 / 1)

沒在家裡多待,簡單逛了逛就回省城了。

周遊看到父母精神狀態非常好,也不敢多待。

沒辦法。

現在見麵就催婚。

頭疼。

他們幾個回去,就直接坐飛機走了,都是大忙人,能跑來玩幾天就很不錯了。

周遊有時候喜歡熱鬨,但有時候更喜歡安靜,

靜極思動,動極思靜。

陰陽轉換之道。

正好趙雲把最新的紀錄片寄了過來,還是老樣子,一個上映版,一個加長版。

私人家庭影院已經裝修好,拿這部片子試刀。

首先麵積更大,視線更加開闊。

其次設備更好,4K起步,畫質一流。

最後軟件好了很多,周遊搞了一個按摩椅在裡麵,一邊觀影一邊按摩,還能緩解疲勞。

享受啊。

一切準備就緒,開始觀影。

剛開始,是前景提要:

本片的拍攝地點為沂蒙山區腹地,全村167戶,484口人。講述的,是杓峪村農民的貧窮與無奈。

而在杓峪村農民的身上,我們也能看到全中國大部分農民的貧窮與無奈。

開篇點題,周遊有點驚訝,這個也算是半官方的片子,就算不歌功頌德,也不能這麼直接吧,隻能說導演霸氣。

第一個出場的是杜深忠,頭發淩亂,臉色黝黑,身材瘦削,彎腰駝背。

可是周遊莫名的覺得親近和熟悉,彷佛就是自己村裡的那些人一樣,

隨著鏡頭的推進。

嶄露出來的才能越來越多。

會寫字,書法很漂亮,逢年過節,紅白喜事,村裡都有人找他寫字。

還會寫文章,偶爾有妙語出來,也發表過文章。

最愛讀書看報,還參加過魯迅文學院的函授課和培訓班,向許多報刊投稿,可惜中者寥寥。

後來發現還會點樂器,拉了一首二胡,雖然音不準。

這要是不看人,隻看這些技能,怎麼也是個退休老乾部。

可惜,生活在農村。

村民給的評語是:是個才人,就是果樹比彆人管的少。

他是與這個村子最格格不入的一個人。

你可以說他是這個村子裡最有文化最有藝術性的人。

同時你也可以說他是這個村子裡最沒用的人,因為他家算是這個村子裡最窮的了。

是啊,在農村種地,卻不甘心種地。

當周遊看到他說:“都說農民對土地有感情,我對土地一點感情也沒有!就是沒辦法,無奈。如果有,何必叫孩子千方百計出去上學。”

是啊,都說農村好,可是哪有城市人讓自己孩子去種地的。

後世倒有個節目,叫變形記,純娛樂。

導演也是深有體會:“兄弟,你說出了我的心裡話啊!如果當年我沒走出大山,我就是今天的你。”

這個時候,其實配上趙川的《我是一隻小小鳥》會更好一點。

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像一隻小小鳥

想要飛卻怎麼樣也飛不高

也許有一天我棲上了枝頭

卻成為獵人的目標

我飛上了青天才發現自己

從此無依無靠

我是一隻小小鳥

每次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

我總是睡不著

我懷疑是不是隻有我的明天沒有變得更好

未來會怎樣

究竟有誰會知道

幸福是否隻是一種傳說

我永遠都找不到

世界是如此的小

我們注定無處可逃

當我嘗儘人情冷暖

當你決定為了你的理想燃燒

生活的壓力與生命的尊嚴

哪一個重要。

莎士比亞的,生存還是毀滅,不止一次在拷問著人的靈魂。

周遊村裡也有這樣的人,他的小學民辦老師,也是滿腦子不切實際,一肚子不合時宜,自從不給當民辦教師後,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種地也沒力氣,出去打工沒人要。

還好腦袋還算靈活,開了個小賣部,勉強維持生活。

遇到這樣的人,周遊內心總是充滿了不忍,人的一生啊,就這樣在苦苦掙紮中度過。

現在看到這部紀錄片,才想起來要不要把老師搞到養殖場,可是能乾什麼呢?技術不會?一線有點屈才,算了,還是等過年把學校搞起來,讓他乾老本行。

當年也算是一個好老師,村裡都交口稱讚,都是鄉裡鄉親的孩子,教起來也認真。

杜深忠的老婆天天說自己倒黴,嫁給了一個窩囊廢,天天做夢。

當知道他想買琵琶的時候,忍不住抱怨道“彆在這跟我說這個,二胡你都拉不好,你都不會拉,你還想玩琵琶,彆在這心高妄想的了,咱一年這點收入,蘋果收成還不知道怎麼樣呢,一年就這兩蘋果,那琵琶得多少錢你知道嗎?”

當杜深忠最終咬牙到城裡花690元買了一把琵琶,對妻子撒謊說是490元。

後來發現真相的妻子火了:“你為這個家庭想嗎?誰沒有鞋?誰沒有棉襖?……你想嗎?”

“人需要吃飯,可精神也需要填補!”杜深忠爭辯道。

他妻子有錯嘛,沒有,隻是考慮角度不同,一個懷才不遇,鬱鬱終生。

一個篳路藍縷,苦口婆心的想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生在這樣的環境,你能怎麼辦呢?

杜深忠也不是不努力,早年他為湊孩子學費出去打工,“攢了一把辛酸淚”。

一連五年他都在農閒時去其他地方,幫玉米販子收割玉米,每天每畝地不過掙幾十元;收完玉米就又去工地搬磚。

沒日沒夜的苦乾讓他提前衰老了,數載下來,正值壯年的他牙齒掉了13顆。

哎,這也是為什麼每逢亂世,總有人出頭了。

因為世界上埋沒的人才太多了。

每次看曆史,大家就會發現,為什麼君王身邊能聚集那麼多人才,小小彈丸之地,出了多少王侯將相。

比如劉邦和朱元璋,身邊聚集了一批老鄉,這些老鄉真的比彆人優秀嘛?

後來才明白。

人才不是天生的,是曆練出來的。

人的可塑性非常強。一百個人裡,就會有一個人具備成為徐達的潛質,而他能否成為徐達的關鍵,就在於他能否遇見朱元璋。

朱元璋打天下,最開始能夠接觸到的班底就是他家鄉的人。這些人在朱元璋的發掘下不斷曆練成長,逐漸成為舉世無雙的文臣武將。

在古代那種環境下,99.9%的人才,從來就沒有成為人才的機會。

這才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浪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