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孫子兵法》是中國經典軍事理論。在今天,這些軍事理論和思想也同樣適用。我們年輕人要做的是將古典文化活學活用,讓傳統文化在當代也能生根發芽。
第一章計篇
原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翻譯:
中國春秋晚期著名的軍事學家——孫子曾經說過:戰爭、用兵打仗是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情,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考慮、考慮再考慮。
所以應該從以下五個方向去研究是否可以發動戰爭,尤其要重視戰前準備工作。要認真地比較這五點,仔細地考慮分析戰局和國內外的各種輿論。這五點是:第一,民心。第二,天時。第三,地形。第四,將帥。第五,軍規。
原文:
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以與之生,可以與之死,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法者,曲製、官道、主用也。
翻譯:
第一點,民心。
就是說,領導人必須要讓老百姓同自己是一條心,可以為了國家去投入作戰,可以為了國家去出生入死,而不害怕危險。一個國家要發動戰爭,必定需要全國上下團結一致對外,需要大量的財力、人力和物力。這個時候,老百姓是否支持戰爭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民心的力量當然非常重要,一定要團結。
第二點,天時。
天氣、季節的變化對戰爭的影響,包括雨雪、寒暑、四季的更迭。天氣和季節的變化在古代戰場上是至關重要的。需要指出的是,在現代軍隊中,特彆是航天軍,更要重視天氣的時機。
除此以外,天時還代表著什麼呢?天時還代表著國內老百姓的輿論和媒體的風向。一個國家要發動戰爭,需要爭取到國內老百姓和媒體的支持。這也是輿論戰。
第三點,地形。
這個第三點在古代戰爭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對於現代戰爭而言,已經退化為不太重要的一點了。因為現代戰爭更加豐富,包括經濟戰、信息戰(黑客)、細菌戰、核戰爭。
將帥可以是一個國家的領導人自己,也可以是獨立的將軍。譬如說,在中國古代,皇帝是軍隊的最高領導人。他們手中掌握著虎符,發號施令。還比如說,現在的美國的總統也是軍隊的最高領導人。
中國有一句古話: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在任何一個國家,軍隊都有軍隊自己的紀律和規定。這就是軍規。在和平年代,軍規可以約束軍人不擾民。在戰爭年代,軍規更加重要。一個國家要想在戰場中取勝,必須定立具體、詳細、嚴格並且可以執行的軍規。
第四點,將帥。
一個人要想帶兵打仗,成為將軍,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特點和長處呢?智謀、誠信、有愛、勇敢和嚴厲。
將軍指揮作戰不能過於書生氣,戰場上要用智謀和狡詐應對敵軍。而對待自己的部隊,則要有誠信,讓士兵能夠信任自己。對待士兵要有愛,關心士兵的飲食、服裝等後勤工作。要勇敢,麵對戰爭中的風險,不能臨陣退縮,不能因為個人的安危和榮辱,逃離戰場。將軍的最後一個特點,是嚴格。嚴格是對待自己人(我方將士)而言,對待士兵,不能一味地縱容,在有愛的同時,也要用嚴格的軍規和紀律要求他們。
我們再來看看美國獨立戰爭的時候,英軍在將帥選擇上從錯誤。“二是英國政治領袖的能力實在乏善可陳。時任首相諾思勳爵缺乏領導能力,基本上是喬治三世說什麼他就做什麼。”[1]
第五點,軍規。
軍規包括了軍隊怎樣編製,怎樣任用士兵,怎樣分工配合戰場上的工作。哪個部隊負責主攻部隊,哪個部隊負責輔助工作。這些都屬於軍規的內容。軍規一定要嚴明,但是不能過於嚴厲。確定的軍規一定要遵守,假如有士兵不遵守軍規,軍隊的紀律就會蕩然無存。
除此以外,軍規一定要明確。要清楚地告訴士兵可以做什麼,不能做什麼。
原文: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翻譯:
如前所述,上麵的五點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個帶兵打仗的將軍都是聽說過的。隻有認真考慮這五點重要性的將軍才可以打勝仗。不考慮的人呢,就會戰敗。因此,我們應該認真地計算這五點,仔細的分析敵情和我情,比較我方戰前準備和敵方戰前準備,衡量我方勝算大,還是敵方勝算大。
分析、比較、計算什麼呢?分析敵方帝王還是我方帝王有能力;分析哪一方更得天時地利人合;分析哪一方的法律和軍規更加完善;分析哪一方的武器更加精良;分析哪一方的士兵更加訓練有素;分析哪一方的獎懲紀律更加嚴明。我就是根據分析這五點,預知、判斷戰場上的勝負的。
也正因為如此,聽從我這個軍事理論學者的建議呢,這個將軍就可以打勝仗,留下來吧;不聽我的話呢,將軍就打不贏,隻能罷了他的官。
原文: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製權也。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翻譯:
計算好了勝負的把握有多少,這些戰前準備被帝王接受采納了,帝王就可以調動全國的力量來一致對外。如此,這場戰爭就會形成一種“勢”。
這個“勢”,可以解釋為氣勢的“勢”,也可以解釋為蓄勢待發的“勢”。有了這個“勢”,我方就可以根據我方戰場準備的優勢,製定戰前準備方案。
曹操曾經說過:“兵無常形,以詭詐為道。”可以說,將軍用兵打仗,不能太“實誠”,而必須有狡詐、奸猾的一麵。因此,能打仗,有充足的戰前準備要偽裝成不想打仗的樣子。打算出戰要偽裝成不想出戰的樣子。
要想攻擊A點,佯裝攻擊D點。譬如說二戰時期的諾曼底登陸。盟軍(英、美、法等國,德、日、意為聯軍)為了籌備諾曼底登陸,采取了一係列的偽裝工作,盟軍將登陸地點偽裝為法國南部,而實際的登陸計劃是讓300萬名將士通過英吉利海峽攻占法國諾曼底。
要根據敵軍的特點一一攻陷他們。
假如敵軍貪圖錢財,就用金錢誘惑他們進入陷阱;
假如敵軍內部混亂,就抓準時機攻擊敵軍;
假如我方力量不能和敵軍對抗,就趁機充實自己的武器裝備;
假如敵軍實力強大,就避開和敵軍的正麵衝突和決戰;
假如敵軍將領容易被激怒,我們就采取刻意激怒他的方式,打亂敵軍的戰略布局;
假如敵軍蔑視我方,而我方準備應戰,正在積極地準備當中,就錯誤地引導敵軍輕視我方軍備和實力,促使敵方將領過分驕傲,出現錯誤,而我方看準時機後,再發動攻擊。毛主席曾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提出“戰略退卻”,這一理論名詞就是這個意思。
假如敵軍已經十分疲憊了,我方應見縫插針地休息好,在我方休息好的前提下,不定時小股力量襲擾敵方,讓敵方更加疲憊;
假如敵方帝王、將軍、士兵團結一致,我方就應該采用“離間計”,破壞敵軍上下一心的局勢;
要挑選敵軍毫無準備的前提下,攻擊敵軍,要運兵於無形。兵法是一門學問,它的精妙之處在於沒有固定的公式可以套用,完全依靠實踐來檢驗。
以上所說的這些,都是打仗的奧妙所在,不可能一句話,兩句話就能夠解釋得清楚。所謂“□□人”,隻能依靠個人的理解和學習能力了。
原文: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翻譯:
帝王和將軍要是想知道這次戰爭能否打得贏,需要在開戰之前就開會討論,係統地分析我方有多大勝算。假如一個國家在開戰之前就有這種類似法律中“庭前會議”的討論和研究工作,並且進行得好的話,勝算就大。反之,勝算就小。我們分析戰局,就是從戰前準備,會議分析,就能夠看出來端倪,判斷戰場上誰勝誰負的。
注釋:
[1]錢滿素、張瑞華:《美國通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3年,第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