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3.15
這周的第一個感知是來源於團課,我坐下後掏出作業本開始寫,前麵來了一排人,我看裡麵一個男同學很眼熟,特彆像我英語補課班的同學(我們稱他為ease吧,我不記得他英文名了),我就看著他開始思考他到底是不是,在我還沒確認時,他朝我這個方向打了個招呼。由於他在我印象中蠻高冷的。而且我跟他也不熟,我就覺得他應該是跟附近的人打招呼,我就繼續思考他到底是不是ease。他肉眼可見頓了一下,說:“你不認識我啦?”,語調還怪委屈的(當然可能是我腦補),我噢了一下說:“哈嘍哈嘍。”,說完我就臉紅(據我舍友說),我說,這比我叫同學a交成b還尷尬呢。
借了兩本書,一本是《李白傳》,另一本是《冬牧場》。小學的時候老是問我,你最喜歡的詩人是誰,我說李白,但我其實並不了解李白,年少時的喜歡總是說的簡單,所以我想看看李白到底都經曆了一些什麼,他真的和長安三萬裡裡麵一樣嗎。還沒看完,我們下回分解。我其實一開始是想借李娟的《我的阿勒泰》的,但是圖書館沒有,於是我就拿走了《冬牧場》。李娟的文字讓我很安寧,平和。細水長流的感覺。我才看了80頁,但是我情不自禁地就摘抄下很多句子,這與初中時功利的我不一樣,那時候我喜歡看散文,因為我想雕飾我的文字,這個學期我沒報社團,我就想,我每周都抽一天下午看書,我雖渺小,但書籍寬宏。
其中這幾句我想再摘一次,” 那麼羊聽到了嗎?羊諒解了嗎?這是一個被宰殺者看著長大的生命。宰殺它的人,曾親手把它從春牧場上的胎盤旁拾起,小心裝進準備已久的溫暖的氈袋,再小心係在馬鞍後帶回家……宰殺它的人,曾漫山遍野帶著它四處尋找最茂盛多汁的青草,當它迷路時,冒著雨把它找回……曾一次又一次給它抹滅虱的藥水,處理發炎的傷口……寒冷季節到來之前,領它去往開闊暖和的南方曠野……這些羊都記得嗎?宰殺它的人,又能有什麼仇恨和惡意呢?大約生命的事情就是這樣的吧:終究各歸其途,隻要安心就好。
我喜歡的哈薩克作家葉爾克西姐姐提到過,宰羊之前那的那句巴塔大致意思是:你不因有罪而死,我們不為挨餓而生。”
可能對於牧羊人來說,羊的存在就是為了填飽肚子的,並不是對羊有什麼惡意,隻是我要生存,僅此而已。
“而沒有了牲畜的反複踩踏,秋天的草籽也失去了使之深入土壤的力量。它們輕飄飄地浮在乾涸的沙地上,紮不下根去,漸漸爛朽,然後在春天的大風中被吹散。脆弱的生態係統越發脆弱。荒野徹底停留在廣闊無助的岑寂之中……荒野終將被放棄。“
這段話給我的震撼我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存在即合理,雖然地球離了我照樣轉,但很多事情也是相輔相成的,每個微小的個體都像一個又一個齒輪一樣,配合著運轉著。大自然,就是這麼美妙啊。那作為人類的我,又何必自怨自艾呢,我總是,發揮著一點點作用的嘛。